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用5种药剂对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低聚糖素、OS—施特灵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7.73μg/mL和43.07μg/mL;OS—施特灵、适乐时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为0.49μg/mL和1.17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适乐时、东岩甲壳丰拌种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59.1%和51.0%,生产上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臭氧对蔬菜土传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臭氧作为土壤熏蒸剂防控蔬菜土传真菌病害的理论依据。研究离体条件下臭氧熏蒸处理对黄瓜枯萎病菌、立枯丝核菌和甘蓝枯萎病菌3种土传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为62~72mg/m3处理对3种供试病菌菌丝生长显著抑制,随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率提高,当达到120min时,抑制率均达到了90%以上均显著高于30和60min的处理,并且菌丝量明显减少,菌丝体发生聚集、卷曲、局部膨大,菌丝隔膜消失、原生质体溶解。黄瓜枯萎病菌和甘蓝枯萎病菌的孢子在水琼脂上涂板,臭氧处理质量浓度为40mg/m3,总体表现为病菌孢子涂板后培养时间越短,臭氧处理时间越长,臭氧对病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越高:病菌孢子涂板后立即处理3min,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到100%,而涂板后培养10h,处理1min,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臭氧质量浓度为40mg/m3处理3min对孢子具有杀灭作用,相同条件下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说明了孢子对臭氧比菌丝敏感。臭氧具有抑制多种土传病原真菌的良好效果,尝试臭氧作为土壤熏蒸剂防治蔬菜生产中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细辛精油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瘤黑粉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较好,EC90均低于700mg.L-1;对小斑病菌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对圆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较差,EC90均高于900mg.L-1。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及48 h内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测定了油茶皂素对2种病害的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30.20和17.38 mg·mL-1;对2种病害致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茶轮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低剂量施药即可短时间内抑制其孢子萌发;油茶皂素浓度100 mg·mL-1对2种病害防效分别达74.58%和88.06%。  相似文献   

5.
山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27-2327,2339
山药炭疽病病株样品1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纯化,测定致病性,并接种到梨和柑桔上,结果表明:引起利川山药炭疽病的病原菌其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d umgloeosporiodes)。选用6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芽伸长作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敌力脱、炭特灵和多菌灵对山药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多菌灵、炭特灵、异菌脲、速克灵对其分生孢子萌发有强烈的萌发抑制作用,敌力脱和甲基托布津能有效地抑制芽管的伸长。  相似文献   

6.
申晓慧 《农学学报》2014,4(2):39-42
为了对三江平原玉米、大豆常发生病害进行更好的治理与防治,通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法,研究了延胡索氯仿提取液对玉米、大豆几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离体抑菌活性。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延胡索氯仿提取液对玉米纹枯病和大豆灰斑病的抑制率最高,均在80%以上,EC50值52.98~58.98 mg/L;孢子萌发法试验结果表明:对所供试的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很高,其中对玉米小斑病和大豆灰斑病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了100%;活体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1.46%外,对其他病害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  相似文献   

7.
为测定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甲醚的抑菌活性,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测定了该物质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物质抑制6种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在186.48~711.78 mg.L-1之间,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在171.93~337.85 mg.L-1之间,且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普遍低于抑制菌丝的EC50。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菌丝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86.48和171.93 mg.L-1。同时,比较了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甲醚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对番茄早疫及梨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抑制2种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虽然稍高于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EC50,但均低于多菌灵,表明该物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4种AM真菌繁殖体为培养对象,通过不同低温处理,对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比较,并对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土著孢子在4℃贮藏10~50d均显著提高了孢子萌发率,处理20d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为30.34%;(2)4种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低次序为Gl.sp孢子果〉Gi.margarita〉Gl mosseae〉Gl.sp孢子;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系统中,根系对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明显促进了菌丝的分支,并观察到菌丝对根系典型的匍匐侵染现象;停止生长的厚壁菌丝下方产生有隔分支菌丝,逐步发展为分支吸收结构(BAS)。培养1个月后被侵染的根系产孢率为(45.76±5)个/毫米根长。菌丝的生长方向不受根系的影响,即厚壁菌丝具有负向地性,分支菌丝为向地性。  相似文献   

