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人工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YAASMYPL6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子囊果YAASMJN5,野生梯棱羊肚菌子囊果Zhao0001和黄色羊肚菌(Mes-19)子囊果YAASM43为材料,采用毛细管单孢分离法分离其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通过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方...  相似文献   

2.
正3羊肚菌发育生物学羊肚菌的生活史是研究的难点,目前有提出两种生活史[114,115],都认为形成菌核和分生孢子是关键环节。储存营养的菌核在子囊果发育过程中作用较大,既可以萌发为生殖菌丝,又可以直接产生子囊果。羊肚菌的菌核为假菌核,不同的可栽培出菇的菌株产菌核能力差别较大,甚至有菌种阶段完全不产菌核的菌株也能很好地出菇;另一方面尚无菌核萌发成原基的直接证据。分生孢子的争议则较大,主要是从自然基  相似文献   

3.
研究建立青海省西宁市羊肚菌栽培温控实践模型.羊肚菌生长过程划分为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幼菇生长、子囊果成熟四个阶段.其中,菌丝生长阶段约需时40d,此阶段控制温度为6~25℃,最适宜的温度为8~20℃;原基分化阶段约需3 d,控制温度为5~8℃,最适宜的温度为9~13℃;幼菇生长阶段约需时7d,控制温度为8~15℃,最适...  相似文献   

4.
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野生分离得到的8个羊肚菌(Morchella)菌株在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出菇产量和子囊果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主产区的栽培品种——川羊1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本地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菌菌株M-S1。  相似文献   

6.
正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根植于菌物科学,服务蕈菌产业,致力于食用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2014年边银丙教授领衔成立了由8名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羊肚菌课题组,针对羊肚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开展羊肚菌群体遗传分化、性亲和类型和生活史等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菌丝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地区采集的野生羊肚菌为试材,对其子囊果进行组织分离,采用CTAB法提取羊肚菌DNA,琼脂糖电泳检测,ITS序列测定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分离鉴定比较北京山区野生羊肚菌,以期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和菌种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到羊肚菌菌株7份,各菌株亲缘关系很近,菌丝形态相似,但颜色深浅、菌核多少、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不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采集的北京野生羊肚菌均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  相似文献   

8.
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21份羊肚菌标本,包括3个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5个七妹羊肚菌(M.eximia)、10个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栽培出菇的子囊果,以及3个野生高羊肚菌(M.elata)的子囊果进行多批次组织分离,共计获得348份分离物。对这些分离物的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的检出率近似(Mat1-1-1∶Mat1-2-1=267∶278),其中153份(43.96%)分离物只检测到一种交配型基因,每种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相近,83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1-1,占23.85%,70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2-1,占20.11%。七妹羊肚菌19-37和19-43的分离物仅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2-1,而七妹羊肚菌19-44的分离物只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1-1。初步分析组织分离物的培养性状与交配型基因缺失的关联性,发现组织块萌发较慢、气生菌丝稀疏的分离物其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远高于萌发较快、菌丝浓密的分离物。  相似文献   

