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燕  张是 《新农村》2013,(8):27-27
垫料对发酵床养猪来说至关重要。选用的垫料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碳氮比要大;二是吸水性和透气性要好。1.垫料成分锯末、稻壳、树皮、木屑、粉碎秸秆等均为比较理想的垫料,可占组成的90%,粗盐占0.3%,其余为干净泥土。每吨垫料使用益生菌液2~5千克。  相似文献   

2.
根据垫料在进猪饲养前是否需要加水和提前发酵,发酵床总体可分为两种,即需要加水提前发酵的湿式发酵床技术和不需加水发酵的干撒式发酵床技术。一、垫料原料选用比较发酵床垫料原料要符合碳氮比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16,(7)
正1.发酵床建造发酵床养鸡,鸡舍应建造在光照和通风良好的地方,地面要坚固,排水要通畅。发酵床垫料主要由稻壳、小麦、秸秆和花生壳等组成,可占垫料的90%左右。建造发酵床时,要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发酵床养鸡的主要优点:一是发酵床中的有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育肥猪后期粪尿量剧增造成发酵床死床的问题,对普通发酵床的布局进行了改良,在每个发酵床单元内增设1个定点排泄区,经测定有70%以上的猪粪尿经定点排泄区的漏粪地板排出发酵床外,从而可以提高发酵床养猪的密度,减少垫料用量。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锯屑、稻壳和菌糠复合型垫料对猪粪的适宜承载量为1.40~1.86 kg/m~3,对尿的承载量为2.70~2.98 kg/m~3,垫料铺设厚度为60 cm的普通发酵床,在每头猪的最低占床面积2.24 m~2、占圈面积2.72 m~2时已出现轻度死床;而垫料铺设厚度为40 cm的改良型发酵床,每头猪占床面积为1.08 m~2、占圈面积1.36 m~2时,仍未出现死床。改良型发酵床单位面积及每头猪的一次性垫料投入量分别为普通发酵床的2/3和32%~64%,饲养过程中每头需添加的垫料量仅为普通发酵床的10.7%~16.0%,一次性垫料投入和饲养过程中的垫料添加均大幅下降。改良型发酵床提高了猪的增质量(10.2%~34.9%),提供了猪群清洁的拱翻和活动场地,保证了动物福利,有利于发酵床饲养方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农家科技》2010,(3):34-34
<正>一、垫料选择要求具有保水性、透气性和有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垫料选择应因地制宜,适时择用,南方以稻壳、稻糠、竹锯末、珍珠岩为主,稻草、树叶杂草粉碎后也是很好的垫料;北方以玉米秸秆、花生壳粉、玉米芯粉、草粉、珍珠岩为主。二、垫料厚度要求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约为80~100厘米,冬季垫料厚,夏季垫料相对薄一些。垫料厚度不低于45厘米,单个发酵床垫料体积不少于10立方米。  相似文献   

6.
选取3种垫料(40%稻壳+60%菌糠、40%稻壳+60%锯木屑、40%稻壳+60%酒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育肥猪进栏前和出栏后对垫料和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养猪周期内3种垫料TP和TK的损失途径。结果表明:P素在发酵床养殖过程中主要的损失途径为猪采食与淋溶损失,总损失量分别为(FJ:40%稻壳+60%菌糠组合)15.69 kg、(FD:40%稻壳+60%锯木屑组合)16.61 kg、(FW:40%稻壳+60%酒糟组合)14.37 kg;而3种发酵床分别有(FJ)80.74 kg、(FD)52.48 kg、(FW)84.65 kg的总P库存在垫料中,75%~85%的P素会滞留在垫料中,损失率均超过14%。K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也为猪采食与淋溶损失,总损失量分别为(FJ)45.95 kg、(FD)33.95 kg、(FW)63.95 kg;总库存的K素分别为(FJ)158 kg、(FD)107 kg、(FW)136 kg,68%~78%的K素会留存在垫料中,损失率均超过22%。养殖过后发酵床下部表层土壤会出现P素和K素累积现象,为了防止元素通过淋溶作用渗漏损失,建议发酵床垫料厚度要超过50 cm。  相似文献   

