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南宋时期东南地区麦类作物种植空间的扩张是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南宋初期,小麦、大麦、荞麦等麦类作物被普遍推广到东南五路,麦作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到南宋中后期麦类作物种植空间很快萎缩并稳定为稻作的补充。本文以社会经济史的视角,通过观察皇帝、地方官、北方移民、南方土著等利益群体的选择,从命令与奖惩、赈贷与租税、移民的饮食偏好、麦子的接济功能四个方面探讨麦作扩张的动力,得出以下结论:朝廷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推广麦作,命令与奖惩是透视行政手段的两个触角,赈贷与租税则是用经济手段加以调节的主要方式;北方移民的面食偏好促进了麦子需求的增长,在两浙、江南东路表现尤为明显,但在江南西、福建路,移民的面食偏好并未动摇当地的食米风俗;麦子被认为是“接绝续乏之谷”,在人地关系紧张的格局下,其接济功能促进稻农种麦以应对饥馑。总结而言,南宋东南地区麦作的扩张是两种动力的耦合——官府推动与移民饮食偏好,这是外在动力;麦子成熟于稻谷青黄不接时的天然属性,这是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麦作改进的背景、因素有所不同;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以农业高等院校、政府农业改进机构和农事试验场为推进主体,以小麦良种选育及推广为重点,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以小麦良种选育和推广为核心的麦作改进在我国麦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孙吴东晋而始,在政治历史等各因素合力下,人口大量向南方流动,南方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受到北方成熟耕作的影响,适于南方水田耕作的新农具相应出现。农具发展虽与经济生产自然增长的需求直接相关,但其演变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的推力。六朝时期出现了农具的机械化,这些机械农具的发明应用却是与上层宫廷文化以及大土地制度有着内在之关联。南方农具种类在六朝时期或已齐备,但是出土实物较少,推广的规模仍不甚明了。本文尝试从相关佐证文献以及后世材料中进行推断,试图勾廓出当时农具的一些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196-197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绝大多数县区都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尤其是南方地区,不仅仅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更是各种特色经济作物主要的生产基地。现阶段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但是对于南方丘陵山区而言,无论是在农业化机械化规模还是在速度上都与平原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有着强烈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当前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概况出发,论述了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指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地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皖西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以粮食为主兼及林副业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结构。中部及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稻作、麦作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南部大别山区则是以林副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主,农业种植业生产为辅的山区社会经济结构。农林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皖西城镇集市和商品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玉米种植的主产区,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却并不理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影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了提高玉米的种植产量,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推广措施,促进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对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出了促进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型农机的推广对解放南方农村沉重的劳动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南方大部分农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阐述了推广微型农机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以期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云和县南方红豆杉古树资源状况,全县有百年以上南方红豆杉古树81株,分布在各乡镇。本文对南方红豆杉的种子育苗、扦插育苗与造林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促进南方红豆杉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秦汉时期,南方农业技术的特点是“火耕水耨”,这显然是比较落后的耕作方式。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兼并和争衡的局势。为了富国强兵,魏、蜀、吴都在竭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东汉末年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手工业劳动者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到了江南,从而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汉末三国,江西隶属于孙吴政权,是孙吴集团与魏、蜀争衡的战略要地。孙吴集团对江西异常重视,从经济到文化,都进行了大量的开发。西晋统一之后,北方经济由于三国战乱而遭破环,大量人民继续南迁。到东晋时期,东南便开始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江西的农业科技也就在这  相似文献   

10.
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取扦插育苗和人工造林的方式进行南方红豆杉培育生产,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与造林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促进南方红豆杉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小麦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麦生产是华北农业突出的区域特征,华北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心地区。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在其中。此期,华北小麦生产正处“由手工或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化”的重大转折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一时期促进华北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井灌的推广、麦作改进和小麦的商品性生产,其制约因素则主要为水资源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灾害和战争的频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小麦生产在华北农村经济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小麦生产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结构和产量结构中所占的较高比例以及小麦销售与农民收入的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的。民国华北小麦生产的进步还促进了华北麦作区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帽辫业的繁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小麦优质高效生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近二十年来 ,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北方麦区 ,主要原因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和北方麦区相比 ,表现为品质差、产量低和抗病性丧失快。本文批驳了南方麦区可以不种小麦的观点 ,指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小麦生产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南方小麦的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不是气候因素 ,而是没有与南方生态条件相适应的优质品种。文中提出了培育南方麦区优质小麦品种的策略。本文指出 ,根据南方麦区的气候和生态特点 ,认真研究适应南方麦区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高效栽培的方法 ,是使南方小麦生产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郑崇伟  黎鑫  刘寒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62-10763,10809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其中北印度洋的递增趋势强于南海,印度洋赤道中东部海域的递增趋势尤为明显,可达0.014℃/a以上;南海—北印度洋海域的SST以0.011 5℃/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夏季的递增趋势强于冬季,冬季和夏季分别以0.010 6、0.012 2℃/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海域的SST具有显著的2.4 ~2.9、3.1 ~5.7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0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北方麦田水资源现状及其有效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步分析了我国北方广大麦区的水资源现状及麦田土壤水分动态;阐明了小麦生产中水资源短缺严重,生育期间干旱,尤其是春旱发生强度大、频率高、范围广,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提出麦田节水潜力巨大,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走节水型道路是实现小麦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并就麦田节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华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淮海区域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开花期较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产量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翻耕>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玉米秸秆清除旋耕。建议,要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并结合深耕,增加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