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本文主要根据1996~2004年福建海区历次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渔业资源监测资料及1990~2003渔业生产统计等相关资料,分析和讨论福建海区拖网、张网、流剌网、灯光围网等主要作业的生产状况、利用对象的变化以及存在问题。围绕着拖网、张网作业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强度尚未有效遏止等突出问题,浅谈了几点看法和建议,为进一步科学管理和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8-2003年福建海区拖网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5-1997年间闽南台湾浅渔场单拖渔业资源调查、1998年和2000-2001年福建海区拖网定点调查的资料,论述和分析福建海区单拖渔业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整个单拖渔业虽然船数削减,实际却加大渔船功率,作业时间延长,促使年产量、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导致渔获组成发生很大变化,由低质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的头足类、虾蟹类支撑,渔获鱼类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头足类、虾蟹类资源量年间波动性较大,易受捕捞过渡影响,很难长时间承担目前捕捞压力。为此,文中提出加强严格实行"双控制度"及控制网目规格等管理建议和意见,为有关渔业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渔船捕捞装备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捕捞装备主要是围绕渔船作业方式来匹配的。目前国内渔船的作业主要是:拖网、围网、流网、张网、延绳钓、鱿钓等作业方式。拖网以底拖网为主,围网以中小型围网为主,流网和张网以群众性渔船为主,延绳钓以金枪鱼延绳钓和延绳笼为主,鱿钓主要以远洋作业为主。其中大型流刺网和底拖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较严重,应限制数量或逐渐淘汰。  相似文献   

5.
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6~2008年在福建海区开展的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0~2008年福建省渔业生产统计等相关资料,续"福建海区渔业资源利用现状浅析"之后,进一步分析福建省海洋捕捞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渔业管理建议,为有关渔业管理部门在不断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渤海主要捕捞渔具对渔业资源的利用状况,2009年对张网、拖网和刺网等渔具类型的主要渔具种类开展了渔获结构和捕捞能力调查。结果表明,黄渤海的渔业生产以秋汛为主,张网、拖网和陷阱类渔具网目尺寸小,渔获选择I生差,大量捕捞小黄鱼0带鱼、蓝点马鲛和银鲳等传统经济鱼类当年发生的补充群体,幼鱼比例高。相比而言,刺网的网目尺寸大,渔获选择性强,渔获质量好,幼鱼比例低。建议将黄渤海渔具准入的最小网目尺寸暂定为5.5cm,待今后渔业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和渔获上岸监管体系完善后再作分类调整。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南方水产》2006,2(2):25-32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8.
关于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捕捞方式和作业结构日趋不合理,渔船效率下降。本文从渔场的渔业资源现状出发,对灯围、拖网等作业规模的总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渔业科学管理,控制拖网,巩固灯围,发展流刺网、深水延绳钓及鱿鱼钓和鱿鱼敷网作业的新路子,以养护和合理利用渔场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经济鱼种的CPUE不断下降,生物学特征未见明显好转,而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上升,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仍然存在继续衰退趋势。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区张网渔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历年福建省张网渔业调查及闽东、闽南海区张网监测船渔获物组成分析资料,阐述张网作业生产规模、渔业地位以及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的情况,围绕张网作业盲目发展,造成对近海渔业资源损害日趋严重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加强和完善张网作业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近期捕捞力量和捕捞作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福建省在福建近海捕捞渔业及其五种主要捕捞作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进行估算,并在估算值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渔业资源结构变化趋势及福建近海渔业的实际情况,确定2005年之前福建省近海的捕捞力量和捕捞作业结构的调整方案,调整结果为:总捕捞力量由1998年的标准机施总功率3084460kW削减至1668940kW;其中定置渔业自然功率由1998年的202860kW削减到100136kW;拖网渔业由1474764kW削减到801091kW;灯围61645kW提高到100136kW,刺网渔业由449680kW削减到442269kW;钓渔业由67423kW提高到83447kW;其它作业由35126kW提高到141861kW。  相似文献   

13.
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2000-2001年对闽东地区流刺网渔业的社会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内湾,沿岸海域小网目流刺网作业的数量规模;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优化捕捞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先扶持,达量发展近海和外海大中型流刺网作业管渔业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4.
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和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对福建沿海地区流刺网渔业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着重研究了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作业型式、渔具规格、数量分布、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渔船数量位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渔具型式和规格多种多样;依作业海域划分,沿岸水域流刺网渔船数量最多,其次为近海水域,外海水域居第三,分别占75.6%、18.5%和5.9%;按作业型式划分,单片式流刺网的渔具数量最多、三重流刺网次之、双重流刺网最少,分别占65.0%、25.0%和10.0%。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刺网渔具普遍存在网目规格日趋小型化现象,这与近海捕捞种类呈现小型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的渔获种类均可达到初次性成熟体长,说明目前流刺网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展望流刺网渔业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荻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和2002年,全省刺网作业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分别为63.8%和48.9%,地市间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显著,最低仅为18.6%和9.7%;刺网作业投入的网具数、船数、功率、作业天数、吨位和网具规格,对该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有较重要的影响;相同的调查样本和数据,决策分析取向不同,计量结果亦有不同,比较、决策参考意义也不相同;CPUE与DEA法的计量,采用投入网具数和作业天数计量要比采用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合理些。但采用DEA法,更能综合反映多种投入要素下刺网作业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福建海洋捕捞业近年来的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森 《福建水产》2002,(3):24-29
十年来我省拖网、张网作业发展太快,捕捞力已大大超过近海渔场资源的承受能力,造成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海捕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实行限额捕捞制度,逐步减少拖网和定置渔船数量,围刺钓笼作业也要调整发展,并引导上岸渔民改行从事养殖、加工、休闲渔业及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渔业和渔业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是:(1)削减捕捞力量,优化捕捞作业结构;(2)实施TAC制度;(3)渔获量配额管理和提高渔获物附加值;(4)伏季休渔和产卵场保护;(5)种群最小可捕标准和渔具最小尺寸;(6)重点保护生活史k选择的种群;(7)增殖放流明显衰退的经济种类;(8)杜绝毒、炸、电违规捕捞;(9)控制对沿岸海域的污染,保护渔业生态环境;(10)加强资源监测和预测,开展渔情预报;(11)完善渔业统计,建立渔捞记录制度;(12)强化渔业法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力度;(13)开展渔业资源普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