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杉木雄性不育原株混合授粉子代的开花情况作了观测与分析,初步认为杉木雄性不育性属核质基因作用型,即雄性不育株的细胞核有5对控制育性的隐性纯合基因,细胞质有一种控制不育性的基因,构成雄性不育基因型──S(ms_1ms_1ms_2ms_2ms_3ms_3ms_4ms_4ms_5ms_5)。  相似文献   

2.
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8987”的育性转换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9年在3304/明恢63的F5代发现一个水稻雄性不育材料8987。它具有育性转换特性,温度是引起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较低温时完全雄性不育,较高温时正常可育,结实率可达80%。8987与其它品种正、反交F1代具有与它相同的育性转换,但组合间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F2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育性分离时,有些组合F2不育株数:可育株数符合3:1,但有些组合可育株较多,分离比偏离3:1。这表明8987具有低温敏不育特性,它的不育性主要受细胞核内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遗传背景(微效修饰基因)对育性也有一些影响,是一种雄性不育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对杉木雄性不育原株混合授粉子代的开花情况作了观测与分析,初步认为杉木雄性不育性属核质基因作用型,即雄性不育株的细胞核有5对控制育性的隐性纯合基因,细胞质有一种控制不育性的基因,构成雄性不育基因型S (ms1 ms1 ms2 ms2 ms3 ms3 ms4 ms4 ms5 ms5)。  相似文献   

4.
从大白菜河头早自交系9203中发现的一株不育株,用该系中的可育株与之兄妹交育成的一个核不育两用系定名的9203AB,9203B自交S1代表现3(可):1(不)育性比;用大白菜自交系9209与9203A测交,F1代人武部植株恢复可育,F2代出现15(可)1(不)育性比。这一遗传现象表明其育性与呈相对显隐性关系的3个育性基因Mf(可)〉mf(可)〉ms(不)或2个育性基因Mf(或)mf)〉ms和两对非  相似文献   

5.
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3个带有第5染色体上标记基因的标记基因系,采用BC1F2株系分析,对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在第5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与第5染色体上的gh-1基因以20.3cM的遗传图距连锁遗传,与nl-1,v-10基因的遗传图距较远,在分离群体中不能发现其连锁遗传关系。将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端。  相似文献   

6.
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获得了即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2n=42W(msms)+1(4E)=43」,该系自交后代可分离出64.3%白粒雄性不育种子「2n=42W(msms)=42」32.1%的浅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1(4E)=43」  相似文献   

7.
1993 ~1997 年通过对不结球白菜POL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不同品种或品系测交F1 及后代兄妹交、回交的世代遗传分析,研究其对雄性不育的恢保能力。试验结果表明,64 份不结球白菜品种或品系对该不育系雄性不育性的恢保能力不同,可分为完全保持系(4 份) 、完全恢复系(2 份) 、半恢复半保持系(7 份) 、高保持系(17 份) 、高恢复系(1 份) 和不稳定保持系(33 份)6 种类型。半恢复半保持测交F1 的兄妹交及回交可育株∶不育株呈1∶1 分离,可育株自交呈3∶1 或全恢复可育性。控制该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核基因由1 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所组成,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该不育性对温度敏感。  相似文献   

