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中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的防除效果显著;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防治稻飞虱和杂草而言,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对天敌虽然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主要天敌蜘蛛的总量仍比常规药剂防治田高1.37~3.10倍,天敌优势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常规防治田。表明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明显。稻鸭共育还可提高水稻分蘖数,比常规防治区增产8.67%。稻鸭共育生态防治技术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大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稻鸭共育技术,每亩放养麻鸭15只,能基本控制水稻主要害虫和杂草的为害。方法简单,节本、增效,可作为水稻无公害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分段处理、常规处理进行不同密度放养鸭进行稻鸭共育。经对比试验表明,一季中稻种植地区,水稻分蘖期增大放养鸭的密度,能有效控制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稻鸭共育可以减少2~3次化学防治,替代人工拣螺或替代使用化学灭螺剂防除福寿螺。秋后验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比常规田稻谷增产6.25%,商品鸭平均667m2稻田纯收入255.60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是湖北省今年重点推广的一项增产、增效的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在水稻移栽后至齐穗期将雏鸭放入稻田与水稻共生,利用鸭子采食、排泄和不间断的蹬踏活动,起到有效的除虫、除草、中耕、增肥、控制病害和刺激水稻生长作用,从而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达到增产、增质、增效的日的,为了探讨“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控制效果,我们在湖北省农业厅与武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稻鸭共育”示范区对该技术控制病虫草害效果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8%和77.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6%和94.2%;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稻鸭共育田比不养鸭稻田分别低67.1%和52.5%。另外,稻鸭共育田的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比常规种稻田多1.66~2.61倍,这也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育是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2004年,我县在道桥镇彭岗村和沙河乡张垸村分别进行了千亩中稻和千亩晚稻稻鸭共育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和较大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广西植保》2021,34(1)
稻飞虱是南方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群集在稻丛下部为害造成稻株枯黄、倒伏和"落窝"现象,给水稻产量与品质造成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笔者通过对东兰县红香粳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特点进行调查,提出健株栽培、稻鸭共育、灯光诱杀、色板粘捕、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为稻田绿色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一、技术概述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先进的环保型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就是在秧苗栽插活棵后(7~10 d),将脱温雏鸭(7~10d)全天24 h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在70 d左右。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优质稻米和优质鸭肉两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育对稻田主要有害生物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稻鸭共育对中稻和再生稻上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稻田,鸭放养期能显著控制杂草危害,将为害严重的二化螟、纹枯病、福寿螺和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控制在防治指标范围内,提高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减少农药施用,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谷和肉鸭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在江苏张家港对水稻大螟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性诱及灯诱对越冬代大螟成虫均有较好的监测效果,但对1、2、3代成虫的诱集效果则不理想。在田间开展性诱剂诱杀、稻鸭共作等水稻大螟农药减量控制方案示范,使用性诱剂辅助防控可减少1次水稻中期的化学防治,实现增效1 726.5元/hm~2;稻鸭共育减少田间大螟防治用药3次,在降低水稻白穗率的同时,实现增效5 925元/hm~2。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生具有除草、除虫、培肥、中耕、促进稻株发育等特点。生产上综合效益显著,其产品为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稻鸭共生是种养集成技术,它构成农业自然生态体系,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途径,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值得大力推广。宿松县千岭地区2002~2004年在龙湖圩田、金川垄田、坂田、榜田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效益。1稻鸭共生的优良效果1.1除草经长期田间观察,鸭子喜食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游杂草,有时也吃幼嫩的禾本科植物。鸭子在稻田活动,一刻也不停息的嘴和脚具有较好的除草作用,能干净地采食践踏牛毛草、鸭舌草、四叶草、节节…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南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于2013-2015年,开展以深耕灌水灭蛹、稻鸭共育、昆虫性信息素诱控、人工释放天敌、科学用药等技术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于2016-2018年在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开展示范推广,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效80%以上,实现化学农药减量50%以上,农民增收14%~1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数稻田依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获得高产,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的稻米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水稻移栽活兜后,在稻田放养鸭子,稻田中的昆虫、杂  相似文献   

15.
盛家坝乡地处恩施市以南,距恩施城区45km,境内海拔800m~1200m之间,属全境二高山区(800m以上)。水稻是秋粮作物之一,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0%。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之,种植水稻扣除种子、肥料和农药等农资成本和播种、插秧、施肥、喷施农药和收获等劳动投入,收益所剩无几,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低落。2010年我们引进稻鸭共育技术,达到了稻米优质,种养双赢。  相似文献   

16.
科健 《江西植保》2004,27(1):43-43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稻鸭共栖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水稻移栽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开始抽穗时为止,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将稻鸭共栖技术与绿色大米生产技术有机地结合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为探索生态控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稻田产出,榕江县2016年探索研究生态控害技术,将稻鱼生态共育控害技术纳入新技术推广项目示范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项目概况1.1示范2016年榕江县实施稻鱼共育生态控害技术项目示范安排在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项目涉及5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不同类型杀虫灯产品诱虫种类、数量、益害比、主害代虫量消长、适用性比对试验观测,确定适宜推广的杀虫灯产品,总结出灯光物理杀虫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地水稻不同种植区的开灯、闭灯时间,以达到诱杀主要害虫,降低越冬基数的效果.集成组装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施控氮增钾、稻鸭共育、生物防控措施应用,与灯光诱杀有机融合,提升综合防控效果,促进产品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为完善丹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基于种子处理的3种绿色防控方案与常规防治方案的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秧苗素质,以及对主要病虫的防效及效益。结果表明,基于种子处理的防控方案的种子发芽及出苗率略有下降。种子处理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防效良好;水稻生长中期可通过稻鸭共育减少病虫为害,后期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减少穗期病虫为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因此,丹阳市水稻病虫可通过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技术集成新的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在保证病虫防效的前提下减少防治次数,达到绿色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昌县常年种植水稻2.1万hm^2左右.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6.51%.为主栽品种,水稻上的重大虫害主要是二化螟。为了有效防治二化螟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和环境污染,净化水域环境.保护水生动物.最大限度扩大水稻的绿色成分,笔者研究探索了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找准防治的最佳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示范“稻鸭共育控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