7.
猪发酵床垫料有机质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床垫料的选择是发酵床养殖推广的重要环节,垫料原料的选择、管理等直接关系到垫料的有效利用,为此连续采集南京六合发酵床养殖基地4个月的垫料样品,对其中有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C/N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C/N受垫料组成成分的影响,以稻壳和木屑为原料的垫料中分别添加酒糟(垫料Ⅱ)、菌糠(垫料Ⅲ),其C/N下降要快于以稻壳和木屑为原料的垫料(垫料Ⅰ)。经117 d的使用,垫料Ⅰ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幅分别为36.12%、25.12%、18.35%,均小于垫料Ⅱ的48.37%、48.16%、31.66%和垫料Ⅲ的49.42%、56.6%、32.69%;垫料Ⅰ、垫料Ⅱ、垫料Ⅲ的纤维素占对应有机质的百分比分别下降1.77%、3.11%、2.19%;垫料Ⅰ的半纤维素占有机质的百分比上升0.66%,而垫料Ⅱ和垫料Ⅲ的半纤维素分别下降2.57%和3.38%;木质素占有机质的百分比分别上升5.36%、5.26%和3.88%。  相似文献   

8.
菌渣发酵床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针菇菌渣为原料,分析了菌渣的碳氮比、木质素、持水力等发酵指标,并用菌渣与锯末、稻壳等垫料原料制作发酵床饲养蛋雏鸡,研究菌渣发酵床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菌渣+25%锯末+50%稻壳发酵床垫料表面、垫料深10 cm、垫料深20 cm处的发酵温度都高于50%锯末+50%稻壳发酵床。这两种发酵床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且菌渣能够降低发酵床垫料成本,从而可以部分代替锯末用于发酵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对发酵薄床进行垫料厚度和垫料组合筛选的基础上开展的生产应用效果研究,旨在实证40 cm厚度发酵薄床在保育猪上的养殖生产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发酵薄床养殖技术提高保育猪成活率9.11%,减少仔猪腹泻40.17%,保育期结束每头仔猪平均体重提高3.375kg,效果极显著(P0.05)。表明该技术适合中小规模养殖场在仔猪保育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10.
零排放无污染发酵床养猪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酵床饲养模式是山东省于2006年从日本引进的新型零排放无污染养猪模式。本试验在猪舍建筑设计、发酵床垫料的选择、发酵床制作和维护、猪的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猪舍要确保良好的通风和排湿性能;发酵床垫料可根据本地的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菌种、发酵原料要充分混合均匀,堆积发酵时间一般为7—10天。发酵床垫料厚度一般为80cm左右,饲养管理中要注意发酵床的日常护理。  相似文献   

11.
<正>猪舍及发酵床建设发酵床猪舍并无统一要求,一般需要采光充分、通风良好。从使用效果分析,大跨度、封闭调控型的猪舍,环境控制和使用效果较好,发酵床有效面积大,一般新建场多采用这类模式。发酵床猪舍分垫料区和硬化区,前者面积占70%左右;后者占30%左右,供生猪采食和高温时休息,床底部无需采用硬化处理,以增加渗透性。地下水位高,应采用地上式结构。仔猪垫料厚度一般为50~70厘米,育肥猪一般为80厘米左右。在发酵床外侧底部设置通气渗滤液排放口,平时作为通气孔,当垫料水分过高时作为渗水孔。渗液孔外接污水管,防止污  相似文献   

