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连续21 a河南省小麦春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小麦新育成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推延,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灌浆时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灌浆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2008—2017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近10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水肥组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参试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籽粒灌浆时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说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之间均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产量与其构成三要素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说明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有效穗数的贡献最小。因此,北京地区在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适当增加穗粒数,同时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春小麦品种熟期与穗部经济性状的遗传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5份墨西哥春小麦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和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及小区产量等8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黑西哥小麦品种的抽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呈极显著表型正相关(r=0.59和0.569)和遗传正相关(r=0.67和0.712);(2)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与穗粒数呈显著遗传正相关(r=0.389、0.442t 0.418);(3)拔节期、抽穗期、开花  相似文献   

4.
按Griffing方法Ⅱ分别对8个六棱大麦亲本和5个二棱亲本进行了双列杂交分析。比较了各亲本产量、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抽穗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绝大多数性状为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起作用。广义遗传力以株高,抽穗期为最高。狭义遗传力六棱品种从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粒重、穗粒数、抽穗期、穗长、千粒重、分蘗、产量,二棱品种依次为穗长、穗粒数,株高、抽穗期、产量,分蘗。  相似文献   

5.
以小麦品种川育16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穗长、分蘖数、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小麦遗传育种与引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小麦川育16植株总体偏高,基本都在100 cm以上,穗长平均值为6 cm,有效穗数基本在15个以下,小穗数平均为17个,穗粒数平均为50粒,部分单株产量比较高,达到了25 g。  相似文献   

6.
沧麦119产量因素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沧麦119为试材,通过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其产量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研究了沧麦119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互作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量水平7500kg/hm^2。左右的栽培中,沧麦119产量结构参考指标适宜参数为单位面积穗数600~6757万穗/hm^2。、穗粒数30粒/穗、千粒重44~46g。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201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冬水I组15个参试小麦品种的植株生育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选取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性状是选育高产小麦的有效途径,此与实践经验相吻合。根据植株生育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关性,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选取生育期偏短、植株偏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性状,可分别通过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及千粒重,选育出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及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及相关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试验是在南京农学院院内试验地上进行的,按随机区组设计。1980—1981年供试品种6个,四次重复;1981—1982年供试品种8个,三次重复。对所取得的各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次之;单株和每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籽粒产量则较低。千粒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都较大,每穗小穗数、单株粒重、每小穗粒数和产量的都较小。所研究的各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都接近或稍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而产量与所有其它性状的相关都不显著,产量因素之间都表现为负相关。但通径系数分析表明:除了穗数在一年的试验中对产量呈负向直接效应外,其它产量因素在两年中均呈正向直接效应。选择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按选择指数选择大都比单一性状选择产量的效果为好,权衡得失,以包括产量、千粒重及穗数或粒数组成的三性状的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简易。整个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地区,在现有高产品种类型的基础上,选育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种,似乎应着重提高粒数,适当兼顾粒重,而粒数又以单位面积粒数为指标较适宜。穗数似乎存在较  相似文献   

9.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植株总体偏高,有效穗数多数在10个以下,小穗数平均为20.4,部分品种穗粒数较多、大于70粒,但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7.5和11.2 g。筛选出一些单一或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都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多元回归方程:Y=-21.96 1.54X2 0.18X3 0.42X5解释了单株产量变异的97.09%。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小麦产量相关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小麦品种的6个相关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最高分蘖基本苗有效分蘖率。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等。  相似文献   

