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  相似文献   

2.
丰宁新松叶蜂NeodiprionfengningensisXiaoetZhou系甘肃新记录,在甘肃哈思山林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吐丝结茧变为预蛹在土壤腐殖质层或枯枝落叶层内超冬,翌年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中旬结茧化蛹,幼虫6龄,3龄前食量小,抗性弱,是防治的最佳时机,用2.5%功夫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8000倍液喷雾,用25%灭幼脲胶悬液20~40mmol喷雾,防治效果均  相似文献   

3.
月季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季叶蜂在余姚市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于土中结茧越冬、幼虫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及2.5%溴氰菊酯,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1990~1993年,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和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试验,结果如下:①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1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100%,防治≥4龄幼虫的,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2代≤3龄幼虫,72h后,其死亡率为71.9%~90.7%.②采用500~2000倍液防治鞭角形扁叶蜂幼虫,并与同倍数的40%水胺硫磷、50%甲胺磷进行对比,使用三唑磷的,72h后,其死亡率力40.3%~99.2%,96h后残毒药效为14.2%~100%,优于甲胺磷,次于水胺硫磷.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它们的杀虫效果(包括残毒药效)都是随浓度加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5.
油茶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茶毒蛾,一年二代,以卵越冬,5月底到6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出现二次危害高峰期。幼虫共7龄,一条幼虫一生可取食油茶叶38.84m^4。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80-85%时,最适宜其生长。2.5%溴氰菊酯和白僵菌喷雾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3种粉剂防治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2.5%甲基对硫磷,90%灭幼脲Ⅲ号原粉和3%敌死蜱,分别用陶土稀释5种浓度防治鞭角华扁叶蜂1-6龄幼虫,试验结果表明,72h死亡率,用2-8倍陶土稀释的2.5%甲基对硫磷达87.6%~97.9%,用25-250倍陶土稀释的90%灭幼脲Ⅲ号原粉达85.6%-97.1%,用2-8倍陶土稀释的3%敌死蜱粉剂达85.4%-99.2%,2.5%甲基对硫磷,90%灭幼脲防治成本分别为21.65-23.5  相似文献   

7.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应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也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8.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衰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9.
树干注射化学药剂防治蓝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蓝墨天牛1龄幼虫孵化盛期,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和50%甲胺磷乳油两种内吸性杀虫剂树干注射防治板栗蓝墨天牛幼虫,有较好的效果。2.5mL/孔剂量甲胺磷乳油防治效果最佳,幼虫死亡率达96%以上2.5mL/孔剂量氧化乐果乳油,幼虫死亡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62.34%。  相似文献   

11.
新研制的HU2-HW1型超低容量喷洒设备及NT100GPS导航系统与海燕650B飞机配套技术,首次应用于广西武鸣林区防治森林病虫害。2.5%EC溴氰菊酯用0#柴油稀释为油剂,施药量(乳油)为30、45mLhm-2;水剂则为60mLhm-2。航空超低容量喷洒防治松毛虫平均死亡率依次为96.4%、98.3%和97.6%;松茸毒蛾为93.6%(水剂)。10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施孢子量为120ghm-2(其配比:孢子水吐温-80盐=51000.50.5)。搅拌均匀,再加3.0L水稀释,航空超低容量喷洒防治马尾松毛虫和松茸毒蛾,平均死亡率依次为67.7%和50.3%。  相似文献   

12.
肿腿蜂、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粉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林间释放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粉拟青霉Z26)混合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最佳为91.34%,可防皮下和木质部幼虫。肿腿蜂带粉拟青霉Z26,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为85.60%,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1次/年,每次200头/株,防治效果为72.44%。  相似文献   

13.
1990~1994年在对杨潜叶叶蜂室内饲养、室外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防治试验,认为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50%久效磷乳油原液或2倍液在干防治效果最好,其幼虫死亡率分别高达95.6%,96%,98.3%。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吉松叶蜂(GilpiniamassonianaXiao)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在安徽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发生相当严重。经研究,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越冬。该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我们编制了“马尾松吉松叶蜂地面茧数”查定表;制定了防治指标;其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出现高峰期:第1代为5月15-30日;第2代为10月10—25日。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4%以上;以2.5%溴氰菊酯乳油等加柴油配成油烟剂进行喷烟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5.
柳毒蛾NPV对柳毒蛾蛹羽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 ̄62.34%。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证明超低容量喷洒灭幼脲Ⅲ号有效成份150g/hm2杀虫速度快,效果好,施药后4~8d即进入死亡高峰,24d校正杀虫率达98%以上;施药后25d,施药区平均百叶重比对照区增加31.4%,年胸径生长量比对照增加112.5%。泡桐叶甲第1代的1~2龄幼虫期(6月上中旬)是飞机喷洒灭幼脲Ⅲ号防治泡桐叶甲的关键时期。泡桐叶甲各龄级幼虫对该药的敏感程度依次为3~4龄>1~2龄>5龄。幼虫取食后可持续影响到蛹、成虫,使之产生畸形,对害虫控制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室内保存一年的提纯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2~4龄杨毒蛾幼虫。测定结果表明,此毒株毒力较强,2龄幼虫LC50为1.7l8×l02PIB/ml;3龄幼虫LC50为8.183×102PIB/ml;4龄幼虫LC50为8.60×102PIB/ml以2龄幼虫最敏感。感染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GT-500型超轻飞机具有轻便灵活、高效率、低成本、低空低速、安全可靠等性能特点,作业不需专门的机场。在内药效试验和林间试飞的基础上确定每架次加2.5%溴氰菊酯乳油2.5L和25%灭幼脲悬浮剂4L的配方,采用GT-500型飞机防治大面积山林的侧柏毒蛾,取得了理想的飞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了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20.
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活性及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 Chihuo zao Yang) 核多角体病毒(CzNPV) 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 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 0 .231 + 0 .859 x ;LC50 及95 %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 及4-04 ×104 ~3-13 ×106PIBs/m L。以2-5 ×105 、1-25 ×106 、2-5 ×106 、1-25 ×107 和2-5 ×107PIBs/m L5 种浓度病毒感染3 龄初幼虫,其LT50 值分别为10-01 、9-57、9-08 、7-94 和7-49 d 。同一浓度病毒(2-5 ×106 PIBs/mL) 对不同虫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从2 龄的96-7 % 降低到4 龄的30-0 % ;LT50 值随着虫龄增大而增大,从2 龄的5-97 d 增加到4 龄的12-57 d 。在山西太谷枣林枣尺蠖幼虫2 龄、3 龄占85 % 时喷洒浓度为2-5 ×107PIBs/ mL 的病毒悬液,虫口减退率高,成本较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