12.
发酵床生猪养殖中菌种与垫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竹  周忠凯  顾洪如  杨杰  宦海琳  张霞  周晓云  余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71-14774,14822
发酵床菌种与垫料的选择与配伍是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的首要研究问题。总结了适于发酵床体制作的菌种和垫料类别、不同菌种的发酵特性、垫料的参数要求以及发酵床功能菌群在床体垫料中的发酵过程,以期为发酵床养殖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发酵床菌种与垫料的选择与配伍是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的首要研究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适于发酵床体制作的菌种和垫料类别、不同菌种的发酵特性、垫料的参数要求、以及发酵床功能菌群在床体垫料中的发酵过程,以期为发酵床养殖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秸秆垫料的猪粪异位发酵床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秸秆垫料对生猪异位发酵床发酵过程的影响,明确不同垫料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分别以油菜秸秆+木屑+砻糠为Y组、水稻秸秆+木屑+砻糠为S组及木屑+砻糠为CK组,以对不同垫料组合进行异位发酵床试验,收集不同发酵阶段的垫料样品,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K组的微生物多样性要明显低于S组和Y组。发酵进程中不同垫料的微生物演替趋势相似,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都呈下降趋势,但CK组降低了75%,S组和Y组则分别降低了38.0%和23.2%。不同处理发酵床嗜温期主要微生物有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鞘铵醇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但微生物的丰度存在差异。同时,功能基因预测显示脂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拷贝数Y组最高。不同处理在发酵进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相似,但Y组垫料的升温速率更快且整体温度更高,同时可溶性氮的含量更高。研究表明,秸秆垫料组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要高于对照组,同时油菜秸秆组的微生物有机质相关代谢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发酵床的高温运行和有机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发酵床垫料特性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酵床垫料的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发酵床养殖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分析了垫料的构成特性,养殖过程中垫料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发酵床垫料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发酵床垫料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态发酵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秸秆作为养猪发酵床主要垫料,长期监测养猪过程中发酵床秸秆垫料腐解规律,以期为发酵床养殖科学管理和后期垫料肥料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发酵床秸秆垫料pH值和电导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垫料中铵态氮浓度随着时间上下波动较大,硝态氮逐渐增加并在240 d后趋于稳定;垫料中的总有机碳变化幅度不大,但是胡敏酸(HA)逐渐增加而富里酸(FA)逐渐降低,并导致胡富比(HA/FA)逐渐增加;秸秆垫料的种子发芽指数逐渐增加,经过1年后发芽指数达到55.82%,然而还未达完全腐熟阶段.可见,发酵床秸秆垫料虽然在养猪过程中经过一定腐熟,也能产生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腐殖酸,但并未完全腐熟,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作为肥料用于农田.  相似文献   

17.
对地下式、保育仔猪、地上式发酵床等3种发酵床类型,表面、中层、底部等不同深度垫料的发酵温度和环境温度、基本理化指标和养殖生猪情况进行12个月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发酵床类型差异对垫料各指标影响不明显,不同发酵床类型表层垫料发酵温度受环境影响明显,而40~60 cm底层垫料作为主要发酵层,其垫料温度主要与养殖生猪的数量及其发育状态紧密相关。3种类型发酵床的表、中、底层垫料有机质含量和EC值总体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的变化规律;而粗灰分、pH值则呈现底层中层表层的变化趋势;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3种类型发酵床表层、中层和底层垫料间总体表现为表层高于中层,中层高于底层的规律,三者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发酵床猪舍垫料的良好管理,合理及时地补充、翻松与更新,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发酵床在消化分解粪尿的同时,垫料会渐渐损耗,床面会自然下沉,当床面下沉超过20厘米以上时,就应及时补充垫料,同时补充发酵菌、盐和水等。 在垫料的管护过程中,应养成每天定期检查发酵床的习惯,主要是看发酵床菌群的活力和垫料的踩实状况。当发酵床温度过低或者床面垫料被猪踩踏变硬时,应当深度翻松床面,通常深翻20~40厘米即可,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翻耕。在每次翻耕时应注意观察垫料的温度和湿度,根据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通常垫料容易被踩实有四种情况:一是垫料湿度较高时容易踩实,二是饲养密度较大时容易踩实,三是猪的体重过大时容易踩实,四是垫料过细时容易踩实。  相似文献   

19.
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核心在于发酵垫料的配比和管理。 为筛选获得生物发酵床最优垫料,替代传统原料 稻壳和锯末,进行了以土著微生物为菌种,稻壳、锯末、玉米秸秆、玉米芯不同添加比例为垫料的发酵床模拟试验。 按 照总重量相同原则,试验设 8个处理。 试验期 60 d,每 5 d对垫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全氮、有机质进行测定并分析。 结 果表明院所有处理发酵最高温度均超过 35益,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降低趋势。 其中添加 30% 玉米秸秆+30% 玉米芯+ 40% 对照的 AB 处理发酵效果较好, 高温期和降温期的温度值均超过其他处理, 其全氮、 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了 44. 27% 尧19. 87% 遥 结合成本投入综合计算筛选出最优垫料为 AB 处理袁建议在西北地区发酵床养殖中推广利用遥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环境温湿度及发酵温度对垫料水分蒸发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BBD试验设计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谷壳和发酵床垫料为试验物料,选取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四个试验因素来研究对垫料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时温度、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谷壳时,垫料的初含水率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发酵床垫料时,垫料的初含水率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且在发酵时温度为70℃,垫料的初含水率为60%,外界环境温度为35℃,外界环境湿度为70%的试验条件下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最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两种物料的水分蒸发量与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四个因素的回归模型。本研究为确定合理加入粪污量,调节水分提供理论基础,及为以后含水率检测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