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罗伦隐球酵母对蒜薹采后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蒜薹为试材,研究了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对引起蒜薹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交链孢霉菌(Alternaria Nee ex Wallr.)的生物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在PDB试管中,罗伦隐球酵母菌悬液和培养原液能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在蒜薹上,罗伦隐球酵母菌悬液和培养原液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越早接种拮抗菌,抑菌效果越好;适量的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可以促进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提高其抑菌效果,而添加无机氮源会降低其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3.
2001年蒜薹总体入库质量很好,表现在蒜薹含水量较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蒜薹表面的黄斑病较少,表现出良好的耐藏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① 2001年蒜薹采收期平均温度较高,使得蒜薹采收时老化程度较高 ,若采后不能马上预冷则会造成蒜薹薹梢黄化现象。据统计,异地贮藏的蒜薹,有 90%以上入库时薹梢已黄化,有的薹梢已干枯,薹基老化变硬和上翘;②黄斑病是蒜薹采前田间所带的病害,以老产区重茬地发生严重,另外蒜薹生长过程中降雨频繁或者阴雨、雾天多,蒜薹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以2002-2008年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个级别,以反映气象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春季和初夏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入冬冻害、春季温湿条件对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气温、空气湿度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下旬风速、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温湿系数、3月和5月及4月上下旬气温、上年11-12月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预报模型对2002-2008年的历史拟合和重发生年2009年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级和分省外延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3省预报准确率顺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5.
牡丹紫纹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纹羽病是引起牡丹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采用定点、定时、定株观察与田间普查相结合,结合致病菌的室内分离培养和药剂毒力筛选测试、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研究了牡丹紫纹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病害严重发病时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病原菌生长最适pH为5.8左右,最适生长温度为25~26℃;药剂毒力筛选测试效果70%甲基托布津的抑菌率为93.7%;45%代森铵水剂抑菌率为91.4%。以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5%代森铵1000倍液每窝1000ml进行灌窝,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茶轮斑病是安徽产茶区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病害,可导致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明确茶树轮斑病病原菌种类和对常用杀菌剂敏感性,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之后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应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棉种包衣与拌种防苗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苗期病害是棉花生长前期重要的复合性病害,包括棉苗红腐病、棉苗炭疽病和棉苗立枯病,前两种病害病原菌附着在棉种短绒上,依靠种子进行传播,棉苗立枯病则靠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过冬,在适宜的温度及湿度下,往往引起棉花苗期病害大面积发生,造成烂种、烂根、死苗,出苗不齐,严重影响棉花生长,降低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8.
杨树属于主要的人工林树种,而烂皮病常见于北方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中。通常杨树人工林烂皮病的发病概率达到30%~40%,将直接为害其生长和发育。在此情况下,必须科学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对杨树加以保护,使苗木的质量不断提高。以杨树烂皮病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疾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番茄酸腐病又称水腐病、水烂病,常引起番茄果实腐烂,不堪食用,毫无商品价值,给发病田块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番茄生长季节、储运中都可发生。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番茄酸腐病只为害迟收过熟果实,尤其是有伤口果实易染病。初病果局部或全果软化,表皮逐渐变成褐色,出现湿腐状,表皮稍微皱缩有裂纹。湿度大条件下,病部表面或裂缝中长出稀疏白霉,即病原菌菌丝或分生孢子梗。最后病果腐败流水,病部易开裂,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近日,山东省农业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蒜薹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山东是蒜薹生产和冷藏贮存大省,每年5月份,全省300多万亩蒜薹密集进入收获期,除少量当季销售食用外,90%以上的蒜薹产量需要进行冷藏贮存。大蒜生长、蒜薹收割、  相似文献   

11.
以鼠尾藻为原料提取多酚,研究海藻多酚处理对采后草莓腐烂的控制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尾藻海藻多酚单体组成主要为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酚、阿魏酸和芦丁,其质量浓度分别为1.95,9.60,43.98,0.63,0.23 mg/mL。总酚质量浓度为16 mg/mL的鼠尾藻提取物可100%抑制草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生长。新鲜草莓经质量浓度10 mg/mL的海藻多酚处理并于(2±1)℃,90%~95%RH贮藏12 d后,其腐烂率和腐烂指数分别比对照低61.6%和52.5%,草莓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在常温刺伤接种和冷藏不接种Botrytis cinerea 2种条件下,海藻多酚处理的草莓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结果表明,海藻多酚不但具有直接抗菌活性,可控制草莓的采后腐烂,而且能诱导草莓的采后抗病性,提高抗病相关酶活性,从而降低草莓果实的腐烂,保持草莓品质。  相似文献   