11.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探讨小麦品种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差异。[方法]选用皖麦33、皖麦48、烟农19、扬麦158和W1032(糯小麦)5个小麦品种(系)种子为材料,设置上部穗位、中部穗位、下部穗位和整穗(CK)4种处理,通过种子大小测定、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冷浸试验、电导率测定、模拟田间出苗率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脂肪氧化酶(LOX)、过氧化氢酶(CAT)和脱氢酶(ADH)5种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综合评价种子活力,并进行整穗(CK)种子的主要活力指标间相关分析以及对5个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主要活力指标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等指标均与模拟田间出苗率呈显著相关;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测定均是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小麦中部穗位种子活力较高,下部穗位种子活力次之,上部穗位种子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13.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14.
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2013年和2014年,在陕西周至县选择4块麦田,调查分析麦红吸浆虫春季虫口基数、成虫发生量与小麦品种受害指标的关系及降雨量与各虫态种群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小麦粒被害率和单穗幼虫数与虫口基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当年3-5月上旬降雨量的影响;2014年雨量多,幼虫出土率显著较高,成虫发生和小麦受害明显严重。相同年份,不同田块小麦受害程度主要受小麦品种影响,无论当年虫口基数多寡,2a试验期间均以小偃22受害最严重,单穗幼虫数和粒被害率显著较高,其次为西农979,渭丰151和郑麦9023受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外引小麦种质材料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国际挑战计划项目(GCP)提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千粒质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高、籽粒饱满度及产量等性状的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产量、穗粒数、单株穗数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对穗粒数、产量和千粒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供试品种中筛选出大穗丰产品种8个,大粒丰产品种8个,矮秆丰产品种5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突出的优良品种25个。  相似文献   

16.
耐旱小麦品种选育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耐旱小麦品种 (系 )的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干旱条件下 ,小麦产量与单株穗数、单株粒重、株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955,0 .53 83和0 .4 977,而与千粒重和穗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42 3和 -0 .4 570。因此 ,在耐旱品种选育过程中 ,以选择单株穗数多、成穗率高的材料为宜。另外 ,根据耐旱性和产量表现 ,对试验材料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个品种穗轴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与抗扩展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健康穗轴在一些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抗病品种的维管束导管孔径较感病品种的小,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较感病品种的厚,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增厚的时期比感病品种的早。在受侵染的穗轴中,抗感品种在菌丝的分布和量上,以及细胞的破坏程度上有所不同。抗感品种的木质素均为具丁香素核的木质素。因此,小麦品种抗扩展性的机制之一是靠预先形成的组织结构——厚壁组织和细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Bayes抠图算法的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产量评估需人工获取田间单位面积的麦穗数和麦穗小穗数,往往耗时耗力。为了实现高效、自动地麦穗小穗计数,提出一种基于改进Bayes抠图算法的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Bayes抠图算法对获取地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麦穗图像进行抠图,将麦穗从自然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对该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和二值化,运用迭代极限腐蚀运算对二值化图像进行腐蚀处理,去除麦穗图像中的麦芒,分离出麦穗上每个单独的麦穗小穗。再运用面积滤波滤除掉面积过小的区域,对剩余区域的黑洞进行填充,由此每个单独的麦穗小穗形成一个单独的连通区域,最后对连通区域进行标记和计数,完成麦穗小穗的自动计数。使用4个小麦品种的麦穗图像对麦穗上的小穗进行计数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识别4个品种田间麦穗单幅图像中小穗数量的平均计数精度达到94.53%,平均相对误差为5.47%,对比已有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计数精度显著提高,这对于小麦在线产量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光周期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泰山9818、泰山21、4133J、30等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不同时间日照的光周期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结果]J30是光周期敏感型品种,泰山9818、4133、泰山21是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光周期敏感型品种的生长短日照时受到抑制,护颖至小花分化期的天数最小,二棱期的出现、通过及雌雄蕊的出现受到的抑制最强烈。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受8 h短日照的抑制程度要明显小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二棱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雄蕊-抽穗期受到的抑制最强烈,其次是二棱初期-护颖分化期。大穗型品种泰山9818受短日照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多穗品种泰山21、4133。[结论]穗分化的某一阶段不能作为小麦通过光照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光周期对春小麦生育进程及其主要产量因素的影响。[方法]将待测小麦种子洗净消毒后,置于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动处理。种子露白后,置于0~2℃低温黑暗处处理15 d。[结果]光周期延长时,出苗至成熟的天数减少且光反应敏感品种的出苗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极为显著。在短日照下,光反应迟钝品种的分蘖数略有变化,而光反应敏感品种的分蘖数增加极为显著。光反应敏感品种的株高变化幅度、穗长可调幅度明显大于光反应迟钝品种,短日照下光反应敏感品种的株高增加10 cm以上。[结论]延长发育期的光照时间有利于增加光反应敏感春小麦品种的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