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目前圈养丹顶鹤饲料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丹顶鹤饲料真菌毒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样采集东北、华北、华东8家丹顶鹤饲养机构的62份饲料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真菌毒素含量。【结论】3个不同地区丹顶鹤饲料中AFB1、DON、ZEN、T-2、OT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62、871.49、616.34、65.62和14.50μg/kg。其中华东地区饲料中AFB1的水平显著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P<0.05),东北地区饲料中T-2的浓度显著高于华北地区(P<0.05)。在污染率方面,3个地区DON和ZEN检出率较高,均达到85%以上。在混合污染方面,98.39%的被检样品中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毒素。东北地区含有全部5种被检毒素的饲料比例最高;华北、华东地区污染DON+ZEN+T-2+OTA的饲料比例最高。【结论】所有饲料样品中,AFB1、DON、ZEN、T-2和OTA的污染率分别是43.54%、90.32%、93.55%、69.35%、74.20%。其中,AFB1、DON、ZEN的超标率分别是3.23%、16.13%、41.94%,T-2和OTA没有超标。在混合污染方面,抽检的3个地区饲料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市场小麦、玉米、稻谷、番茄和桃等常见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特征,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超市、农家和农贸市场等抽样采集农产品720份,包括120份小麦、150份玉米、150份稻谷、150份番茄和150份桃。谷物样品先后经水和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果蔬样品经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通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其中40种重要真菌毒素的含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和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20份农产品中共检测到36种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链格孢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修饰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总检出率为75.3%。其中,伏马毒素B1(FB1)检出率最高(49.0%),其次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37.5%)、伏马毒素B2(FB2)(35.7%)、腾毒素(Ten)(29.6%)、伏马毒素B3(FB3)(29.3%)、ZEN(22.6%)、DON(21.4%)、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0.7%)、赭曲霉毒素A(OTA)(10.4%),赭曲霉毒素B(OTB)(8.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7.2%)、赭曲霉毒素C(OTC)(6.4%)、黄曲霉毒素B2(AFB2)(5.8%)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5.4%)。59.5%的农产品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真菌毒素污染,同一份样本中被检出毒素数量最多达到23种。根据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有1份玉米样本黄曲霉毒素B1(AFB1)超标,1份稻谷样本OTA超标,6份小麦和2份玉米样本ZEN超标,总超标率为1.4%,整体污染水平不高。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类型和地区差异。小麦中,Ten、TeA和DON污染最严重;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较普遍;稻谷中则主要为Ten、TeA和伏马毒素;果蔬中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链格孢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较多。从地区来看,浙江省小麦样品中DON和ZEN污染水平最严重,安徽省玉米样品FB1污染浓度较高,而江苏省稻谷样品中DON和ZEN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物中Ten、TeA、FB1、DON和ZEN等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果蔬中毒素的含量与温、湿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农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总体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多,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霉菌主要有两种.即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另外还有Aspergillus nomius中的个别菌株。黄曲霉毒素M1(AFM1)是AFB1的4-羟基衍生物,分子式C17H12O7,分子量328。乳与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AFM1与乳畜的饲料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试剂盒法对酿造酱油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呕吐霉素(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ZEA)4种霉菌毒素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霉变程度的原料对酿造酱油食品安全的危害.结果表明:即使添加较低比例的霉变粮食,对生产也有明显影响.产品中黄曲霉素B1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且其他3种毒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吸附剂HG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吸附效果.[方法]以水合硅酸铝钠钙(HSCAS)为基础,配合葡甘露聚糖(GM),以合理配比制备成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HG,通过体外等温吸附试验、不同pH值下的吸附试验以及蛋雏鸡体内试验等,综合评价其吸附效果.[结果]HG对AFB1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平均吸附率为90.24%;HG对DON的等温吸附则无规律,平均吸附率为28.08%.HG能够改善由霉变饲料引起的肝脏、肾脏、脾脏的肿胀,以及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可将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血清酶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可改善霉变饲料引起的氧化应激作用.同时,单纯添加HG对蛋鸡的各项指标并无显著影响.[结论]体外试验中HG对两种毒素的吸附表现良好;体内试验结果同样证明了HG对动物机体几乎无损害,各检测指标充分表明HG具备与体外试验同样效果的吸附性,这对实现畜产品的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谷物制品及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含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毒素的含量严格控制在限量之内已成当务之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由禾谷镰刀菌及其他一些真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的一种。DON的污染非常普遍,尽管其毒素不强,但严重危害人畜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人工提取霉变玉米中呕吐毒素(DON)的技术路线,以及其污染饲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 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0 头25 日龄,平均体重为7.70(依1.00)kg 的三元杂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 组,分别进行对照处理(基础饲粮)和DON 处理(基础饲粮垣DON),试验期为38 d。结果表明,2 mg/kg 低剂量的DON 污染饲粮造成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使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血液常规指标产生变化,但大部分指标不发生明显变 化,且对脏器指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压缩检测时长、实现进出口食品快速通关,研制阵列装置用于多毒素同步快速检测。设计并以3D打印技术构建了卧式和立式2种适配于胶体金侧流免疫分析(LFIA)试纸的阵列装置,并对装置的性能进行评价。以阵列装置同时集成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以及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4种真菌毒素的LFIA试纸并应用于玉米、玉米面和麦仁等食品的检测。试验结果显示:4种毒素的检测限分别达0.031、0.190、0.780、0.220 ng/mL,回收率为74.42%~112.40%,结果无交叉反应,包括前处理时间在内单一样品的四指标同步检测可在40 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9.
