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建立贵州奈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为贵州奈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12个种植区的成熟奈李果实为试材,测定果皮色泽、果形指数和硬度等8个外观品质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等16个营养成分指标,在此基础上对24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3个外观品质主成分(X1~X3),累积贡献率达81.74%,外观品质评价模型X=0.408X1+0.230X2+0.180X3;提取到5个营养指标主成分(Y1~Y5),累积贡献率达86.81%,其评价模型Y=0.284Y1+0.240Y2+0.146Y3+0.110Y4+0.089Y5;综合24个指标分析提取到6个主成分(Z1~Z6),累积贡献率达89.94%,奈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Z=0.240Z1+0.227Z2+0.147Z3+0.121Z4+0.091Z5+0.073Z6;在类间距离为15时,12份奈李被聚为4类,4号、5号、3号、7号和8号聚为第1类,第2类包括1号、2号、9号、10号和12号,6号和11号分别归入第3类和第4类;第1类外观品质较优,第3类和第4类营养品质较优。【结论】12份奈李综合品质依次为3号>8号>5号>6号>4号>11号>7号>9号>10号>2号>1号>12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引进国际水稻所籼稻品系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资源,旨在更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方法】采用DPS软件对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18个籼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粒型、株高、粒重、粒长、结实和熟期这6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873%。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18份引进材料聚为3大类型:第1大类群为矮秆、多穗、长粒类型,共34份材料;第2大类群为高秆、迟熟、少蘖、长穗型,共49份材料;第3大类群为半矮秆、早熟、高实、小穗类型,共35份材料。【结论】在利用外引资源时,要利用主成分等信息,抓住主要因子进行聚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引资源。  相似文献   

4.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资源,旨在更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方法】采用DPS软件对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18个籼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粒型、株高、粒重、粒长、结实和熟期这6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873%。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18份引进材料聚为3大类型:第1大类群为矮秆、多穗、长粒类型,共34份材料;第2大类群为高秆、迟熟、少蘖、长穗型,共49份材料;第3大类群为半矮秆、早熟、高实、小穗类型,共35份材料。【结论】在利用外引资源时,要利用主成分等信息,抓住主要因子进行聚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引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牡丹品种分类的等级和标准,进而为其品种选育和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13-03-05,观测了39个牡丹品种的26个质量和数量性状,首先对26个性状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R型聚类结果,去掉相关性大的指标,再对39个牡丹品种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瓣基部有无色斑与色斑颜色(r=0.766),复叶长与复叶宽(r=0.659)的相关性较大,因此Q型聚类中不考虑色斑颜色和复叶宽2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花瓣基部色斑情况、花期、花冠情况等12个性状的贡献率较大。Q型聚类结果显示,39个牡丹品种依据结实率、花瓣基部有无色斑和花期被分为3类:结实率高且花期较早的类群,如“赵粉”、“肉芙蓉”、“迎日红”、“粉中冠”等;结实率低且花瓣基部没有色斑的类群,如“状元红”、“绿香球”、“大胡红”、“珊瑚台”等;结实率低且花瓣基部有色斑的类群,如“红宝石”、“卷叶红”、“十八号”、“菱花湛露”等。【结论】筛选出对牡丹品种分类贡献较大的13个性状,得到可以作为其形态学分类依据的性状有结实率、花瓣基部有无色斑和花期。  相似文献   

7.
广西百色典型烟草种植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科学评价广西典型烟草种植区土壤的肥力质量,为进行科学烟草种植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方法】以广西百色烟区为评价单元,通过对百色烟区靖西、德保、隆林、乐业和凌云5个烟叶主产区采集100个土壤样品,并分析16种土壤肥力因子,结合土壤肥力丰脊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广西典型烟草种植区土壤的肥力质量。【结果】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较好,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和有效锰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适宜烟草的种植,部分种植区p H和全磷需进行合理的改善。不同烟草种植区之间的肥力既存在一致性,又表现出各自的特征。百色烟区土壤肥力指标可以分为4个主成分,反映烟草种植区88%的土壤信息。第1主成分为营养元素综合因子,贡献率为32.92%;第2主成分为土壤酸碱度因子,贡献率为25.61%;第3主成分为有机质和全氮,是具有双面性的因子,贡献率为16.84%;第4主成分为微量元素因子,贡献率为12.63%。【结论】通过养分丰脊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可以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反映烟草种植区土壤的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滇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使用SPSS 170软件对19批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并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了相似度评价验证。结果表明,19批滇重楼根茎样品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被分为3大类;与共有峰直接聚类相比,主成分—聚类分析更符合相似度评价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识别方法,操作简便,统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可对滇重楼化学计量分类及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湘南烟区2007-2011年烟叶外观质量指标数据,运用专家咨询法、因子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烟叶质量评价模型,并对湘南烟区14个县市84个烟叶样品进行烟叶外观质量分类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1年湘南烟区烟叶外观质量指标变异系数小,年度间差异只有2008年偏大;成熟度是影响烟叶外观质量的最主要因子,占总权重的20%;84个样品的两个主成分聚类与主成分总分聚类结果相差不大,而湘南烟区烟叶外观质量集中在第2类烟(占32.14%),其次是第3类烟(占29.76%),而第5类烟最少(占3.57%)。  相似文献   

10.
