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中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的防除效果显著;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防治稻飞虱和杂草而言,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对天敌虽然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主要天敌蜘蛛的总量仍比常规药剂防治田高1.37~3.10倍,天敌优势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常规防治田。表明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明显。稻鸭共育还可提高水稻分蘖数,比常规防治区增产8.67%。稻鸭共育生态防治技术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大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8%和77.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6%和94.2%;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稻鸭共育田比不养鸭稻田分别低67.1%和52.5%。另外,稻鸭共育田的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比常规种稻田多1.66~2.61倍,这也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2016年,在江苏张家港对水稻大螟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性诱及灯诱对越冬代大螟成虫均有较好的监测效果,但对1、2、3代成虫的诱集效果则不理想。在田间开展性诱剂诱杀、稻鸭共作等水稻大螟农药减量控制方案示范,使用性诱剂辅助防控可减少1次水稻中期的化学防治,实现增效1 726.5元/hm~2;稻鸭共育减少田间大螟防治用药3次,在降低水稻白穗率的同时,实现增效5 925元/hm~2。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是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2004年,我县在道桥镇彭岗村和沙河乡张垸村分别进行了千亩中稻和千亩晚稻稻鸭共育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和较大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是湖北省今年重点推广的一项增产、增效的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在水稻移栽后至齐穗期将雏鸭放入稻田与水稻共生,利用鸭子采食、排泄和不间断的蹬踏活动,起到有效的除虫、除草、中耕、增肥、控制病害和刺激水稻生长作用,从而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达到增产、增质、增效的日的,为了探讨“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控制效果,我们在湖北省农业厅与武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稻鸭共育”示范区对该技术控制病虫草害效果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1—2013年在金山区进行了稻鸭共作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土壤调节作用、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水稻种植,鸭稻共作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成本减少80%以上,平均增加经济效益2 000元/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丹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基于种子处理的3种绿色防控方案与常规防治方案的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秧苗素质,以及对主要病虫的防效及效益。结果表明,基于种子处理的防控方案的种子发芽及出苗率略有下降。种子处理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防效良好;水稻生长中期可通过稻鸭共育减少病虫为害,后期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减少穗期病虫为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因此,丹阳市水稻病虫可通过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技术集成新的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在保证病虫防效的前提下减少防治次数,达到绿色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不同类型杀虫灯产品诱虫种类、数量、益害比、主害代虫量消长、适用性比对试验观测,确定适宜推广的杀虫灯产品,总结出灯光物理杀虫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地水稻不同种植区的开灯、闭灯时间,以达到诱杀主要害虫,降低越冬基数的效果.集成组装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施控氮增钾、稻鸭共育、生物防控措施应用,与灯光诱杀有机融合,提升综合防控效果,促进产品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稻鸭共育技术,每亩放养麻鸭15只,能基本控制水稻主要害虫和杂草的为害。方法简单,节本、增效,可作为水稻无公害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以来 ,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发生程度在3~5级的频次达17年 ,其中4~5级发生次达12年 ,是思南县水稻生产上成灾面积广、发生程度重、发生频次高的灾害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水稻上主要成灾的世代是第3代和第4代 ,这2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在大面积一季中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近年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一季中稻上 ,就稻纵卷叶螟第3代和第4代幼虫不同密度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危害损失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如下 :1试验方法试验在中等肥力的一季中稻田间进行。供试品种 :汕优63。秧苗于5月…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稻鸭共育,就是依靠鸭子在稻株间吃虫、排泄等活动,不用中耕除草,不施化肥、农药,使稻鸭和谐共生。采用这种种养模式不仅省工节本,而且生产出来的稻米、鸭肉等均属于无公害产品。现将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广西植保》2021,34(1)
稻飞虱是南方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群集在稻丛下部为害造成稻株枯黄、倒伏和"落窝"现象,给水稻产量与品质造成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笔者通过对东兰县红香粳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特点进行调查,提出健株栽培、稻鸭共育、灯光诱杀、色板粘捕、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为稻田绿色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育对稻田主要有害生物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稻鸭共育对中稻和再生稻上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稻田,鸭放养期能显著控制杂草危害,将为害严重的二化螟、纹枯病、福寿螺和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控制在防治指标范围内,提高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减少农药施用,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谷和肉鸭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重、分蘖、倒二叶长与宽均没有影响。而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杂草稻密度为1株/m2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9.15%,当杂草稻密度达7株/m2时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以上,杂草稻密度达到12株/m2时水稻产量损失可高达72.29%。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是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华南地区1a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成 为第2年的虫源.第1、3代为害水稻造成枯心,第2、4代为害水稻造成白穗.常年发生程度第2、4代重于第1、3代,它的发生与为害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酸性氧化电解水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常规农药的替代效果。30kg/666.7m2的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效为44.16%。45kg/666.7m2的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效为56.68%,酸性氧化电解水配1/3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54.62%、酸性氧化电解水配2/3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64.75%、常规药量5%井冈霉素A防效为67.53%。表明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5%井冈霉素A防治水稻稻曲病。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水稻生产减施除草剂的目标,将化感材料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取得对稻田杂草有效控制的效果,田间采用再裂区试验法研究了化感稻3号和N两优201两个水稻化感材料和非化感材料五山丝苗在不同水分管理、移栽密度和除草剂不同用量下,对水稻产量和田间杂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早季稻田还是晚季稻田,施用常规除草剂量的小区杂草生物量均为0,施用常规剂量50%除草剂且仅在孕穗期晒田的小区和常规密度小区有少量杂草发生。不施除草剂的水稻材料小区杂草生物量依次为化感稻3号N两优201五山丝苗。移栽后75 d,不施除草剂的小区相同水稻材料孕穗期不晒田比晒田处理、高密度比常规密度处理的杂草生物量小。早季稻田不晒田和高密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晚季稻田则相反。化感材料化感稻3号和N两优201在田间的抑草效果较五山丝苗要好。在水稻生产中,水稻化感材料结合农艺措施,可以实现水稻不减产,田间杂草得到有效控制,除草剂量减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南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于2013-2015年,开展以深耕灌水灭蛹、稻鸭共育、昆虫性信息素诱控、人工释放天敌、科学用药等技术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于2016-2018年在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开展示范推广,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效80%以上,实现化学农药减量50%以上,农民增收14%~1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昌县常年种植水稻2.1万hm^2左右.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6.51%.为主栽品种,水稻上的重大虫害主要是二化螟。为了有效防治二化螟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和环境污染,净化水域环境.保护水生动物.最大限度扩大水稻的绿色成分,笔者研究探索了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找准防治的最佳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示范“稻鸭共育控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