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雪艳  应爽  梁衍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47-14248
利用长春市1959~2008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作物生长期内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条件及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长春市作物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但光照条件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热量条件呈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初霜延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活动积温增加;水分条件呈下降趋势,降水减少,暖干化的趋势比较明显;洪涝、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有减少的趋势,但干旱灾害趋于频繁而严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山西省沁水县1957~2019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原理,对沁水63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3年来,沁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11℃/10a,其中春冬季增温尤其明显,而夏季气温降低;≥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平均无霜期延长;使作物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作物生长季延长;冬春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小麦的安全越冬,春季小麦返青、果树萌动等发育期提前;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减少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夏季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变化不明显,作物生长期内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对沁水县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石桥市1963—2012年4—9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时数、冻土、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积温、无霜期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最大冻土深度、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讷河市气象观测站50a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1961-2010年讷河市气温、降水、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年份之间波动较大。气候变化对讷河市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一方面积温增加,热量条件更加充足,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需要调整;另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增加,干旱机率增多,局地强降水增强,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2010年冷水江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冷水江市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割期的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资源变化特征,研究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气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稻丰欠气象特点入手,探讨丰欠年热量、降水、光照气象指标,为农业生产预测年景提供气象依据。结果表明,丰年5~9月气温偏高,≥10℃积温偏多,无低温冷害,降水分布适于农时,无干旱内涝,光照充足,即热、水、光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欠年5~9月气温偏低,积温少,降水分配失常,或旱或涝,低温寡照,综合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7,(5):91-92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不仅对于调节农业生产,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分析1980年以来武川县气温、降水、无霜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川县的水资源短缺,气温和降水变率大,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差。主要表现在春季降水量减少,北方4—6月份是作物的耕种期,降水较少可以使作物生长不充分,影响生长。1980—2013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表现在4—5月的气温上升明显,后果使作物的生长期提前,蒸发量加大,农田用水量增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要素与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2017年日喀则市农区气候特征,并对作物出苗至成熟期间各个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日喀则市农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时数略少;≥5℃、≥10℃、≥15℃积温多于常年.农区作物出苗至成熟期间,光、温、水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部分农区初夏出现轻度干旱天气,盛夏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对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各地墒情适宜,加上田间管理措施得当,作物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9.
胡利平  贾效忠  杭波  汪鸿滨  张浩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86-16288,16317
收集1978~2010年天水市7个县(区)农业生产资料和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33年间天水粮食产量呈稳步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趋势,≥10℃积温、降水大约在1993年出现明显上升和下降转折点;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减少对粮食生产不利;33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趋势增大,且年际差异明显,1993年之前积温、降水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正贡献,1994~2000年积温增多、降水减少对粮食产量为负贡献,2000年之后为正贡献。≥10℃积温、生长季降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积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作物有效生育期是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周期,是研究作物生长规律的重要手段,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1951—2011年山东境内的23个气象台站数据为基础,利用拟合趋势线与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分析了山东省及其分区的作物有效生育期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作物有效生育期与日照时数、活动积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1年,山东省全境与鲁东、鲁中和鲁西地区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均呈波动增加趋势,鲁中最长。在空间上,山东省从东向西作物有效生育期天数不断增加,区域差异明显。在山东省境内日照时数越短,作物有效生育期天数越长;积温越高,作物有效生育期天数越长;作物有效生育期内降水越多,作物有效生育期天数越长。通过分析作物有效生育期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以对将来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 ~ 2010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倾向率达0.55℃/10a;秋、冬季增温较显著,增温贡献率较大;近50年来≥0℃、≥5℃、≥10℃的积温均呈增加的趋势,≥0℃、≥5℃、≥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逐年代呈推迟趋势;近50年来降水量略有增加趋势,增幅不明显,夏季降水的增加贡献率较大.柴达木盆地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多,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将造成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异常现象增加,作物病虫害增多,农业水分供需矛盾加剧,对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年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高,≥10℃积温偏多,无低温冷害,降水分布适于农情,无干旱与内涝,光照比较充足,即热、水、光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欠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低,积温少,降水分配失常,或旱或涝,低温、寡照,综合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巴彦诺尔公地区1993—2015年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该地区近23a气候变化趋势,探讨巴彦诺尔公地区气候变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建昌地区气候监测站1960—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为基础,运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了该地区大田作物生长季气温、≥10℃积温及无霜期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0年以来,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19℃/10 a,1981年突变性升高,突变之后气温平均升高0.8℃;≥10℃积温明显增加,倾向率为49.98(℃·d)/10 a,1996年突变性增加,突变之后积温平均增加201℃·d;无霜期延长趋势明显,倾向率为2.44 d/10 a,1985年突变性延长,突变后无霜期平均延长10 d。热量资源增加可延长大田作物的生育期,亦可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生物学产量;气温升高也将加大蒸腾指数,造成作物干旱。分析结果可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格尔木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及小灶火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温、积温、日照及降水等主要农业气象资料,结合青海省气象台2 km×2 km格点化的非站点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格尔木地区的光、热、水等主要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5年来格尔木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略增多趋势,年平均气温和≥0℃、≥5℃、≥10℃年积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对农业而言,气候变化使格尔木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区域内宜农地海拔高度上升,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区域内蔬菜、经济类等作物大面积种植或推广.这对实时开展格尔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轻和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抚顺近40 a气温、降水、积温、初终霜、大于等于10℃初终日及气象灾害的演变情况,得出气候变化的五大主要特点,并阐述了农业生产气候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气温不断增高,降水略减少但年际变化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根据云南气候变化特点,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及品质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提出了云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6-619
利用朝阳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134个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1953—2017年降水、气温、日照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017年农作物生长季气候及农业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大风、高温和暴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温偏高,日照略少,降水总量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暴雨多发。播种期、苗期热量充足,降水偏少,春季干旱严重,播种偏晚;抽雄至灌浆期,降水充沛,农业气象条件适宜,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成熟期气温偏高,作物灌浆顺利,籽粒饱满。综合分析,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作物影响利大于弊,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危害总体较轻。  相似文献   

20.
根据晋中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趋势变化角度对晋中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做了较全面分析。对晋中市其它气候要素如日照时数、蒸发量、无霜期、积温等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对晋中市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分布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晋中市气候变化情况,简单分析了当地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得到应用。为晋中市适应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