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脱落宝加乙烯利作为机采棉脱叶催熟药剂,发挥了其卓越的脱叶催熟效果,为大面积实现机械采棉开辟了道路。但是,脱落宝加乙烯利在低剂量,尤其是在受灾重播迟熟棉田,脱叶催熟人工快采还未曾探讨过。为探索脱落宝加乙烯利在低剂量条件下,实现人工快采脱叶催熟,在2003年秋季特殊低温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面积脱叶催熟试验.现将试验作如下简介。  相似文献   

2.
化学脱叶催熟是棉花机械采收的前提,棉田药前群体大小和成熟度等显著影响脱叶催熟效果。本文于2016—2017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开展研究,采用不同品种(中棉所60、欣抗4号)、种植密度(90,000、120,000株hm-2)和播期(4月20日、5月10日)塑造不同的群体,在此基础上应用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T·E)进行化学脱叶催熟,考察各因素对化学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并应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与药后脱叶率、残留叶片数及药后吐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无显著差异;与90,000株hm-2相比, 120,000株hm-2的药前叶片数多、吐絮率低;晚播棉的药前叶片数和叶铃比高于早播棉、吐絮率则低于早播棉。T·E的脱叶效果较好, 2年药后21 d的脱叶率均高于90%、脱叶率药效接近或超过90%,残留叶片数为8.1~23.3片m-2;不同品种、密度和播期的脱叶率相当,但2017年120,000株hm-2和晚播的残留叶片数分别多...  相似文献   

3.
一我省实行棉麦套种的棉田,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75%左右。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棉麦套种经验,棉麦产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要求,棉麦套种在生产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棉麦套种棉花,出苗后与三麦共生期约20天(大元麦茬)—35天(小麦茬),棉苗受麦株荫蔽,通风透光条件差,  相似文献   

4.
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研究了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小麦收获期共设3个水平,分别是6月5日、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结果表明:2004年3个时期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天敌和棉蚜的比值)无显著影响(t>0.05);2005年6月5日收获小麦,显著增加了棉田的益害比(t<0.05),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无显著影响(t>0.05)。说明在麦套棉田中,麦田天敌到棉田的有效转移受麦蚜-天敌-棉蚜三者发生高峰期的影响,不同年份天敌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麦蚜发生高峰期早则小麦天敌向棉田转移早,并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的危害,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对棉田天敌的数量影响不大;反之,若麦蚜发生高峰期晚,麦田天敌发生期也会相应延后,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则会引起棉田天敌的增加。因此,棉田天敌数量变化受小麦收获期的影响,但与麦蚜和麦田天敌的发生动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社属稻棉轮作地区。全社7690亩棉田,一般稻茬棉田占20—30%。现在看来,这样的布局对于确保粮棉双高产是适当的。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新调的稻板茬棉田,一般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影响大面积平衡增产。前几年,我们棉花亩产都在100斤左右,稻茬棉花一般比重茬棉花亩产低20斤左右。在现行的轮作制条件下,怎样使稻茬棉高产,这是棉花生产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和丰富“三土”经验,更加自觉地推广这一增产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棉花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受到国际大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后,棉花产品的销售受到明显的影响,已出现销售不畅局面,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如何在保证棉田效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改革棉田的耕作制度,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上做文章,积极稳妥地稳定棉花生产面积,改变过去抓棉花生产就棉花论棉花,长期以来大面积棉田基本就是棉麦、棉油两熟,耕作制度单一,以致棉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劳动生  相似文献   

7.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粮棉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大力发展杂交棉与小麦间作套种是确保粮食和棉花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集成出一套"8-2式"棉麦套种高产栽培技术,为棉麦套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棉麦配套品种的选择、麦棉配置方式、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措施等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6种不同剂量的噻苯隆及乙烯利的不同配比为处理,以清水作对照,研究对棉花新陆中35号、C23脱叶催熟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新陆中35号上喷施300 g/hm~2噻苯隆+助剂+1 050 mL/hm~2乙烯利,且喷施2次的处理脱叶催熟效果较好;在棉花C23上喷施1次750 g/hm~2噻苯隆+助剂+1 050 mL/hm~2乙烯利的处理脱叶催熟效果较好,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9.
《棉花学报》2015,27(5):427-434
在新疆膜下滴灌大田条件下,选用新陆早43号和新陆早45号2个棉花品种,测定不同产量水平棉田棉株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地上部生物量、根冠比等,分析滴灌棉花产量形成过程中根、冠生物量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与一般产量棉田及中低产棉田相比,高产棉田在整个生育期根系生物量较高、中下层根系分布比例较大,棉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棉铃生物量均较高,根冠比较低;产量构成因子表现为总铃数较多、铃重较高。高产棉花由于其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早、累积速率快,进而棉株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累积多。因此,根据参试棉花品种的生育特点,在适期早播促生育进程提前、前期营养器官稳健生长的前提下,采取水肥后移或适当推迟停水时间,可适度增加棉花中下层根系分布,降低根冠比,提高光合产物向棉铃的分配比例,增加铃重,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熟性棉花乙烯利催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烯利化学催熟是棉花促早栽培体系的一项有效措施。早熟品种可以提早到9月上旬。中熟品种提早到9月下旬喷药催熟,与后期气候变化特点同步,10月中旬吐絮熟率早熟品种90%以上,中熟品种80%以上,利于拔秆整地,适期播好小麦。  相似文献   