采用湘南烟区2007~2011年烟叶外观质量指标数据,运用专家咨询法、因子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烟叶质量评价模型,并对湘南烟区14个县市84个烟叶样品进行烟叶外观质量分类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1年湘南烟区烟叶外观质量指标变异系数小,年度间差异只有2008年偏大;成熟度是影响烟叶外观质量的最主要因子,占总权重的20%;84个样品的两个主成分聚类与主成分总分聚类结果相差不大,而湘南烟区烟叶外观质量集中在第2类烟(占32.14%),其次是第3类烟(占29.76%),而第5类烟最少(占3.5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地方鹅品种体量、繁殖性能与其主产地生态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我国30个地方鹅品种的体尺、体重、产蛋性能及主产区生态特征资料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特征值作为4个主成分,反映了原变量80.504%的信息。第一主成分反映了纬度、无霜期、年平均气温与鹅初生重、年平均产蛋数等变异信息;第二主成分综合了半潜水长、盆骨宽、龙骨长与年平均降水等方面的变异信息;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体斜长、胸宽、成年体重与平均蛋重的信息;第四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海拔、年日照时间与胸深的变异信息。根据各品种的前4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并以此聚类,最后综合考虑将中国30个地方鹅品种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狮头鹅等南方耐高温中大型鹅品种;第二类为豁眼鹅等小型北方抗寒鹅品种;第三类为阳江鹅等长江以南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鹅品种;第四类为右江鹅等适应温带气候中小型鹅品种。【结论】生态特征是鹅品种体量、繁殖性能特征形成不可或缺的因子,研究结果为开展地方鹅遗传资源就地(原地)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谷子抗旱相关性状的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目的】探讨作物抗旱性分析评判的方法,对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指标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模糊聚类(Fuzzy Clustering, FC)分析,根据16个谷子品种在干旱胁迫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抗旱相关性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综合主成分可代表谷子抗旱性90.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利用抗旱性度量值进行模糊聚类,可将16个谷子品种的抗旱性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些谷子品种的选育和种植区域的干旱特点,其中冀谷18和豫谷1号抗旱性强且稳定性好。【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谷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不仅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可以较好地揭示谷子抗旱相关性状与其抗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方小米辣资源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强小米辣资源的研究利用。【方法】对调查收集的云南86份小米辣资源2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云南小米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17个质量性状,叶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4.439,茎茸毛多样性指数最低为4.325;10个数量性状,单株果数变异系数最大为45.12%,果肉厚最小为13.80%;基于各种质之间的遗传差异,把86份小米辣种质聚类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32份材料,占37.21%;第Ⅱ类群16份材料,占18.60%;第Ⅲ类群28份材料,占32.56%;第Ⅳ类群6份材料,占6.98%;第Ⅴ类群2份材料,占2.33%;第Ⅵ类群2份材料,占2.33%。前6个主成分贡献率累计达88.76%,第一、二、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产量构成因子、株型、果实性状、熟性。【结论】云南小米辣地方种质资源间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4.
红麻优异种质产量和品质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近年育成和引进的红麻品种,为红麻育种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八•五”至“十•五”期间育种单位选育的及近年从国外引进的共40个红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年各设3次重复。估算40个红麻品种12个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并以前3个主成分和欧氏距离为基础,分别作二维散点图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在40份红麻种质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7%。第1主成分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贡献率达53.44%;第2主成分为茎秆皮骨构成因子贡献率达24.94%;第3主成分为纤维品质构成因子,贡献率达7.69%。(2)根据品种性状主成分表现,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红麻新品种有福红952-1、福红2-1、KB11、福红992、SCS11-09、KB2、福红2号等7个。其中福红992、KB11、KB2和福红952-1等品种3个主成分构成因子协调最好。(3)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中,当以第1主成分分别与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向量作二维排序分类,供试品种2个二维排序散布图对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评价,可以把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的品种与相对较差的品种区分开来。(4)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当取值D =51.08时可把40份品种分成4类,即1个由36个品种聚成的大类群和1个由2个品种构成的亚类群,以及2个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个类(福红952-1、福红2号);在D =39.12水平面上,第Ⅰ大类又可分为3个小亚类群和5个相互距离较远的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个类,这5个品种分别为C2032、BG52-1、泰红763、金山无刺(迟)和福红7号。【结论】系统聚类结果可揭示出供试品种的相对遗传距离,对红麻育种亲本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维排序分析结果对区分供试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优劣,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二维排序和欧氏距离2种不同分类方法,既有共性又有特异性,都能较好地为红麻品种改良亲本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多指标烤烟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主成分散点图进行烤烟质量综合评价,为西南烟区烤烟质量的综合评价及烟叶工业应用的质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烟叶选择云南普洱(C2F、C3F、B2F)、四川会理(C3F)、云南曲靖(B2F)和四川西昌(B2F),验证试验烟叶选择云南普洱(C2F、B2F)和云南曲靖(C2F、B2F)的原烟和复烤后片烟,以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致香物质为评价指标,构建多指标烤烟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散点图法进行烤烟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样品不同指标共提取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1.848%,第1主成分为感官指标,贡献率为32.024%;第2主成分为化学指标,贡献率为24.308%;第3主成分为致香指标,贡献率为18.821%;第4主成分贡献率仅6.695%;4个主成分(y1、y2、y3、y4)综合评价(得分)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1=0.225x1-0.059x2-0.434x3-0.