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野牦牛长年生活在海拔4500 ̄6000米的高寒地带,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远高于家牦牛,成年野牦牛体重800 ̄1200公斤,3月龄体重90公斤。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利用野牦牛作父本,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家牦牛作母本,经过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  相似文献   

2.
说起高原上的牦牛,你是不是会想起动物世界里,高大的牦牛用巨大的牛角互相冲撞顶角的场景?但今后,这种新品种牦牛可能会颠覆你的印象。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经过20年的艰辛努力,培育出了世界上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长牛角,性格温顺。4月28日,"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上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同样出自兰州牧药所和大通种牛场的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3.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业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执行农业部4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5年农业部颁发新品种证书: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20余年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大通种牛场共同培育的全球首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填补了牦牛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受牦牛野性强、生活地理环境艰苦、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影响,牦牛精液采集一直难以突破.全国仅见青海大通种牛场驯化牦牛后,采用假阴道法成功采集精液,并制成细管冻精.多年来,牦牛采精技术未实现任何突破.2018年开始,四川省龙日种畜场专业技术团队逐步探索采用电刺激采精技术采集牦牛精液,并获得成功,在牦牛人工繁育上开创了首例电刺激...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大通县引进纯种野牦牛冻精4 000支和1/2血型野牦牛种公牛2头与当地牦牛进行杂交,在同等饲养条件下1/2血型野牦牛和1/4血型野牦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均高于当地牦牛,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对昆仑山野牦牛活动区域、生存状况以及野牦牛对家牦牛配种进行了调查,发现人类活动是野牦牛活动区域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而数量得到大量恢复是野牦牛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代体格高大,体质健壮,抗逆性强,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优势;并对野牦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家牦牛改良提出保护资源、扩繁提高、发展产业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家畜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生态型,并针对牦牛乳的品质和开发潜力,提出了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提高牦牛的产礼性能,特别是采用野牦牛冻精改良母牦牛生产性能的途径。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建立,一是要遵循牦牛逐水草而牧季节转场的习性;二是牦牛过冬贮备充足的饲草料;三是建棚圈、实现冷季家畜的舍饲和持续增膘;四是把野牦牛的保护纳入家牦牛生产的范围,使这一系统更富有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分析USP9Y与ND1基因在玉树牦牛种内的遗传变异,并对玉树牦牛种群优化工作给予分子水平上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方法]研究对100头玉树牦牛(40♂,60♀)目标基因片段(USP9Y与ND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多态性检测,并基于实验结果为玉树牦牛育种提供建议.[结果]玉树牦牛USP9Y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10 bp,ND1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20 bp,未在玉树牦牛群体内发现突变位点,得出玉树牦牛群体中USP9Y与ND1基因的杂合度低,表明玉树牦牛群体封闭,有近交衰退的趋势.通过与青海范围内牦牛ND1基因序列(高原、雪多、环湖、阿什旦、大通和野牦牛)比对,得出玉树牦牛与高原和雪多牦牛距离较近,而与阿什旦、环湖、大通和野牦牛遗传距离较远.建议在培育玉树牦牛核心群时,应划区进行,应用优势种如环湖公牦牛或其他遗传距离较远公牦牛的冻精配种及适度引种.[结论]玉树牦牛群体内USP9Y与ND1基因部分片段无基因多态性,表示以上玉树牦牛群体杂合度低,建议科学配种并合理引进优势畜种进行培育,提高玉树牦牛品种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分析USP9Y与ND1基因在玉树牦牛种内的遗传变异,并对玉树牦牛种群优化工作给予分子水平上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方法]研究对100头玉树牦牛(40♂,60♀)目标基因片段(USP9Y与ND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多态性检测,并基于实验结果为玉树牦牛育种提供建议.[结果]玉树牦牛USP9Y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10 bp,ND1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20 bp,未在玉树牦牛群体内发现突变位点,得出玉树牦牛群体中USP9Y与ND1基因的杂合度低,表明玉树牦牛群体封闭,有近交衰退的趋势.通过与青海范围内牦牛ND1基因序列(高原、雪多、环湖、阿什旦、大通和野牦牛)比对,得出玉树牦牛与高原和雪多牦牛距离较近,而与阿什旦、环湖、大通和野牦牛遗传距离较远.建议在培育玉树牦牛核心群时,应划区进行,应用优势种如环湖公牦牛或其他遗传距离较远公牦牛的冻精配种及适度引种.[结论]玉树牦牛群体内USP9Y与ND1基因部分片段无基因多态性,表示以上玉树牦牛群体杂合度低,建议科学配种并合理引进优势畜种进行培育,提高玉树牦牛品种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1.