9.
以可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83和不能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101作为供试菌株,对2种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 H、光照、碳源、氮源上的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及菌核生长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种菌株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但M83菌丝在5℃~30℃能正常生长,而M101菌丝在30℃不能正常生长;2种供试菌株菌丝生长最适p H为7~8,M83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M101;2种菌株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长势均优于光暗交替条件;2种菌株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M83对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强于M101;2种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均强于对铵态氮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情况与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野生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及3种可驯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的15个样品共计52个分离株,包括相同子囊果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多个组织分离株,以及单孢分离株,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测定这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形态特征,分析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和色素产生及菌落形态等培养性状。结果为:除了两个组织分离菌株在继代培养5 320 h仍然存活以外,其余供试菌株均在不同时间段内老化死亡,其中寿命最长者为连续继代培养3 814 h,继代培养总生长距离213.7 cm;寿命最短者仅继代培养360 h,总生长距离5.9 cm。羊肚菌的老化表型为菌核产生数量下降、产生色素增加、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和菌落边缘不整齐。表明羊肚菌菌丝的快速老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与低等生物遗传物质的快速变异有关。鉴于菌株老化严重影响栽培产量,建议将菌株寿命测定作为羊肚菌优质菌种评判的一个指标。并提出在生产中减缓羊肚菌老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羊肚菌六妹菌株6611和梯棱菌株M2018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1种碳源、7种氮源对2种菌株菌丝生长、菌核形成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的菌种制备、液体培养条件优化以及相关功能性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2种菌株的菌丝在供试的碳源、氮源中均能生长.其中菌株6611,在麦芽糖、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D-半乳糖、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乳糖、D-半乳糖、淀粉、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小颗粒的形态居多.菌株M2018,在麦芽糖、淀粉、葡萄糖、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D-核糖、D-半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分散分布、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球状或块状的形态居多,在尿素培养基中无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用平板、空试管、断培养基等方法培养羊肚菌菌丝,在显微镜下原位直接观察菌丝间的融合和非融合现象。观察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Mel-21和秋天羊肚菌M. galilaea、Mes-16、Mes-19、Mes-20、Mes-21等9个物种,共100多个菌株菌丝间2 000多个接触点;并历经6年时间,用300多个菌株在国内外100多个地点超过500公顷面积进行出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单孢菌株的菌丝分枝间有少量部位的可自体融合,融合点不产生新的分枝菌丝;同一物种的不同单孢菌株间菌丝不融合,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培养物内部相互不融合;不同物种间的菌丝都不融合;不融合的菌丝接触点出现Ⅱ型、X型、Y型、T型、π型等状况交叉而过,细胞接触而不融合;未见菌丝间的有性融合;菌丝接触后出现死亡、缠绕、卷曲、打结、膨大等现象;羊肚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腐生型羊肚菌物种的出菇率,超过200个单孢菌株100%,超过100个多孢菌株100%,超过50个纯组织分离物小于50%,超过30个组孢混合菌株小于50%;出菇菌株在形态和产量有显著差异。共生型羊肚菌的菌种都不出菇。能出菇的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出菇后表现出子实体形态多样性,不同物种混合播种后出菇的子实体为原来物种的形态特征。结论:羊肚菌单孢培养物菌丝间不发生有性融合,单个孢子自身可孕,完全能够单孢出菇。  相似文献   

14.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又叫狄氏裸囊菌、脑菌、假块菌,是高温期发生在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毁灭性杂菌。出菇前发生此菌,双孢菇将减产50%以上,出两潮菇后发生此菌,将减产40%左右。1发病症状胡桃肉状菌发生初期,在培养料或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淡黄色的浓密菌丝,会强烈抑制双孢菇菌丝的生长,使菌丝萎缩变黑,发病后一般不出菇或只出零星几个菇。在生长后期,覆土表面会出现大量红褐色、形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病严重时,菇床表面覆土凹凸不平,培养料暗褐色,粪草无韧性及弹性,呈湿腐状,闻之有浓烈的漂白粉气味。菇房内有漂白粉气味是诊断胡桃肉状菌感染的依据。2病原特征胡桃肉状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裸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块菌属。其菌丝白色粗壮,生长速度快。子囊果直径0.5~5厘米或更大,群生,形状不规则,表面呈脑状皱纹,形似胡桃仁,淡黄色或奶油色,后期红褐色。子囊卵圆形或球形,有柄,(12~25)微米×(8~16)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球状,直径5~7微米,平滑无色。3发生条件胡桃肉状菌属于土壤真菌,但其子囊孢子能在菇房内生存。病菌孢子随感病培养料、菌种等进入菇房,可随气流、人、工具等在菇...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7,(5)
<正>高温季节种植蘑菇要想获得高产,防治螨害极为重要。如果忽视了对螨害的防治,往往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1为害症状发生螨害的菌种,瓶口处的菌丝不够浓密,且萎缩退化,甚至培养基中看不到菌丝。菇体发菌期受到螨害时,白色的菌块会变黑,并散发出难闻的霉臭味。幼菇或成熟的子实体受害时菌盖或菌柄上出现褐色、黄色斑点,形状不一。初期斑点中间凹陷或有孔洞,其边缘深褐色,中间稍浅或空洞,但子实体不腐烂。  相似文献   