11.
Informative,portable,and efficient DNA marke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ccelerate genetic gain in cotton breeding.Discovery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DNA markers to cotton has traditionally lagged behind other major crop species.The reasons are well known to ICGI participants.The foundation for widesprea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NA markers has been laid by ICGI and research within the private sector.  相似文献   

12.
转GNA抗蚜棉对棉蚜控制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试棉花 :99A、99R( 99A的转GNA基因棉花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提供 ,Y1 9、Y8(Y1 9的转GNA基因棉花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提供 ,E 40、970 8(E 40的转GNA基因棉花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提供。供试棉花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田种植 ,试验小区面积为1 35m2 ,三次重复 ,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播后地膜覆盖 ,以利棉花出苗。试验区生长期不使用任何农药 ,不打顶 ,不摘边心 ,其它为常规管理。抗蚜鉴定分为田间和室内两部分。田间抗蚜鉴定 :棉种在4月 2 8日播种 ,5月 1 4日在抗蚜鉴定试验区的棉苗上始见…  相似文献   

13.
胚轴切断法诱导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刚  张青文  周明牂 《棉花学报》2000,12(3):155-158
诱导抗虫棉株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发生动态的影响表明,在田间累积卵量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胚轴切断结合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303-1)诱导处理的棉株上棉铃虫二代、三代、四代幼虫发生量分别比在自然生长棉株上的幼虫量减少44.79%、37.98%和29.70%;而只用胚轴切断法处理的棉株上二代、三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减少25%和8.53%,四代幼虫发生量与自然生长棉株相近。棉铃虫幼虫在菌诱导棉株和无菌诱导棉株上的死亡率分别是自然生长棉株上的4.7l倍和3.01倍。诱导棉株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亦有影响,菌处理和无菌处理的棉株饲喂棉铃虫幼虫,其发育历期分别比对照延长17.17%和7.80%,虫重分别降低25.28%和15.63%,化蛹率分别降低14.94%和9.97%,蛹重分别降低19.80%和8.68%。菌处理和无菌处理后棉株体内多元酚和萜烯类物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菌处理的增幅要高于无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形态抗虫棉对棉铃虫实验种群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抗性品种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形态抗虫棉的棉铃虫,不仅种群生长发育受阻,其存活率和生殖力均下降,从而使种群数量增殖减缓。取食形态抗虫品种川棉243的种群,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寿命及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在同一特定年龄均以取食川棉243的种群的死亡率较取食对照品种的高,种群累计存活率和繁殖力低,砷群数量增长指数仅为161.7,分别较取食感虫品系中无151和常规推广品种中棉所12的低52.6%和39.4%。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化学封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应用可行性和配套技术,2015-2020年,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比较试验。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化学封顶剂(简称封顶剂),设置7月12日(T1)和7月17日(T2)2个封顶时间,750、1125和1500mL/hm2 3个封顶剂用量,同时设120g/hm2高浓度甲哌鎓(DPC)处理,以不打顶为对照,以人工打顶和打大顶为副对照。结果表明,化学封顶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植株长势,使株型更加紧凑,构造合理冠层结构;处理时间越早,控长效果越好。不同浓度药剂处理的效果也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化学封顶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处理之间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认为,化学封顶剂的种类、喷施时间和用量都会影响封顶效果,辽河流域棉区建议在7月17日左右进行化学封顶处理,封顶剂浓度以1125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胎发生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不同盐浓度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胎发生及发育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同盐浓度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胎发生和发育的影响不同,低浓度时抑制作用软弱,高浓度时抑制作用较强,甚至低浓度的盐对棉花胚胎发生还具有某些促进作用,不同基因型对盐胁迫的反应不同,泗棉3号对盐胁迫的忍耐力较强,其它3个品种较弱。  相似文献   

17.
Bt棉对棉叶螨发生的影响及与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Bt棉对棉叶螨发生的影响及其与棉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以4个Bt棉品种为材料,以不携带Bt基因的常规棉为对照,在大田和温室中调查了棉叶螨的发生趋势,室内观察了棉叶螨的发育历期,测定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的棉酚和单宁含量,以及取食不同棉花品种的棉叶螨羧酸酯酶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棉叶螨在4个Bt棉品种上的发生显著重于非Bt棉中棉所12,取食4个Bt棉品种的棉叶螨发育历期均明显短于取食中棉所12的棉叶螨的发育历期。4个抗虫棉品种间棉酚和单宁含量虽有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中棉所12,而取食中棉所12的棉叶螨的羧酸酯酶比活力也显著低于4个Bt棉品种。Bt棉本身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改变可能影响了棉叶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形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以常规棉苏棉16为对照,研究了高品质棉渝棉1号、高品质Bt棉科棉1号的纤维发育及品质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与苏棉16相比,科棉1号和渝棉1号纤维快速伸长期略长,快速伸长期内的长度日增长速率较高;比强度快速伸长期较短,但在快速伸长期内的增长速率较高;纤维素含量随着花后天数呈增加趋势,17 d内的增长速率很低,17 d后速率明显加快,至花后24 d呈直线上升趋势,到花后45 d时纤维素含量基本稳定。与苏棉16相比,渝棉1号和科棉1号花后IAA含量较高;花后17 d ABA含量较高,花后24 d的ABA/IAA较高,说明不同基因型纤维发育和品质建成过程的差异与其纤维细胞内的激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抗虫棉的若干性状和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