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欧李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选取引种到成都地区的9个欧李品种,对12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欧李果实的各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单果重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可食率与含水率之间,可滴定酸与固酸比、糖酸比之间,固酸比与糖酸比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515%;第1主成分为口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0.126%;第2主成分为质量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028%;第3主成分为可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1.159%;第4主成分为营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203%。建立了不同欧李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F=0.579 4F_1+0.185 2F_2+0.129 0F_3+0.106 3F4。果实综合品质排序为:燕山2号>农大7号>燕山1号>京欧1号>鲁1>内蒙大>蒙艳早红>鲁2>16-8。其中,燕山2号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可考虑作为引种成都地区的优良经济果树品种。【结论】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欧李的引种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芒果果实品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化芒果品质评价因素,为制定芒果品质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合理—满意度多维价值理论的合并规则,对广西栽培的18个芒果品种的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风味等19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芒果果实品质简化评价因子。【结果】芒果的多个品质指标变量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特征向量较大、水分含量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等7个主成分,系统聚类分析后19个品质指标聚类简化成糖酸比、果肉色泽(L^*)、维生素C(Vc)、果实硬度等9个代表性指标,经合理—满意度多维价值理论合并规则综合评价,筛选出红芒6号、紫花芒、桂热82号、桂热120号和香芒5个品种为品质较优品种。【结论】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合理—满意度多维价值理论的合并规则可用于简化芒果果实品质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果园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新疆叶城县果园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为区域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新疆叶城县果园 782 份土壤样本数据: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5个养分指标,通过SPSS运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个主成分,计算各个样点各主成分的得分以及土壤养分综合得分,SPSS运行K-均值聚类过程将土壤养分综合得分分类,依据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得分分类结果查找样点对应的乡级分布。【结果】土壤养分综合得分划分极高、高、中、低四类得分区,样本数所占比率分别为2.69%、20.46%、41.94%、34.91%,中及低类得分区样本数比率达76.85%;极高养分主要分布在萨依巴格乡;高养分主要分布在萨依巴格乡、吐古其乡、依提木孔乡和乌夏克巴什乡;中等养分含量主要分布在萨依巴格乡、加依提勒克乡、依提木孔乡、江格勒斯粮种场和恰尔巴格乡;低养分主要分布在夏合甫乡、依提木孔乡、乌吉热克乡、加依提勒克乡。【结论】叶城县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土壤养分综合属于中低水平。第一主成分是全氮和有机质的综合反映;第二主成分反映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养分供给状况;第三主成分是有效磷含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表型性状及抗病标记的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对收集到的117份番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及分类,采用多元统计法,结合表型性状测定与实用性抗病性分子标记检测,对已收集到的117份番茄种质资源的综合性状进行评价。【结果】供试材料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范围在7.21~52.27;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质量性状中果顶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98;数量性状中,叶片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63;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且大部分都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对遗传差异达极显著的15个数量性状及变异类型丰富的3个质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8%;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欧式距离为0.78处聚为Ⅶ类,其中第Ⅱ类、Ⅲ类包括85份材料,这些材料均具有成熟果色为红色、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以及生长势较强等特点。通过抗病性分子鉴定发现,同时抗2种病害的材料有37份,同时抗3种病害的材料有3份,这40份种质资源可以作为多抗育种材料进行收集利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各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性状特性,为番茄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石漠化治理区火龙果果实品质进行评价,为建立火龙果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石漠化治理区火龙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高原峡谷区普遍种植的红心火龙果为材料,对果实的果形指数、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固酸比、糖酸比、蛋白质、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12个重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火龙果果实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3.508%,其中体现果实风味的指标在3个主成分中的载荷值均较高,集中体现在膳食纤维、可溶性糖、固酸比、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糖酸比7个指标,基于聚类分析将15组火龙果品质分为3类,结合品质综合得分将15组火龙果品质得分排序为NKFHLGICBEAMODJ,总体呈现出中等果形的品质最好,较大果形的次之,小果形的较差。【结论】石漠化治理区火龙果的风味口感是评价火龙果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果实品质呈现出中型果大型果小型果,为火龙果的产业发展及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