青海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大通牦牛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仪对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分析其组成及含量,并与当地大通黄牛进行比较。[结果]大通牦牛肌间脂肪中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极显著低于大通黄牛(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极显著高于大通黄牛(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大通黄牛无明显差异(P〉0.05)。大通牦牛PUFA/SFA和n-6/n-3PUFA均在推荐比例之内。[结论]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构成优于当地黄牛,营养价值更高,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牦牛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牦牛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现状,以"牦牛、基因组、转录组和高通量测序"为关键词,对2012—2018年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检索。研究发现:在牦牛基因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对牦牛基因组进行了首次测序和重测序分析,构建了基因组"草图"和变异图谱,比较了家、野牦牛及与其他物种间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异同,阐释了牦牛高原适应的遗传学机制,探究了牦牛的驯化和群体历史发展动态,初步揭示了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交渐渗状况,并对部分性状(如角、多肋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机理揭示;在牦牛转录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对牦牛睾丸、卵巢、心脏等多个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和胚胎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掘出一批潜在的与牦牛经济性状及一些生物学变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推动牦牛分子育种进程,应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牦牛大数据,继续完善牦牛全基因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大通牦牛”Lfcin基因,为将该基因应用于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从“大通牦牛”基因组DNA中获得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序列;将Lfcin基因连接于pGEM-T easy载体,送至生物公司测序;将“大通牦牛”与奶牛的Lfci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牦牛、奶牛、人、小鼠等物种的Lfcin蛋白进行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克隆获得了含“大通牦牛”LF(Lactoferrin)第二外显子的DNA序列,共778bp,其中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bp,编码2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11个碱基的变异;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表明Lfcin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结论]该研究为Lfcin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以及进一步研究Lfcin蛋白的生活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新疆牦牛种牛场牦牛的生产性能和抗逆性,扩大数量形成规模,使其在体尺、体重、抗寒性、繁殖率等方面有所提高,采用引进天祝白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结果表明,引进天祝白牦牛优良品种与巴州牦牛杂交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巴州本地牦牛的生产性能,说明引进优良品种杂交选育可以提高巴州牦牛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我国本土动物遗传资源培育出了首个新品种——大通牦牛,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开创了世界牦牛育种史。国家科技部2005年将“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列入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测算,大通牦牛新品种的推广,已产生经济效益3.45亿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脑红蛋白(NGB)在西藏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机制中的作用,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西藏牦牛NGB基因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二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发现,NGB基因全长为2 993 bp,编码12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西藏牦牛NGB与野牦牛、牛、绵羊等物种的遗传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9.
牦牛mt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研究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牦牛线粒体DNA(mt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序列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特性,并根据基因序列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牦牛与其他物种间的进化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牦牛mt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偏爱使用碱基A以及以A结尾的密码子,UUC、UAC、CAC、CAA等28个密码子为牦牛mtDNA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偏好性密码子。家牦牛与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依次与其他牛、山羊、绵羊等物种相聚。  相似文献   

20.
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IGF-I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具有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找出等位基因的多态位点,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大通牦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到大通牦牛具有AA、AB、B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 8(0.097 2);对IGF-I基因第1内含子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处单碱基C的缺失/插入,造成了该位点多态性的出现;6月龄和12月龄基因型为AA的大通牦牛的体质量和体斜长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18月龄基因型为AB的大通牦牛的体高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BB型(P<0.05),说明大通牦牛品种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长性状有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趋势,可以作为大通牦牛品种选育的目标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