16.
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一个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编码的溶血素基因(latifolysi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溶血素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溶血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latifolysin基因全长为399 bp,编码133个氨基酸.保守功能域搜索显示latifolysin具有与杨树菇溶血素(aegerolysins)蛋白家族相同的结构域和功能位点,两者序列相似性40%.杨树菇溶血素家族蛋白在真菌中呈不连续性分布.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绣球菌溶血素隶属于担子菌类群,与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遗传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定量结果表明,latifolysin和绣球菌溶血素在广叶绣球菌幼菇期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菌丝体中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4个高速泳动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box,HMG-box)的编码基因(PoHMG1~PoHMG14),对其进行特征、结构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所有的HMGbox转录因子蛋白的三级结构高度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为6893.79~60397.29,蛋白PoHMG6、PoHMG11、PoHMG12与PoHMG13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糙皮侧耳在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对筛选到的转录因子基因PoHMG11进行克隆分析并探究其功能及表达特性,发现该基因全长序列1 517 bp,编码48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HMG-box结构域。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体外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4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1 mol·L-1 IPTG、25℃诱导表达6 h时表达量最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糙皮侧耳在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阶段PoHMG1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现该基因在成熟糙皮侧耳子实体中的表达量比其他生长发育时期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将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第3组LEA蛋白基因CpLE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发现CpLEA重组蛋白在体外低温胁迫下能够保护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且转CpLEA大肠杆菌的抗寒性有所提高;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超表达,拟南芥的抗寒性和抗旱性均有所提高,且抗性的提高程度与基因过表达的积累量正相关,证实该基因能够参与植物的抗逆过程,在低温和渗透胁迫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通过qRT-PCR进一步分析花蕾期和露瓣期蜡梅瓶插花在低温(4℃)胁迫后CpLEA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22℃)相比,花蕾期CpLEA表达量在低温胁迫后逐渐升高,48 h达到峰值,约为未处理表达量的28倍,随后表达量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露瓣期时该基因表达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72 h后达到最高,约为未处理表达量的9倍。室温下蜡梅瓶插花中CpLEA的表达量基本恒定,而低温处理则可诱导该基因在蜡梅花发育早期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两个糙皮侧耳凝集素基因Plectin1和Plectin2。结构分析显示Plectin1和Plectin2基因全长分别为1 371和1 359 bp,二者均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Plectin1开放阅读框长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Plectin2开放阅读框长1 122 bp,编码373个氨基酸。Southern杂交试验证实Plectin1和Plectin2在糙皮侧耳基因组中均只有1个拷贝。利用qRT-PCR分析了Plectin1和Plectin2在糙皮侧耳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lectin1和Plectin2分别在成熟子实体阶段和幼嫩子实体阶段表达量最高,这表明Plectin1和Plectin2基因可能在糙皮侧耳子实体生长发育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原基期、幼菇期和成熟子实体阶段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组.采用Q-Exactive质谱鉴定并经ProteinPilot软件搜库,对所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GO (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转录因子注释分析.结果共鉴定到可信蛋白2305个,其中2219个蛋白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原基期相比,幼菇期显著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142个,子实体阶段显著上调蛋白155个,下调蛋白460个.GO分子功能提示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参与催化活性、蛋白结合和水解酶活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碳代谢、氨基酸合成、核糖体、糖酵解/糖衍生等代谢过程.差异蛋白中与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相关的蛋白数量分别为27个和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