9.
测试了卡那霉素、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潮霉素4种抗菌素对秀珍菇菌丝体、菌肉和孢子萌发及萌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对秀珍菇菌丝体、菌肉组织和孢子的萌发及萌发菌丝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潮霉素对秀珍菇孢子、菌丝体和菌肉组织的萌发及萌发菌丝的生长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12.5、20、25 mg/L的潮霉素能完全抑制秀珍菇菌丝体、菌肉和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0.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昧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PID的禽蛋抓取测控系统步进电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禽蛋抓取控制系统的步进电机控制技术,运用PID控制技术对步进电机进行了算法设计,将PID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组成模糊PID控制,基于MATLAB建立了仿真模型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利用单片机测控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农用轮式机器人间接型专家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农用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研究了一种用于自动导航路径跟踪控制的间接型专家控制算法,根据不同的控制策略、转向方式建立了专家控制的控制算法库,对农用机器人路径跟踪和转向进行控制。针对农用机器人沿作物行行走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同时采用相适应的转向方式并依最优控制律对农用机器人进行控制;针对田间地头转向时转角较大、对转向灵活性要求较高,采用四轮转向方式设计了模糊控制算法。专家控制器根据具体的路径状况,调用不同的控制算法。通过仿真验证,该专家控制算法能满足农用机器人导航时的路径跟踪控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贵州植烟区开展蚜茧蜂生物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在贵州省镇远县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人工释放烟蚜茧蜂和喷施农药2种处理及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照)对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较对照能有效地防治烟蚜发生,烟蚜虫口减退率达79%,防效达88.1%,对蚜传病毒病的防效为40.81%;减少农药使用次数1.67次/667m~2,节约防治成本20.88元/667m~2。生物防治区与化学防治区烟叶的产量、均价、产值及桔黄色烟比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烟草青枯病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最佳杀菌剂,对72%农用硫酸链霉素WP 4 000倍液、0.1×108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FG 600倍液、特效灭萎灵TM 500倍液3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FG防治效果较好,具有延迟病害发生的作用,采收后期相对防效为18.05%,整个生育期防治成本为3元/处理;其次为特效灭萎灵TM,采收后期相对防效为13.51%;72%农用硫酸链霉素WP防治效果较差,采收后期相对防效为6.09%。结合防治效果及成本考虑,多粘类芽孢杆菌FG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对一阶倒立摆系统的平衡控制问题进行了控制策略研究.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器,并用Matlab/Simulink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仿真实验结果不仅证明了两种控制策略对系统平衡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展示了它们的控制品质和特性.  相似文献   

16.
蔬菜大棚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郭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487-4488
[目的]研究蔬菜大棚智能温度控制系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智能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温度采集、温度显示、控制系统、加热器控制电路等系统硬件的设计思想,改进了系统的控制算法,最后利用MATLAB进行系统仿真。[结果]采用模糊控制结合PID控制改进了系统的控制算法。仿真曲线说明该系统有较好的控制和跟踪性能,控温精度较高,还可以和上位机组成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便于实现生产的集中管理。[结论]该研究设计的蔬菜大棚智能温度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良好,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控蘖措施对淦鑫688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季稻区高产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的难题,于2008-2009年以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开展了水控(提早晒田)、肥控(减少分蘖肥比例)、化控(喷施控蘖剂)3种不同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控蘖措施都能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具有控蘖和促进成穗的双重功能。其中,化控效果最好,其次是肥控,水控较差;各单项措施组合后有较好的协同作用,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好于两项措施组合:不同控蘖处理都能降低无效分蘖期间的叶片含氮量和提高茎鞘可溶性糖含量,这可能是各控蘖处理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促进分蘖成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都能提高水稻产量,以3项措施组合应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两项措施组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种比1∶50~70)对玉米无不良影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9.85%和71.5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拌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08%,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在防治丝黑穗病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为81.06%,略高于对照药剂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包衣,显著高于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为1∶60时防效为72.65%,介于两个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95%,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因此,该种衣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拌种包衣.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控制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实施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从规划控制的实施情况来看,规划控制不断受到市场的挑战与冲击,规划控制的时效性与灵活性经常受到质疑并成为目前规划控制编制与操作中的一大难点,而规划控制在编制上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也给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造成了麻烦。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应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加强公众参与监督、实现规划控制法制化来保证土地利用控制的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复杂农林环境下植保喷雾作业对底盘智能化、柔性化等的需求问题,采用双侧液压马达同步回转系统数学模型分析法和外层自抗扰控制,内层PID协调控制的同步控制策略,提出一种液压直驱的概念喷雾机底盘,以离散化形式设计了3阶自抗扰控制器,并对双侧液压马达同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通过SIMULINK仿真和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1)所制定的自抗扰同步控制策略相比传统的PID控制,系统响应更快速,其上升时间为1.2s,稳定时间3s;2)扰动工况下的双马达同步控制误差更低,其中,在马达2内部参数摄动下,双马达的试验同步误差峰值仅为-0.016rad,同步控制精度高于0.060%,而采用PID控制,双马达同步误差峰值可达-0.850rad,同步控制精度低于2.000%;3)自抗扰同步控制器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扰动误差补偿能力,能满足喷雾机底盘直线行驶需求。该研究可为复杂农林环境下作业的行走机械底盘设计和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