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网渔业是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中的主要作业之一,年产量约2千万吨左右,为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当前,我国海洋捕捞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底拖网作业,围网作业所占比例较小,机轮围网更是寥寥无几。鉴于近年来东海、黄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逐渐衰退,群体减少,鱼体变小,产量下降。因此,发展围网作业,捕捞中上层鱼类,成为海洋渔业生产当务之急,也是发展外海渔业,提高海洋捕捞生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探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 ̄1991年5 ̄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台湾海峡灯光围网渔业的发展前景,本文收集了1986 ~1996 年福建在该海峡生产的灯光围网渔船的生产资料及有关海洋环境因子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量分析法,并从生态学观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台湾海峡存在多处上升流区,浮游生物丰富,水文条件较稳定,有利于中上层鱼类集群索饵;灯光围网作业对海底环境影响小,对经济鱼类幼鱼损害较轻。由于中上层鱼类资源恢复较快,因此,台湾海峡的中上层鱼类资源较为丰富。据评估,该海峡的资源量有64 万t,可捕量有33 万t,有一定开发潜力,发展灯光围网前景看好。但从经济效益看,因1996 年单位捕捞努力量下的捕捞量(CPUE,t/k W) 在CPUE与F 相关曲线最高点之下,因此捕捞努力量不宜盲目增加。  相似文献   

4.
袁启荣 《海洋渔业》1998,20(2):70-71,67
<正> 闽东、台北渔场是中上层鱼越冬、产卵、索饵的重要场所。该渔场中上层鱼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福建沿海拖、围网生产的主要渔场。随着马面鲀资源的急剧衰退,开发利用该渔场春汛中上层鱼资源,已被各国有海洋渔业企业所重视。1995年春汛,我公司首次组织拖网作业赴该渔场捕捞中上层鱼,获得成功。1997年4月下旬我公司又先后组织了4组围网船投入该渔场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拖、围网生产中上层鱼的成功,标志着该渔场已成为我公司春汛生产的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福建省1987~2003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16°00′~119°30′E,22°00′~24°30′N)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统计数据和资源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在该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状况、发展演变和资源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由于单拖作业和流刺网作业的发展,灯光围网作业持续萎缩,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渔船大型化,渔场向深水推进,灯源配置及集鱼并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渔获物中蓝圆鲹占绝对优势,鲐鱼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金色小沙丁鱼年间波动明显,颌圆鲹则快速减少,竹鱼近年来产量快速增长。文章还提出改进和提高灯光围网作业捕捞技术和自身竞争力,合理引导部分疏目快拖作业参与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优化海区捕捞作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海区渔业资源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作业渔场约自东经115°30′至119°30′,北纬22°至24°30′,即包括闽南、台湾浅滩、汕头和甲子等四个渔场。闽南和汕头地区的机帆船灯光围网终年在此作业,捕获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等多种中上层鱼类构成的群聚资源。1971—1982年  相似文献   

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8.
虞兆 《海洋渔业》1986,8(1):34-35
<正> 1978年以来围网发展的主流,突出表现在大沙捕捞体制的逐步加强和稳固。与之平行发展的支流则是:对单一渔场危机感的认识和对发展外海围网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围网作业虽在鳓鱼,马鲛等花色鱼捕捞方面获得一定进展,对延长渔期和增加  相似文献   

9.
机轮围网开发东海南部渔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近海底层渔业资源的衰退,国有渔业公司在近海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放弃底拖网作业,转向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为主,因此,探讨开发机轮围网的新渔场十分必要。1机轮围网开发新渔场的必要性 80年代中期至今,全国机轮渔业规模一直维持在30余组船组左右,分属6家国有渔业公司。随着近海作业方式的调整,围网渔业产量在近海捕捞产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机轮围网年捕捞产量10万吨左右。机轮围网主要渔场曾经有:1)黄海中西部渔场,主捕鲐鱼,渔期在9月-次年1月;2)东海中南部渔场,主捕鲐鱼,渔期8月一次年1月;3)对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93-2003年的Nino3、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SST)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的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和年平均单位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经F检验,得出它们在α=0.05的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的结论(F>Fα=0.05).其中,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7225,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6685;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319,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541.这种关系的找出,今后可以通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前一年预测的NINO区海表温度数据,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渔情预报建立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的实践皆证明探鱼仪是侦察鱼群的重要工具之一.过去拖网在捕捞底层鱼类中,垂直探鱼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也用于围网渔业,瞄准捕捞集群的中上层鱼类.国外围网渔业早已普及水平探鱼仪.七十年代日本以西围网组年产量一般高达4~5千吨,比我国围网年产量高  相似文献   