8.
我国7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2个独立遗传的恢复基因控制。笔者建议把它们定名为Rf1和Rf2;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的恢复效应大于Rf2。不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1rf2rf2)和S(rf1rf1Rf2rf2),可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2-)、S(Rf1-rf2rf2)和S(rf1rf1Rf2Rf2)。经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可将7个不育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湘远4-A、中12A和显无A,在2个育性恢复基因位点上与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的2个育性恢复基因Rf1和Rf2等位且性质相同;第二类是104-7A、NM-1A、NM-2A和NM-3A不育系,在rf1位点上有一个复等位基因rfm1,杂合等位基因rf1rfm1的不育效应大于纯合态rf1rf1或rfm1rfm1的效应,即rf1rfm1对Rf2-起隐性上位作用,从而使等位性测验群体中的不育株比例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油菜育性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1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和3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理论分离比,然后以胞质不育系L17A和陕2A、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1的多个分离世代为材料,采用卡平方适合性测验方法验算了它们所带的育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L17A和陕2A为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双重不育系由3对隐性不育基因所控制,但胞质不育基因s1与两个核不育基因m1m2中的一个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别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采用保持系(p1)×恢复系(p2)杂交组合的六个群体及P1、P2、F1、F2、B1(F1×p1)和B2(F1×p2),分别与不育系测交的方法,对三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1)恢复系为古223时,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D汕A、G汕A和W汕A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2)恢复系为IR24时,以花粉可育率为指标,D汕A和W汕A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三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其中一对独立,两对连锁,交换值为25%;而G汕A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仍受控于两对独立主效基因。以田间结实率为指标,该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水稻雄性不育性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及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质核互作雄育性由细胞质不育(S)和两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为孢子体不育的典败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日高温雄性不育,短日低温雄性可育,其不育性受两对隐怀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为孢子体不育的典败类型。pm1位于第7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RG477的遗传距离3.5cM,下与RG511和RZ272相距15.0cM;pm2display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育性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为研究试材,用9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与之杂交,并对其杂种后代F1、F2及BC1的育性分离比例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在F1代全部表现育性恢复,在F2代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3:1,同时在BC1代也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1:1。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分离规律,可以推断控制“吉农105”的细胞核内的雄性不育基因为1对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对核不育亚麻进行测交、回交和对分离出的不育株进行姊妹交、自由授粉观察统计其后代育性表现的结果表明,后代育性表现为1∶1、5∶3、3∶1 等分离模式,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可能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为双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高粱非买罗细胞质A_2,A_3,A_4,A_5,A_6,9E雄性不育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粱7个不同胞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统间育性反应各不相同,其败育程度A1最为彻底,其余依次为A5,A6,A2,9E,A4。A3胞质不育性表现最强,其次为9E,A4,不育程度按照A1→A6→A5→A2→A4→9E→A3的顺序逐步增高,育性恢复也按同样顺序愈来愈困难。研究认为,除目前利用的A1,A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外,A5,A6,A33个胞质可用于高粱育种和生产。中国高粱恢复系(A2恢复系)对A5,A6仍有较强的恢复力,可直接用于A5,A6系统杂交种选育,印度种质可用于A5不育系、保持系选育,中国高粱资源可用于A3不育系、保持系选育。A1,A2,A5,A6,A3胞质的利用,可最大限度地解除核质互作限制,极大地丰富杂交种选配范围及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6.
S351-1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发现的西瓜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植物学特征的观察及遗传特性的研究表明,西瓜〔Citruluslanatus(Thunb.)Matsum&Nakai〕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小而皱缩,始终不产生花粉。其不育性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育性分离稳定,自身农艺性状良好。该材料的发现拓宽了西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7.
在被测交的5个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没有1个能使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恢复可育性。分别以纯合型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Rs1046和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中杂3号作父本与具有不育细胞质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花叶恢杂交,成功地将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导入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花叶恢中。以作者自己选育的具有不同来源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作父本与得到的具有波里马细胞质的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株不断回交,并将所有回交后代种子混合种植,建立起了一个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轮回选择群体。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Bro cms新质源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国外引进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Brongoro和Westard的杂交后代与甘蓝型人工合成系杂交获得了雄性不育株,与不同的人工合成系回交转育,培育出了一批新质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暂定名为Brocms胞质雄性不育系。对这批不育系的育性表现,不育基因的遗传特点和杂种优势利用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矮败小麦胚芽鞘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矮败小麦育性,株高和鞘长三性状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同时发现矮败小麦的短芽鞘与矮秆性紧密相关,其短芽鞘特性可作为太谷核不育基因的早期形态标记。通过短芽鞘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因组合而异,平均为88.2%。用20mg.kg^-^1GA3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可育株芽鞘伸长,但对不育株芽鞘伸长作用不明显,从而加大可育株  相似文献   

20.
棉花抗病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78年开始,选用含棉花核雄性不育基因msc1的两用系473A,抗枯萎病品种陕棉9号及抗枯黄萎病品种中棉所12号,通过杂交转育,病圃与非病圃,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双重双向选择,成功地培育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和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核不育两用系统抗A1和抗A2;并对其抗性遗传,抗性与产量的配合力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