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盆栽条件下证实了硅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对紫花苜蓿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和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但硅处理明显缩短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显著增加了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和发芽势(P<0.05),说明硅不能改变紫花苜蓿种子品质的优劣,但能提高其活力。硅对紫花苜蓿幼苗茎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P<0.05),而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根长和对照幼苗根长差异不显著。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生物量(P<0.05)。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发芽势、幼苗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对硅的响应不存在浓度剂量效应。研究表明,硅至少直接参与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且紫花苜蓿对硅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等渗的NaCl和PEG溶液模拟盐分和水分胁迫条件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选取5个紫花苜蓿品种分别对其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5个品种受2种胁迫后,其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变化趋势相似,即NaCl能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P<0.05),PEG4000则影响不大;其胚根长度变化趋势为:受NaCl胁迫后胚根较粗短,PEG4000胁迫后细而长。对受2种胁迫影响较小的中苜三号发芽后其电导率、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胁迫后电导率均增大,但受NaCl胁迫处理的差异极显著(P<0.01);游离脯氨酸积累均增高,其中PEG4000胁迫处理后,脯氨酸的积累极显著增高(P<0.01);中苜3号受等渗NaCl胁迫后,叶绿素含量最低,对照是其含量的2.3倍(P<0.01),受PEG4000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等渗胁迫条件下,盐胁迫比干旱胁迫对中苜三号的伤害更大。  相似文献   

3.
闵丹丹  潘佳  范燕  王彦荣  胡小文 《草业科学》2016,33(9):1728-1738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以水、PEG-6000溶液(-0.6 MPa)、KNO3溶液(2%)、GA3溶液(100μmol·L-1)和CaCl2溶液(2%)为引发剂,研究各引发处理后的种子在不同温度、盐分和水分胁迫下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除引发显著提高低水势下以及KNO3引发显著促进高盐下的萌发率外(P0.05),引发对紫花苜蓿在所有温度、盐分和水势下的萌发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2)除CaCl2引发在10和15℃及PEG引发在高盐胁迫下的平均萌发时间没有影响外(P0.05),引发均显著缩短了紫花苜蓿的平均萌发时间(P0.05)。3)引发对紫花苜蓿在不同温度、盐分和水势胁迫下的根和苗生长的影响不同:水引发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在10℃下根的生长,但在其它条件下对根的生长无显著作用。水引发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在10℃和高盐胁迫下苗的生长。但除水引发外,所有引发处理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在低水势下苗的生长,其中以KNO3引发效果最好(P0.05)。  相似文献   

4.
种子萌发期紫花苜蓿秋眠级与耐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在25和35℃条件下,对14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进行萌发试验,以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鲜重和发芽势为指标,结合协方差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对各紫花苜蓿品种萌发期耐热性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有影响,高秋眠级品种赛迪10的耐热最强,其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鲜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在14个参试品种中最高,分别为67.78、66.70、0.98g、99.33%和92.89%;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4个品种萌发期耐热性可划分为3类,耐热性较强的品种为标秆、WL903、1075、三得利、赛迪10和赛阔,耐热性较弱的品种为Power、猎人河和阿尔冈金,其余品种耐热性一般;在种子萌发阶段,高秋眠级类型的紫花苜蓿品种表现较强的耐热性,低秋眠级类型的品种耐热性较弱。种子活力指数可作为评价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热性强弱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苗与建植难是限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黄土高原干旱雨养区栽培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引发技术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种子活力、增强幼苗抗性,从而提高幼苗建植率。基于此,本研究以陇东苜蓿为材料,探讨了种子引发温度(10、15、20℃)、引发时间(12、24、36、48h)以及加水量(原始种子质量的90%、120%、150%)对种子引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数条件下引发能显著提高苜蓿种子的萌发速率,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最终萌发率没有影响。当引发加水量为种子初始重的90%、引发温度为10℃、引发时间为36h时种子的活力指数最高,可作为紫花苜蓿种子引发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6.
潘龙  谷文英 《草业科学》2013,30(1):58-62
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prusside,SNP)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胚根与胚轴生长、MDA含量及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处理对照组相比,低浓度SNP(50~100 μmol·L-1)组的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最高,为对照组的121%。幼苗胚根与胚轴的长分别是对照组的139%和1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幼苗POD酶的活性也显著提高,MDA的含量仅为对照组的3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较高浓度的SNP(>100 μmol·L-1)浸种,其发芽率降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胚根与胚轴增长趋势也变缓;幼苗POD酶活性增长速度也明显降低,MDA含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SNP浸种能促进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POD酶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其适宜浓度为50~100 μmol·L-1。  相似文献   

