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生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及酒仙茅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生仙茅中分离出22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2.73%,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右旋萜二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6.22%;从酒仙茅中分离出28个峰,鉴定出2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5.71%,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壬醛,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0.09%。仙茅酒制后部分挥发性成分消失,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挥发性成分,为仙茅药材开发利用和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片、桂枝茯苓胶囊3种不同剂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且计算了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桂枝茯苓丸中检测出22个峰,鉴定出17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8.41%;从桂枝茯苓片中检测出15个峰,鉴定出12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9.12%;从桂枝茯苓胶囊中检测出30个峰,鉴定出26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9.46%。桂枝茯苓丸及其他剂型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法(GC-MS)对川芎茶调制剂不同剂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川芎茶调颗粒中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89.13%;在川芎茶调片中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46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80.91%;在川芎茶调丸(浓缩丸)中分离出94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90.10%;在川芎茶调丸(水丸)中分离出101个峰,鉴定出68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78.50%。川芎茶调制剂的不同剂型的挥发性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 联用技术, 对苦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3 个色谱峰, 鉴定了其中42 种成分,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94.69 %, 含量最高的 为叶醇27.08 %, 其次为2-己烯醛10.02 %。在42 种成分中醇类有9 种, 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38.87 %;酸类有7 种,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5.46 %;醛类有7 种,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4.49 %。首次从竹叶中鉴别出弥猴桃内酯, 含量为0.38 %。图1 表1 参10  相似文献   

5.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商陆(Phyto鄄lacca acinosa Roxb.)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每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商陆生品中检测出39个峰,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6.52%;从醋商陆中检测出33个峰,鉴定出27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68.78%。共有挥发性成分有14种,与商陆生品相比,醋商陆减少15种成分,新增13种成分。商陆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韩蔓  江汉美  郑颖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3):132-136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菀生品中检测出85个峰,鉴定出7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2.66%;从蜜炙品中检测出75个峰,鉴定出6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0.54%,且二者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36种。紫菀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较为相似,但其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试验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桂枝及蜜桂枝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桂枝生品中检测出42个峰,鉴定出27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5.53%,含量最高的为肉桂醛(42.28%);从蜜桂枝中检测出46个峰,鉴定出3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6.93%,含量最高的为肉桂醛(61.65%)。桂枝蜜制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在临床上治疗虚寒疼痛方面病症时使用蜜桂枝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8.
苦竹叶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联用技术,对苦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94.69%,含量最高的为叶醇27.08%,其次为2-已烯醛10.02%。在52种成分中醇类有9种,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38.87%;酸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5.46%;醛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4.49%。首次从竹叶中鉴别出弥猕桃内酯,含量为0.38%。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香蜂花叶挥发性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香蜂花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GC-TOFMS仪分析测定,由同时蒸馏萃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分别提取的香蜂花叶挥发油,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93种成分,鉴定出41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9.79%;其中含有的最主要成分为香叶醛(24.54%);从超声波辅助提取物中分离出67种成分,鉴定出31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92.26%;其中含有的最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0.80%)。[结论]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林杰  江汉美  卢金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65-166,199
[目的]分析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这2种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72%;从杜仲中共分离出39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3%。杜仲和杜仲叶2种药材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都为壬醛,含量分别为17.47%、13.53%。[结论]杜仲与杜仲叶中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板蓝根、大青叶中靛蓝和靛玉红的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出合适的测定板蓝根、大青叶中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等。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靛蓝、靛玉红含量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方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由于无法排除提取液中其他成分对靛蓝、靛玉红的干扰,使得测定结果偏高;薄层扫描法不适宜于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测定,而可用于大青叶中这2种成分的定量,但测定必须在薄层板展开后3 h内完成。可见3种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可用于不同精度下对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阮洪生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12-3713
[目的]开发一种板蓝根保健饮料。[方法]以板蓝根、乳糖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配比,优选制备板蓝根泡腾片固体饮料的生产工艺。[结果]板蓝根泡腾片固体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板蓝根提取药粉25%,维生素C 4%,乳糖20%,柠檬酸28%,碳酸氢钠12%,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6%,聚乙烯吡咯烷酮3%,聚乙二醇6000 2%。[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稳定,符合药典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残留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酮提取大青叶样品中的多菌灵,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多菌灵为0.149 44 ng,样品为2.102 44 ng.添加3个水平的多菌灵对照品溶液,回收率范围在72.27%~89.57%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田间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92 d,低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74 d.施用高、低浓度多菌灵后,大青叶采收距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推荐分别为21.22 d、17.38 d.  相似文献   

14.
