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黑牡丹”为蝶尾墨龙睛的赞称,是金鱼中名贵珍品之一,它头部平宽肥硕;体躯短圆矫健;背鳍高耸雄骏,眼球膨大突出,明亮神炯;体色漆黑闪亮,终生不退,胜似黑绒墨缎,尤其那宽展而分叉的尾鳍最为出色,随着鱼体的游动,轻摇慢摆,风度翩翩,与花丛中的飞蝶十分神似,使人久看不厌。  相似文献   

2.
邓小龙 《内陆水产》2001,26(9):41-41
金鱼,以其五彩缤纷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舞姿赢得人们的喜爱。金鱼,由野生鲫鱼经过上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逐渐演化形成,有300多个品种。金鱼形态万千,体色多变,单色:红、黄、白、黑、蓝、紫、橙等;二拼色:红白相间紫蓝花色;三拼色:蓝底黑斑的紫蓝色和红、蓝、黑的五花。金鱼刚孵化出来的鱼苗并不具备鲜艳的色彩,需经过50~80天人工培育才变色,有的要1~2年才变色。按幼鱼变色的具体变化,可分为全变色和半变色。全变色如鹅头红、红水泡、蓝寿、红龙睛等,在其幼鱼阶段,体色呈青灰色,经过一个半月的培育后,体色由…  相似文献   

3.
1金鱼的选购 一般来说,金鱼变异越大,即与其祖先——鲫鱼外貌差异越大,品种就越珍贵。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1健康状况 观赏鱼市场出售的金鱼,其体质健康状况较为复杂。鉴定金鱼健康标准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分析: 活动状况 市场上出售的金鱼,由于容器狭小,给观察金鱼的活动带来不便,最好能将看中的金鱼放入另一小容器中进行仔细地观察,看鱼体升降沉浮、各鳍是否畅开,是否划动,以判断鱼体健康程度。一般说来,在同一容器中,鱼体的活动均有强弱不等的表现,一般成群集游者好,离群停伏、活动呆板者差。 体色观察…  相似文献   

4.
陈凡 《海鲜世界》2006,(6):73-76
由杭州市水产行业协会主办,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杭州水产学会承办的“中国金鱼研讨会暨杭州金鱼展”10月20日上午在杭州花卉世界开幕,展出时间为四天。  相似文献   

5.
改善水产品体色的类胡萝卜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饲料工业、养殖业及动物营养研究的发展,饲料中非常规成分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水产养殖产量显著上升的同时,消费者对动物的体色也开始讲究起来。所以改善养殖水产动物体色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水产动物营养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水产品体色的因素有水温、饲料、饲养密度、鱼体种类和大小等。而饲料中以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研究较多,色素又以类胡萝卜素方面的研究最多。  一、类胡萝卜素的性质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色素,主要存在于甲壳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禽…  相似文献   

6.
熊猫金鱼是从文种金鱼中选择黑色与白色的个体,经多年定向培育而成的金鱼新品种。原产于中国福州,其基本特征是体色的基调为白色,体侧有1~2条黑色竖线、头、背、鼻膜、尾鳍呈墨黑色,胸腹部银白色,因其体色酷似大熊猫而得名熊猫金鱼憨态可掬,雍容华贵,但其色型不稳,很难获得象征性的纯种。在熊猫金鱼系列中熊猫蝶尾的尾型宽大,游姿优雅,除了金鱼传统的典雅美感外,更赋予了全新的视觉魅力,是金鱼中的名贵品种,市场十分看好,倍受日本、台湾、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金鳜是利用鳜人工繁殖中获得的少量体色变异个体,经系统选育而获得的一种新型体色(金黄色)品系。为了给鳜的体色形成和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Nikon解剖镜、显微镜拍照技术观察了孵化后0~40 d金鳜仔鱼的体色、色素细胞特征及体色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孵化后1~20 d,鱼体以黑色素细胞为主,体色为黑色;孵化后20~30 d,体色改变显著,黑色素细胞分布范围缩小,鱼体以黄色素细胞为主,由灰黑色变为金黄色;孵化后30~40 d,黑色素基本消失,鱼体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今天,我要来讲的题目是:“鼓起冲天干劲,迎接渔汛大生产”。这个问题关系到全国水产的生产和供应,是当前我们沿海七个省一个市国营水产企业、人民公社渔业生产队全体同志以及全国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春汛是水产战线上一个很重要的生产季节,现在,黄花鱼、对虾、墨鱼、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正在开始大量的露头,生产的旺季到了,汛期急迫,因此,我们必须努力  相似文献   