12.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魔芋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发病症状、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灰霉病菌为葡萄孢菌属(Botryotinia);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在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在各种营养液中均能萌发,在2%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2%的葡萄糖和魔芋甘露低聚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5 min。魔芋灰霉病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PD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的产孢培养基为PDA+魔芋甘露低聚糖;菌丝在5~30℃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4~9均能生长及产孢,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13.
蒜薹采后致病菌种类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金乡蒜薹和苍山蒜薹为试材,研究蒜薹采后病原菌种类、侵染和发病规律。结果表明:导致蒜薹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的病原真菌分为9个属14个种,其中主要是交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28.5%,并且,交链格孢属中,链格孢霉(A.alternate(Fr.)Keissler)最多,占17.9%;其次是葱紫斑交链孢霉(A.porri(Elliott)Cif.),占6.6%,侵染链格孢霉(A.infectoriaSimmons)占4.0%;葡萄孢属(Botrytis),占17.0%,主要是葱鳞葡萄孢霉(B.squamosaWalker)和葱腐葡萄孢霉(B.alliiMunn),占15.6%,灰葡萄孢霉(B.cinereaPers)仅为1.4%;而青霉属(Penicillium)、匐柄霉属(Stemphylium)、镰孢属(Fusar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聚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依次占15.7%、12.6%、7.8%、6.5%、4.9%、3.8%和3.3%。其发病规律是:除青霉属外,其它12种病原菌初期主要侵染蒜薹的薹梢部位,之后再逐渐向薹梗、薹基部位蔓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和河北省不同地区的157株灰葡萄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中86株野生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EC50值)在0.0135~1.2832μg/mL之间,相差95.05倍,平均值为(0.3958±0.3485)μg/mL,可作为敏感基线。田间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的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9.5%,未检测到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通过测定灰葡萄孢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的敏感性,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病害调查及室内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7-8月对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病害种类和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调查,结果发现:引起该地区葡萄中后期烂果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和酸腐病,其中,炭疽病和白腐病发病较重,其次是灰霉病,酸腐病相对发病轻, 且随着葡萄果实的日渐成熟,病害发病逐渐严重。室内抗病性测定发现,无伤葡萄果实对炭疽病、曲霉病和灰霉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侵入特性,三种病害有伤接种后的病情指数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赤霞珠对三种病害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次是蛇龙珠。  相似文献   

16.
以微生物拮抗病原菌是防治病害安全高效的可行手段。通过对果实表面微生物进行筛选鉴定,以期得到一株可以有效抑制灰霉病的生物防治菌株。对拮抗菌株H-1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gyrB 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果实伤口试验考察拮抗菌H-1在体外及梨果表面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经鉴定H-I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 velezensis H-1在体外条件下可显著抑制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菌丝生长,其中对灰葡萄孢霉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果实伤口试验表明,1×1011 CFU/mL的B. velezensis H-1可完全抑制梨果表面灰霉菌生长。由此可见,B. velezensis H-1可以有效抑制梨果采后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药剂,为葡萄灰霉病的防治和复配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嘧菌环胺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并研究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的复配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咯菌腈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845 mg/L;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值分别为3.6023、5.6300 mg/L;啶酰菌胺的抑制作用最低,EC50值为68.2860 mg/L。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3483、0.5291、0.5741、1.8751、3.9185 mg/L,共毒系数(CTC)分别是397.50、166.64、28.75、4.85、2.24。配比为1:25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CTC)为397.50。  相似文献   

18.
烟剂防治贮藏期猕猴桃灰霉病之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灰霉病是猕猴桃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猕猴桃商品价值与经济效益。采用烟剂对贮藏期猕猴桃灰霉病(Botrytiscinerea)进行了毒力与防效研究,结果表明,3种烟剂对防治贮藏期猕猴桃灰霉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烟剂2号效果好于其他2种烟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熏蒸处理和培养基直接接触条件下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制作用较强,在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37.79μL·L^-1和32.95μL·L^-1,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43.57μL·L^-1和54.47μL·L^-1。培养基接触条件下的EC50值大大高于精油熏蒸处理,对灰葡萄孢霉和粉红单端孢霉的EC50分别为315.12μL·L^-1和299.56μL·L^-1,约为熏蒸条件下的10倍。  相似文献   

20.
甘草内生菌Z4菌株对灰霉病菌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霞  马绥斌  李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91-294
为探究甘草内生菌Z4 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机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及抑制孢子萌发法,结合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Z4 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前后灰霉病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采用盆栽试验测试活性物质在活体黄瓜内的传导性。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光镜观察发现,Z4 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使番茄灰霉病菌菌丝扭曲变形、表面皱缩、部分菌丝断裂;细胞壁溶解破裂,细胞内液泡出现空腔;孢子萌发率低及芽管生长缓慢。盆栽黄瓜灌根和涂叶处理前后,黄瓜的病指分别由82.3 降至28.05 以及83.11 降至30.60,防治效果分别为63.12%和60.28%。表明Z4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菌菌丝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破坏作用,且活性物质在活体黄瓜内有一定传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