王占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73-11774,11777
[目的]研究影响板蓝根滴丸制备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质量、溶散时限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以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9:1)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3,药液温度为80℃,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冷却液温度为5℃,滴速为50d/min,滴距为7cm,制得的滴丸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短、丸重差异小,与颗粒剂比较吸湿性小。[结论]该滴丸质量稳定,重现性好,设备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选板蓝根中表告依春水溶液提取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以表告依春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和提取次数四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浸泡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20倍量的水,浸泡60 min,提取60 min,提取1次。该提取工艺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板蓝根中表告依春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大青叶质量的灰色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海霞  周莲  吴启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484-5484
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青叶药材质量评价的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按质量等级,10个不同产地的样品被划分为5类。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与统计模式识别模型比较,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具有计算简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板蓝根生物碱酸性部位对新城疫病毒吸附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板蓝根生物碱酸性部位(RIAa)抗新城疫病毒(NDV)的机制,通过细胞病变抑制法和MTT比色法检测了RIAa对N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吸附和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药毒混合方式中当RIAa质量浓度为31.3μg·mL-1、作用60min时A570值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在120min时3个浓度均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先加药物方式中RIAa为62.5和31.3μg·mL-1在120min时均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先加毒吸附方式中,各吸附时间的A570值与病毒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RIAa+NDV的细胞上清液再次作用细胞后其A570值显著高于没有加RIAa的NDV对照(P<0.05)。空斑试验结果表明:RIAa高、中、低3个药物浓度作用孔的空斑数都显著低于病毒对照(P<0.05),以中质量浓度(7.8μg·mL-1)的空斑减少率最高,进一步证实了RIAa的抗NDV作用。结论:吸附时间、加药方式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有显著影响,RIAa在一定浓度下对病毒的吸附有阻碍作用,能够保护细胞减少病毒感染,但是不能解除已经吸附的病毒;RIAa在一定浓度下能够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用大孔树脂柱脱除板蓝根水煎液中的铜、铅、镉。[方法]分别探讨了过柱速度、水煎液中铜、铅、镉的初始浓度、板蓝根煎药浓度以及树脂再生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过柱前后水煎液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过柱速度、重金属初始浓度、板蓝根煎药浓度以及树脂再生对脱除铅和镉的影响不大,两者的脱除率都很高;而对铜的脱除率有一定的影响。过柱前后样本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表明,经过D751大孔树脂柱处理后,板蓝根水煎液主要成分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板蓝根水煎液中铅、镉和铜的脱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冬小麦间作板蓝根对小麦生长和麦田CH4通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采用静态箱(暗箱)0气相色谱法在小麦生育期定期取样分析麦田CH4通量,同时记录不同处理下小麦的生物量,收获后测定小麦及板蓝根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施肥单作处理(NPKW)相比,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小麦产量与千粒重分别增加9%和1%;冬小麦田CH4的通量主要是吸收,吸收量表现为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不施肥处理(N0P0K0W)裸地(N0P0K0W0)施肥单作处理(NPKW),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比施肥单作处理(NPKW)冬小麦田的CH4吸收量累计增加34%,间作模式使板蓝根与小麦综合增产5%,每公顷多盈利2017.25元。本研究表明冬小麦间作板蓝根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供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