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锦云 《甘肃农业》2005,(10):49-50
“民工荒”已经影响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它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必然问题。“民工荒”的出现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是弱势民工与强势资方老板的博弈,也是农村经济政策调节的变化。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给民工涨薪;政府应督促企业积极改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社会;长期解决“民工荒”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减少用工需求。  相似文献   

2.
陈烜 《甘肃农业》2004,(12):11-11
今年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本文通过讨论民工的价值和基本权益问题 ,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需以人为本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在中国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不仅牵涉到民工的待遇及法律制度问题,更涉及到深层次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民工荒”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对“民工荒”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用技术》2009,(11):11-11
事实上,“民工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广泛存在。城市要想再吸引农民工,临时抱佛脚式的提高工资待遇难生良效,让“民工不慌”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久违的“民工荒”一词近期又大量重现于媒体之上。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民工荒现象获得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好评,因为他们从中嗅到了经济回暖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史和平分析道:一个是工资太低没人干了,即廉价的劳动力越来越难找了。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民工的月工资12年间仅提高了68元,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该地区的民工工资实际上是负增长。这种由“廉价”导致的“民工荒”,  相似文献   

6.
先对前几年的“民工潮”到2004年的“民工荒”再到现在很多城市的招工不足这一过程和现象运用博弈论理论进行了一些分析,并运用调整赢家法对现阶段如何解决“民工荒”及公平对待民工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责任与“民工荒”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军 《湖北农业科学》2011,(23):5010-5014
“民工荒”是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及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凸显了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和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从政府责任层面剖析“民工荒”,要求政府必须明确职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服务,打造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提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当我国农民工流动由“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凸显出来,就是由就业歧视带来的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农民在获得免收少缴农业税的中央政策支持,农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当有其它地区有非歧视性的工作机会存在;当农民工的信息逐渐对称、理性提高的时候,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民工荒”产生了。解决“民工荒”本质上就是要削除就业歧视,本文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三个角度,提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护系统、农民工社会保障系统、管理与服务系统和监督与维权系统;企业要改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个人要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加强维权意识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人们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印象大相径庭.追根溯源,这与我国农民工个人素质普遍较低、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和企业待遇较差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家科技》2006,(7):1-1
农村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幼病弱。对农村而言,仅靠他们显然是种不好地的。有人担心,壮劳力都走了,谁来建设新农村?城里人叫喊着“民工荒”,却处处涌动着“民工潮”,像小溪小河汇成大海一样,城里却成了民工的“大海”,还不时地闹出“民工荒”之声。农村壮劳力都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我国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趋缓,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重增加。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乡镇企业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约占七成,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到三成。第二产业就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在批发业和运输业。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增加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和农村"两工",农村公益事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和劳务问题。为推动村民筹资筹劳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建议从六个方面加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促进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外出务工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佳智  贾志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36-12738
农民外出务工这种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近年来倍受瞩目。对陕西G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出目前和未来的农村劳动力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的结论,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南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83-4385
通过问卷法对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和职业思考进行调查,并从村官自身和政府角度为该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代表劳动者个体表达自觉自愿的行为意志.民营企业生态伦理责任的实然困境在于其组织化程度和民主程度不高,并将社会名义作为其生态伦理抉择的平衡点;它在应然意义上主要着力于加强合作建设绿色民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员工接受并践行企业生态价值观,深化民营企业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比较庞大,转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加快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河北天户峪村是苹果生产专业村,该村的"村委会+集体企业+协会"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历经3次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对该农村经济组织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实施效果进行总结,重点分析这种经济组织模式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制订集体企业的发展战略,改革利益分配方式,对果农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20.
胡同泽  李娜  王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42-19145
结合对重庆市农村经纪人情况的调研,介绍了重庆市农村经纪人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显示,制约重庆市农村劳务经纪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信息量低;素质不高,教育培训不足;专项政策法规缺乏;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总结出农村劳务经纪人健康发展所需的条件,要有健全的政策法规、健康的社会文化、有力的政府扶持作为环境支撑;农村劳务经纪人要具有较强的经纪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增强培训力度,提高经纪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注重队伍组织化建设,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旨在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