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人们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印象大相径庭.追根溯源,这与我国农民工个人素质普遍较低、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和企业待遇较差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工厂纷纷张贴招聘工人的启事。连续参加劳动力招聘会却招不到工人。企业和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却遭到拒绝……最近,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农民工观念的变化.西部工业的加快发展。重庆一些地区出现招聘农民工困难的现象。种种迹象昭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已经开始向西部蔓延。“民工荒”西移.表明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即便在西部.也进入了改进和升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民工潮”、“民工荒”现象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其产生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肯定了“民工潮”、“民工荒”在当前国情下的进步意义。笔者认为解决“民工潮”、“民工荒”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对策,关键在于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当务之急要解决“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收入偏低的问题;此外,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进一步重视农业,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维视野下的“民工荒”现象剖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工荒”是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中的新热点.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的制度背景方面的,也有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方面的,还有农民工自身原因方面的.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其中的某一侧面.从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企业文化等不同维度剖析“民工荒”现象,从不同方面寻求解决对策,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德军 《湖北农业科学》2011,(24):5269-5273
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法律法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民工荒”现象始源于“珠三角”地区,之后逐步蔓延到“长三角”地区.从经济法本体、经济法价值、经济法规范、经济法运行等角度透视劳动力资源流转中的“民工荒”现象,比较分析“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现象的不同之处,从经济法的角度探寻“民工荒”的原因,对于破解“民工荒...  相似文献   

6.
施维 《农家顾问》2009,(11):5-6
“民工荒”这个词汇.曾经闲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的报道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06,(1):72-72
近一段时间来,“民工荒”已成国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关专家表示,“民工荒”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发生了逆转。“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是“权利荒”。工资过低、拖欠、不缴社会保险、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工伤事故频繁等,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现象的研究是目前三农问题的一个热点.“民工荒”的产生有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也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问题上的责任缺失.从政府责任视野下剖析”民工荒”问题,重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新路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既有民工自身的原因,又有企业和政府的因素。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民工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当我国农民工流动由“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凸显出来,就是由就业歧视带来的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农民在获得免收少缴农业税的中央政策支持,农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当有其它地区有非歧视性的工作机会存在;当农民工的信息逐渐对称、理性提高的时候,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民工荒”产生了。解决“民工荒”本质上就是要削除就业歧视,本文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三个角度,提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护系统、农民工社会保障系统、管理与服务系统和监督与维权系统;企业要改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个人要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加强维权意识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1.
何学松  陆迁  陈冲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65-1966
城乡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是民工荒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民工荒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低技术陷阱”危险,要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市化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完成好"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通州区现代农业规划的编制任务,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相关政策的落实;对通州区内农业劳动力结构组成及分布现状进行实证抽样调查,包括务农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总务农时间等内容;通州区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高,并面临务农劳动力数大幅度下降并短缺的趋势。同时,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兼业劳动力比例也很大。这种状况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劳动力状况的严峻性,采用积极有效措施应对这一无法回避的难题,防止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隐患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干旱地区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61-2162,2185
[目的]对我国干旱地区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策略进行研究。[方法]以与水资源关系最为密切的粮食生产为例,运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理论,将水资源纳入经济增长、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福利等一系列国家宏观目标下构建模型,对虚拟水贸易策略的有效性分析验证,并提出我国干旱区域实行虚拟水贸易的相关建议。[结果]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通过实施虚拟水战略生产需水量较低的产品,并与水资源丰富地区交换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获益,但前提是水资源丰富地区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技术较缺水地区更高,这样该地区才有足够的驱动力参与到水资源短缺地区的虚拟水战略中,从而通过贸易的方式提高彼此收益,缓解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促进其经济协调发展。[结论]该研究为解决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由于国家实施"两为主"政策,致使流入地政府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近年来引进的"教育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由国家、流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理论,提出的"教育卡"新构想,则可以从操作层面较好地解决教育经费承担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用工荒"现象出现至今,已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起来看,"用工荒"现象产生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企业用工理念偏差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工荒"的缓解,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好转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减、有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新型人际关系的营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为此,应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切实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用工理念、努力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等多个层面入手,以切实消解"用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是各种不同文化不断整合而逐步发展为全球文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和而不同”的过程。通过“和”的方式,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反对文化上的霸权主义,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将“和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文化的整合过程,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的整合,为“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针对于第一产业,并不能有效解决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增加的问题。该文通过引入三产融合理念,探寻三产融合视角下"一村一品"的创新发展路径。【方法/过程】阐述三产融合内涵,总结目前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北寮村发展情况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提出"一村一品"与三产融合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结果/结论】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引入三产融合理论,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和发展,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提出扶持龙头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建立三产融合创新机制、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一村一品"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旱农地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使西北旱农地区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水的短缺问题,现代集水型生态农业是解决西北旱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需要农地流转,农地流转呼唤"三权分离"。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农地产权改革,对当前的农地"三权分离"进行了产权界定,强调"三权分离"的重要性;继而分析认为农地"三权分离"存在农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工商资本挤压农民利益、信贷配给等风险,需要党和各级政府警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