9.
斑鳜是观察鱼类体色变化现象的典型材料;体色变化主要受光线照射调节,光线照射越强,黑色显现越多越深;黄色与较弱光线照射相关,弱光线照射时,黑色消褪,黄色显现;完全无光线照射,黑色、黄色会消失;体色变化在鱼体死亡后一般时间内仍能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肉色彩鲫的选育及遗传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的体色多种多样,色彩因种而异,且同一种类色彩又有不同。如金鱼有灰色、黄色、黑色、白色、紫色、红白和五花等[1];锦鲤有红、白、黄、黑、金、蓝和紫等色彩[2];彩鲫有肉色、白底红花、红底白花、红色和杂色等[3]。许多学者发现有的种类不同体色的个体杂交,后代的遗传非常复杂,个别体色并非简单的显隐性关系[4~6]。鱼类大多性状基因是相对稳定的,但某些性状的控制基因较活跃,这样就造成品种的多样化,为选育种提供更多的材料。我国在金鱼体色遗传上取得较大成就,陈桢先生从古籍考证,结合生物性状,阐明了金鱼的家化史以及品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芦台大白鱼是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的全体科研人员在育种专家金万昆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采用高科技的育种方法,组合异体交配,迫使其不同亲缘的遗传物质重组的技术手段,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培育出来的新物种。因其体色银白、体型与我省极为名贵的兴凯湖大白鱼相似,又因国家级换新水产良种场座落在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故称之为芦台大白鱼。芦台大白鱼因其味道鲜美,外形高档,刚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目前该鱼在垂钓馆中受到垂钓爱好者的追捧,各地区还处在市场推广阶段,真正走向市场的商品鱼还很少。在2005年我省养鱼业经济效益滑…  相似文献   

12.
陈杨 《海鲜世界》2007,(6):8-12
对于金鱼,俗话说“色无第一,型无第二”。体形的要求从来都是比较严格和规范的。而体色却五颜六色、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今天,是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界的当代人向前辈们集体追忆致敬的日子!”在中国水产频道联合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评委团主席麦康森院士满怀激动地如是说到。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金鱼品种形成原因的浅见中国是金鱼的故乡。早在公元265—419年间就有关于红色鱼的记载,到1899年前后我国金鱼界前辈宝使奎、胡一臧、许和、林汉达等先生相继撰写了“金鱼饲养法?等专著。在192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陈帧教授对金鱼的由来作了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5.
鳜鱼,又称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花鲫鱼等。它肉质丰厚坚实,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亦有“淡水石斑”之称,是我省鄱阳湖区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类之一。近年来,根据我省优势水产品产业布局和“一县一品”的水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镇平县金鱼养殖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产业,全县金鱼养殖面积已达5000多亩,从业人员3万余人,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其它地区和国家。为贯彻落实《出口观赏鱼检疫管理办法》,确保金鱼销售和出口渠道的畅通,在金鱼养殖过程中,我们着重进行了无公害、低残留水产药物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金鱼品种特征渐趋衰退的现象时有所闻。有的体色暗淡,失去新艳的色彩,有的体型变小,生长缓慢;有的体态畸形,残次品率上升;有的体质减弱,鱼病频仍。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金鱼的观赏价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鱼是我国特有的观赏鱼,自明代大众化盆养后,福建泉州商人于一五○二年携带一批金鱼到达日本,后因内战,使这批金鱼受到损失;继而在一六一五至一六二三年间,中国金鱼批量运往日本,如今,日本的“和金”就是这些金鱼的后代,一六八二年,清朝汪辑等携带大批物品去“琉球”时随船运出中国金鱼。“琉球”发展金鱼养殖业后,从“琉球”运至日本的金鱼至今被日本人称之为“琉金”。  相似文献   

19.
熊猫金鱼是从文种金鱼中选择黑色与白色的个体,经多年定向培育而成。原产于中国福州,其基本特征是体色基调白色,体侧有1~2条黑色竖线,头、背、鼻膜、尾鳍呈现墨黑色,胸腹部分银白色,因酷似大熊猫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体色血鹦鹉鱼的色素细胞种类、数量及色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显微镜观察了体长7.0~10.0cm的黑、黑黄、黄、红4种体色血鹦鹉鱼色素细胞的形态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1)黑色血鹦鹉鱼通体分布树突状和圆点状两种形态的黑色素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黄色素细胞较少,颜色较浅;(2)黑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的中心胞体扩散,分枝细长,黑色素颗粒为棕色,聚集能力弱,黄色素细胞大颜色深且数量较多;(3)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很少,黄色素细胞遍体分布,颜色深,有少量圆点状的红色素细胞,形状小,颜色浅;(4)红色血鹦鹉鱼体的黑色素细胞稀少,有少量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遍体分布。(5)红色血鹦鹉鱼的肉、鳞片、鳍条和皮肤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他3种体色的鱼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黑、黑黄、黄3种体色的血鹦鹉鱼的上述4个部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为深入探究色素细胞的发育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