7.
2003—2004年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了疏枝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其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枝对提高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明显的作用(P<0.05)。疏枝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提高了花序数/枝条、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P<0.05),但对种子数/荚果和种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种子标准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疏枝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采用培养皿纸床法以不同酸处理、碱处理、有机溶剂处理等14种方式处理紫花苜蓿种子,对其发芽率、发芽势、根长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种处理方式均能有效打破紫花苜蓿种子的休眠而促进萌发,其中无水乙醇浸泡处理的发芽率最高(94.33%);10%氢氧化钠处理的种子幼苗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综合比较以无水乙醇处理10 min效果最好。说明经过酸、碱、有机溶剂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有效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10个品种紫花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温度热水浸种、砂纸打磨和标准发芽试验3种不同方法测定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干重、硬实率及千粒重一系列重要指标。结果表明:经过标准发芽试验得到的各品种紫花苜蓿发芽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别较显著,其中"甘农2号"和"陇东"的发芽率较低;砂纸打磨处理后"陇东"种子的硬实率从60.33%降到0.67%,发芽率从36%上升到97.33%;温水浸种处理后各品种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势都显著提高,其中最明显的是"陇东",发芽势从3.67%升到72.33%。结论 :在这3种促进苜蓿种子萌发的处理方法中,温水浸种方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在10个苜蓿品种中,发芽率较好的品种是"新疆大叶""公农2号"和"肇东",建议在科尔沁沙地地区进行试种。  相似文献   

10.
以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对苜蓿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对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均有抑制作用,损伤处理与未损伤冷蒿挥发物处理相比,种子发芽率降低了5.6%~15.0%;挥发物对7个紫花苜蓿品种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使7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生长降低了10.4%~22.8%,芽生长降低了12.7%~30.4%,幼苗鲜质量降低了11.2%~16.8%;损伤冷蒿挥发物抑制作用较未损伤冷蒿挥发物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引发对几种牧草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应用聚乙二醇(PEG)引发法探讨了不同引发渗透势、时间处理对无芒雀麦、苏丹草、沙打旺、小冠花、紫花芷蓿等牧草种子萌发和活力和有性在适宜处理下供试种子发芽速度、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对照;PEG的引发作用还表现为提高活力效应大于提高发芽率效应,学表明,低渗透势(-0.1、-1.2、-1.5MPa)引发处理对提高发芽率无作用;但处子早期萌发的效应对于沙打旺和小冠花种子的2仍很强烈,对苏丹草种子则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对钴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  寇江涛  师尚礼 《草业学报》2015,24(9):146-153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o2+(0,0.25,0.50,1.00,2.50,5.00 mmol/L CoCl2)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Co胁迫浓度的增大,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胚芽长、胚根长、根系活力和干重均显著降低,而且Co胁迫对发芽势的抑制作用大于发芽率,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胚芽;低浓度Co胁迫(0.25和0.50 mmol/L)下,苜蓿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水解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CK均无显著差异,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随着Co胁迫浓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蛋白水解酶、SOD、APX、GPX、CAT活性均显著下降,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羟自由基(OH·)浓度、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说明高浓度Co胁迫使得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从而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宋佳琦  王玉祥  张博 《草地学报》2018,26(3):691-696
为了探索紫花苜蓿萌发过程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及生长素对其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未萌发种子(M1)、露白种子(M2)、肧根长度1.0~1.2 cm种子(M3)、苗期种子(M4)这四个萌发时期种子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研究不同浓度IAA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及子叶中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多,脱落酸含量逐渐减少,但在M4时期含量略有回升;生长素含量先减少随后逐渐增多。不同浓度IAA浸种处理后,10 mg·L-1 IAA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势、萌发率,促进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子叶中脱落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生长素、赤霉素含量显著增多(P<0.05)。综上所述,10 mg·L-1 IAA浸种处理能促进苜蓿种子萌发,并促进子叶中生长素、赤霉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铝处理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种子萌发试验中,低于0.1mmol/L的Al^3+处理对苜蓿种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影响,高于0.1mmol/L的Al^3+处理则明显降低种子的发芽数量,速度和质量,降低萌发种子的蛋白酶活性和自由氨基酸的含量,加速种子的电解质外渗。在幼苗生长的试验中,低于0.05mmol/L和Al^3+处理对苜蓿幼苗的生长略有促进作用,0.1mmol/L的Al^3+处理对其无明显的影响,高于0.1mmol/L的Al^  相似文献   

