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棉花植株内,是一些具抗虫活性的次生代谢物质。已经发现并经鉴定的有15种,有的已被证明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虫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棉酚(G)、杀实夜蛾素H(H_1—H_4)及半棉酚酮(HGQ)。不同棉花品种间这几种化合物含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抗  相似文献   
2.
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色谱(P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纸色谱的流动相由己烷和乙酸乙酯组成,流动相的最佳分离比例为己烷:乙酸乙酯=1∶1。利用纸色谱对棉花的提取液定性分析发现:提取液被分离为5个斑点,由下向上各个点的Rf值依次为0.46,0.65,0.76,0.82和0.96。提取液双向纸色谱发现,单向色谱中的第3个点(中间点)又被分离成3个斑点。高压液相色谱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进行分离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可准确的测定各种成份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半棉酚酮(HGQ)、棉酚(G)和杀实夜蛾素H1~H4的保留时间分别是3.90min,10.44min,12.99min,15.0min,14.0min和11.4min。此外,还利用HPLC法对棉花四个品种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性的鉴定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近年对我国培育出的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实践,总结制定出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技术和标准。应用该技术鉴定出36号等转B.t.基因棉高抗棉铃虫的株系,并已进入田间试种  相似文献   
6.
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相对取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动穿刺记录技术(EPG)对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结果记录到棉蚜的6种取食行为基本波型。棉花的多毛、红叶性状及抗、感水平对棉蚜的取食都有显著的影响。与CK非洲E40相比,多毛可以显著降低棉蚜的取食周期E2,并可显著延长第1非取食周期和增加蚜虫口针的刺探频率。棉蚜在多毛品种上的取食周期占总时间的6.0%,仅为CK品种的1/2。棉蚜在红叶棉上取食周期E2占总时间的百分率(10%)要显著低于黄叶棉品种(15%)(P<0.01)。而棉蚜在抗、感品种间的取食周期E2及取食前期波型C的周期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用同位素液闪技术测定了棉蚜在抗、感品种上的相对取食量,结果显示棉蚜在抗蚜品种上相对取食量也明显低于感蚜品种,并且随着取食周期的增长,抗、感品种之间比值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7.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姜永幸,郭予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昆虫取食行为研究技术简称EPG,是近年来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新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取食部位虫传病毒的机制和作物的抗虫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