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存在差异,镇麦168的生物产量居首位,达到1656.3 g/m2,但其收获指数仅为0.45,导致其籽粒产量不高;宁麦13的生物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生物产量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肥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洛旱7号和洛麦22为材料,在小麦拔节中期、抽穗前(拔节末期)叶面喷施微肥,研究喷施微肥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锌、铁、硒3种微肥对小麦产量均有所提高;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喷施3种微肥后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喷施锌肥和硒肥较显著提高了籽粒中锌和硒含量,施锌后籽粒锌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48%和12.2%,喷施硒后小麦籽粒硒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59.9% ~ 717.7%,施铁后小麦籽粒铁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4%、5.9%.[结论]在施氮、磷、钾的基础上配施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小麦籽粒的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3.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26-11427
[目的]为更好地推广垄作栽培技术。[方法]以京9428、京冬8号为供试小麦品种,于2004、2005年研究了垄作与传统平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两个品种垄作栽培单位面积有效成穗低于传统平作,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提高,籽粒容重、出粉率和干、湿面筋的含量及沉降值明显高于传统平作栽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差异不大。京9428产量水平达6150kg/hm2,比传统平作增产9.0%,京冬8号产量水平达5985kg/hm2,比传统平作增产14.6%。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的加工品质,改善了小麦籽粒出粉率和磨粉品质。[结论]垄作栽培对晋中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都是有益的,可以在山西省小麦产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土壤与强筋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河南省 8种不同类型土壤与强筋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同一自然气候条件下 ,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与土壤类型本身属性关系不大 ,土壤基础肥力和全氮含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较大 ,速效氮和全氮含量与小麦品质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品种适宜的追肥时期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用3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济麦22、临麦4号、LN66),研究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适时将小麦的追肥时期后移,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不同小麦品种适宜的追肥时期存在差异。对于大多数小麦品种(如济麦22和临麦4号),氮肥的适宜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对于生长后期有早衰迹象的小麦品种(如LN66),开花期追肥较为适宜。[结论]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适期追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富硒营养液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高产小麦品种矮抗58、周麦22和郑麦7698为材料,设3个喷施富硒营养液浓度处理和一个空白对照,小区面积14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均显著提高3个小麦品种籽粒的硒含量,硒含量增幅达126.0%~423.7%,浓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同时,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增幅达0.3%~3.3%.[结论]在小麦的关键时期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生产富硒小麦是可行的,冬小麦籽粒吸收累积硒元素特性受小麦品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抗逆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喷施抗逆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试验,探索该调节剂对豫北麦区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所产生的影响,为合理时期喷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抗逆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农艺性状容重、分蘖数、产量、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拔节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和拔节期+灌浆期喷施生长调节剂促进了小麦千粒重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灌浆期处理小麦产量下降。[结论]拔节期+灌浆期喷施生长调节剂的增产效果最好,该方式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小麦拔节后期和扬花期分别喷施0~2.5 g·kg~(-1)的6个不同浓度叶面硒元素水溶调理剂,研究其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硒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面喷施硒肥,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促进作用。小麦产量增加了1.10%~6.69%,在2 g·kg~(-1)浓度时,产量最高达1.143 kg·hm~(-2)。小麦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53%,且各处理间有明显差异。叶面喷施硒肥的浓度与次数影响小麦籽粒品质,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热胁迫下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耐热性差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灌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35个),在小麦灌浆后期通过人工升温鉴定耐热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热胁迫处理与正常环境相比千粒重降低幅度在1.2%~30.2%间,穗粒重降低幅度在0.5%~40.0%间。不同基因型间的耐热性存在较大差异,千粒重感热指数在0.09~2.86间,有3个材料千粒重感热指数S<0.2,表现较强的耐热性。耐热材料(S<1,n=17)的平均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较热敏感材料(S>1,n=18)分别低0.43g、0.22g和2.19粒。晚熟材料较中熟材料的丰产性好、耐热性差。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热胁迫下的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穗粒重感热指数、千粒重几何平均产量与穗粒重几何平均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径分析在春小麦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黑龙江垦区优质春小麦10个新品种的6个产量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麦粒容重、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是影响小麦产量主要性状,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穗长、千粒重、粒容量、小穗数、穗粒数和株高。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依次为:粒容量、千粒重、穗长、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收获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为河南省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选用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穗颈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茎生物产量、总生物产量、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总生物产量(0.699 6)>主茎生物产量(0.479 1)>穗粒数(0.452 0)>千粒重(0.419 7)>株高(0.257 3)>穗颈长(0.208 7)>穗长(0.204 4)>收获指数(0.195 3);与收获指数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穗颈长(0.397 7)>穗长(0.353 8)>穗粒数(0.283 7)>主茎生物产量(0.259 9)>株高(0.223 2)>千粒重(0.221 2)>单株产量(0.180 3)>总生物产量(0.175 6)。据此提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目标:在保证穗粒数和收获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生物产量高、穗子长、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性状,可以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邢玉10号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90、150、210、270、360 kg/hm~2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钾肥施肥水平对耐密、紧凑型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钾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果穗秃尖长度显著变短,钾肥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当施钾量≤21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施钾量21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增效作用不明显,表明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反而造成浪费。[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关系,为今后弱春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3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随着年份增加小麦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而产量构成中仅仅千粒重呈上升趋势。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生育期(0.67362)〉穗数(0.43068)〉千粒重(0.20986)〉株高(-0.41054)〉穗粒数(-0.56406);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1.2466)〉千粒重(1.1301)〉穗粒数(-0.0342)。[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及种植条件,弱春性小麦高产育种应注重中多穗型品种,兼顾穗重。  相似文献   

17.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汕优63的产量表现及其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在信阳15年的产量表现及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3、0.3361、0.2958,且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实粒数、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596和0.359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千粒质量仅为0.1738。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回归方程的贡献来看,有效穗数为0.1209,穗实粒数为0.5639,千粒质量为0.0514,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明显高于千粒质量。因此,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汕优63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质量为次要因子。在生产上,要充分挖掘汕优63在信阳的生产潜力,关键在于实现大穗和足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9.
灰色关联分析在旱地小麦产量性状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旱地小麦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与排序。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为公顷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公顷苗数〉株高。说明旱地小麦育种与栽培夺高产的主要手段在于有效地促进形成公顷穗数,穗长,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等因子。  相似文献   

20.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②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生育期和单株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生育期是决定单株粒重的3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单株粒重96%的变异。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小麦单株粒重有大的正效应调控作用,生育期对小麦单株粒重有较大的负效应调控作用。④通径分析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73%,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⑥根据综合值的聚类分析和对不同年代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特征比较,将30个小麦进化材料分为了早熟矮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中产型、早熟高秆中产型和早熟矮秆高产型五大类小麦资源。【结论】通过对30个小麦进化材料农艺性状的多重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小麦进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小麦由二倍体到六倍体进化过程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对小麦单株粒重有明显正效应,而生育期对其有显著负效应。这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选育高产品种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