12.
灯围生产是利用集鱼灯把趋光性鱼类或条件趋光性鱼类诱集于光照区,最后用围网进行捕捞。我区灯围作业开始于1964年,由东兴县企沙渔民首先试验成功,1966年在全区各鱼港进行了推广,现在灯围生产船队不断壮大,作业渔场逐渐增多,渔期逐步延长,渔获品种和产最也随之增加,在十几年的光诱捕鱼生产实践中,摸索到一些灯诱效果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围网是捕捞中上层鱼效率较高的一种大型渔具。机帆船灯光围网是取鱼部位于中段的两翼长带形无囊围网。根据机帆船的适渔性能、作业渔场水深和潮流、捕捞对象等情况,我们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生产和试验,摸索了一套网具结构及装配的主要技术参数: 一、网衣结构围网工作长度330~350米,网具伸直高度120米左右,是作业渔场水深的2~3倍,在5级风、2节流速条件下,网具在水中包围的深度约25米,能捕到  相似文献   

14.
樊天顺 《海洋渔业》1984,6(4):147-148
<正> 围网是捕捞集群的中上层鱼类的一种大型有效渔具,其产量在海洋捕捞的总产量中占有重要位置,据统计,世界围网总产量约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0%。因此,世界主要渔业国家都很重视围网的研究工作,日本和苏联都持续进行了围网模型试验,以研究网形、括纲张力、沉降速度、溯流及括纲的  相似文献   

15.
拖网渔业是海洋捕捞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不仅能捕捞中底层鱼类,还能拖捕中上层鱼类。故在我国渔业政策上列为禁止、限制发展的作业之一。拖网由于作业单位,作业方式灵活主动,对渔场、资源变化适应性广,活劳动占用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效益比较好,其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作业产量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全市双拖由1978年34对,发展到1992年的219对,其中钢质渔轮40多对;单拖1984年还是空白,1992年即增至1,261艘。拖网作业产量由1987年0.21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1%,1986年增至3.27万吨,占25.7%;1992年  相似文献   

16.
傅文栋 《海洋渔业》1997,19(4):157-160
本文根据对台湾北部渔场中上层鱼类为期三年的生产性探捕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莆田市现有灯光围网作业渔船采用的渔具渔法在该渔场的适应情况和生产性探捕试验的经济效益。指出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的渔期、中心渔场位置和渔获组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正>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和脂眼鲱等中上层鱼类,据近10年的统计,闽南地区机帆船灯光围网各年渔获中上层鱼类变动于35.3~113.1万担,平均70万担。其中尤以夏汛7~9月生产规模最大,渔获量最高,为13.7~53.7万担,平均31.2万担,占全年渔获44.85,是福建省海洋渔业  相似文献   

19.
李长春 《淡水渔业》1976,(10):23-30
十几年来,我们先后试制了9张索罟围网,对网具结构、装配及其渔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践证明:索罟围网是水库中上层鱼类捕捞的有效网具之一,它具有结构简单、作业范围广、操作简便、精巧灵活、适于追捕鱼群、起捕率高等优点。现就有关资料分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几乎世界渔获量的一半是由小型中上层鱼类组成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包括太平洋鲱鱼、西鲱、远东拟沙丁鱼、沙丁鱼、鲥鱼、油鲱、印度鲭鱼、鲭鱼和毛鳞鱼等。这些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显著特点是鱼群密度大,在全世界各地渔场均可捕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