饲料呕吐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是谷物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毒素,动物摄入含DON的饲粮会产生一系列毒性反应,因此常用吸附剂吸附、生物降解、营养调控等方法进行DON脱毒和改善DON对动物体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吸附剂吸附、毒素生物降解和动物体营养调控3方面综述饲料DON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DON脱毒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彭俊  励飞  刘维  聂勇 《饲料博览》2020,(1):28-32,36
黄曲霉毒素B1(AFB1)和呕吐毒素(DON)是由寄生曲霉、黄曲霉、镰刀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受污染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不仅给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也给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传统脱除AFB1和DON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具有局限性,而利用微生物脱毒方法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且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AFB1和DON的特点、危害和致毒机制以及生物脱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鲻鱼混养密度与网箱围隔对鱼虾混养效果和水质的影响,为今后发展推广鱼虾混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3.2 m×3.2 m的室内水泥池放养800尾虾苗(处理I)、800尾虾苗+1.0 kg鲻鱼(处理II)、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III)、800尾虾苗+3.0 kg鲻鱼(处理IV)、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V),处理V用网箱将鲻鱼隔离在网内而对虾可通过,探讨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对鱼虾生长、饲料效率、能量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及水质的影响。【结果】收获时,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重、产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鲻鱼的体重、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均随鲻鱼混养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采用网箱围隔相对其他混养处理能够明显改善对虾的生长状况,但仍显著低于单养对虾处理(P〉0.05,下同)。【结论】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能有效提高饵料利用率,但由于鲻鱼抢食虾料而影响对虾生长;采用网箱围隔混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对虾生长,却未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因此,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时,二者间的合理放养密度有待下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T-2毒素微胶囊是制备虾毒饵料研究该毒素在对虾食品链中传递规律的前提技术,从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的性状、包埋率及对虾利用率3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微胶囊技术,以复合蛋白制剂为壁材,20 ng T-2毒素和对虾饲料为混合芯材,采用均质和物理加热法使复合蛋白制剂包裹混合心材,再用恒温干燥法使其硬化,形成颗粒状对虾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建立了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的制备工艺.采用LC-MS/MS技术检测T-2毒素,普通毒饵料、微胶囊毒饵料抽提水样中T-2的毒素含量分别为2.661、0.654 ng/mL,微胶囊毒饵料的包埋率达96.73%,其利用率是普通毒饵料的1.7倍.研究表明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可以解决对虾口服难溶于水的T-2毒素的问题,并提高了T-2毒素的利用率,为研究T-2毒素对对虾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免疫学技术在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饲料生产第一大国,饲料质量安全关系到养殖业发展的兴衰。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饲料及饲料原料质量安全,因此,建立毒素检测方法对预防霉菌毒素污染,减少毒素中毒事件发生至关重要。综述了霉菌毒素的性质、危害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发展,并展望了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免疫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环境的恶化,水产养殖业越来越受困于病害的频繁发生,尤其是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给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化学类和抗生素类药物毒性较大,容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且严重污染水环境。中草药具有其安全、低毒、环保等特点,越来越为水产养殖界所关注,相关的应用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以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中中草药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报道显示中草药具有提高水产动物(鱼、虾、蟹等)免疫机能的作用,并在抗病毒、抗菌和抗寄生虫等方面表现出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水产养殖动物的成活率。目前的研究趋势是从过去的复方制剂研究更多地向一种中草药及其提取物的免疫促进作用研究过渡,同时相关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有助于精准用药和降低成本,拓宽了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预防上的应用前景,从而促进水产养殖业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疾病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集美大学学生的饮食及食物过敏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分发了4000份,主要涉及水产品食物过敏的种类、过敏症状等.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890份,应答率为97.3%.自诉过敏的学生为1149人,约占29.5%.对水产品食物过敏的有545人(占自诉过敏的47.4%),其中31例经ELISA检测,IgE为对蟹的原肌球蛋白呈阳性反应(占水产品食物过敏的5.7%,占蟹过敏的11.3%).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自诉对蟹、虾、贝、鱼等水产品的过敏症状相似,多为皮疹和皮肤瘙痒.调查结果表明,蟹、虾、贝类和鱼是主要的水产品过敏食物.食物过敏症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明显,采用ELISA检测法,方便,安全,准确,对临床确诊与防治食物过敏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鱼粉、丰年虫无节幼体、虾片和牡蛎肉5种不同饵料投喂日本囊对虾幼虾,实验周期20d,测量日本囊对虾的体长、体重及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表明,5种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丰年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牡蛎肉组次之,配合饲料组的体长、体重增长最小,鱼粉组体长、体重增长大于虾片组。人工投喂WSSV感染5种不同饵料投喂的日本囊对虾幼虾,实验周期10d。丰年虫组和鱼粉组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配合饲料和牡蛎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丰年虫组和鱼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配合饵料组和牡蛎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半定量PCR检测表明,感染前日本囊对虾幼虾均不携带WSSV,感染后全部个体均检测到相应的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17.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2011年提高产量0.029 kg/m2,饲料系数降低21.4%;(2)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银鲫与鳙鱼模式,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甲鱼模式其产量与效益均好于其它模式。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添加赖氨酸甲酯对草鱼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360尾(始重8.34g±0.02g),按照养殖试验要求分成4组(对照组、A、B、C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30尾,分别投喂基础日粮(对照组,w(Lys)=1.25%)、添加赖氨酸盐酸盐日粮(A组,埘(Lys)=1.625%)和添加不同剂量赖氨酸甲酯盐酸盐日粮(B组,W(Lys)=1.50%;C组,w(Lys)=1.625%)。结果表明:添加赖氨酸甲酯后,B、C组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P〈0.05);鱼体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显著提高(P〈0.05),体脂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晶体赖氨酸的A组,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和A组草鱼摄食后,血清中游离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浓度在1h左右达到高峰,而B、C组在3h左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