15.
寇江涛 《草业科学》2020,(5):916-925
以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为材料,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添加0.01μmol·L^-1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萌发过程中渗透调节能力、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APX(ascorbate peroxidase)和GPX(guaiacol peroxidase)活性显著降低,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2)添加0.01μmol·L^-1 EBR能够显著缓解100 mmol·L^-1 NaCl胁迫对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和NaCl胁迫相比较,NaCl+EBR处理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APX、GPX和CAT(catalase)活性显著提高,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提高,幼苗苗高、根长、干重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说明外源BRs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促进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燕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水分渗透胁迫,模拟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环境对我国西北地区3个广泛种植的苜蓿品种: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牧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Amerigraze401+Z)、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jiang Daye)的萌芽和幼苗部分保护酶活性及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PEG-6000浓度5%~25%),甘农一号杂花苜蓿、牧歌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种子萌芽、幼苗叶片含水量及部分保护酶活性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个苜蓿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势皆明显降低,幼苗叶片含水量基本无显著变化,幼苗本体保护酶活性变化各不相同。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弱次序为:甘农一号杂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牧歌紫花苜蓿,根据综合评价均值来看,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和新疆大叶紫花苜蓿抗旱性较强,而牧歌紫花苜蓿稍弱。  相似文献   

17.
苜蓿种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苜蓿种子的形态特点,营养组成,影响其生理变化的因素及种子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苜蓿为优良牧草,其种子营养价值丰富、均衡,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苜蓿种子在贮藏中的活力与贮藏温度、种子含水量及种子携带真菌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产量与每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生殖枝荚果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浓度分别为0.03%的稀土、0.05%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产量。Cd^2+,Zn^2+,Cu^2+,La^3+,Al^3+等重金属离子在较低浓度下能促进种子萌发,浓度较大时就产生严重的胁迫,离子间的交互作用明显。苜蓿种子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为0.6%~1.0%,阿魏酸等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下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X)呼吸途径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新牧4号'和'甘农5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呼吸电子传递链专一性抑制剂水杨基氧肟酸(...  相似文献   

19.
箭筈豌豆种子人工加速老化条件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青  吕燕燕  王彦荣 《草业学报》2017,26(11):131-138
人工加速老化法是种子活力测定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不同物种适宜的老化条件往往不同。以9个箭筈豌豆种批为材料,在100%相对湿度,41、43及45 ℃条件分别老化处理12、24、36、48、60及72 h,通过测定发芽率及发芽速率,筛选出箭筈豌豆适宜的人工加速老化条件。结果表明,老化温度、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老化温度及时间的增加,发芽率逐渐下降,老化处理48 h后发芽率均显著降低(P<0.05)(除种批6);发芽速率先增加后降低,24 h后呈现下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时间对箭筈豌豆发芽率和发芽速率的影响大于温度。在41 ℃-60 h老化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分别将9个种批分为8和6个质量等级,比其他老化处理条件划分更多的质量等级,且各质量等级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41 ℃-60 h是箭筈豌豆适宜的人工加速老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