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平  曹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80-6582
[目的]开展了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比较试验,使其在徐州市产量结构和稻作方式达到完美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超级稻的增产和增收效应。[方法]结合徐州地区近几年的栽培方式,系统比较4种稻作方式(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对连粳7号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茎蘖动态和产量都有不同影响。产量上,手栽稻和抛秧稻相当,分别为9 756.0、9 700.5 kg/hm2,机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仅为8 613.0 kg/hm2。纯收益上,抛秧最高,达14 781.0元/hm2,其次为机插秧13 438.5元/hm2,手栽稻再次为12 766.5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2 243.0元/hm2。[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机插和抛秧,改直播为商品化育秧,从而达到控减直播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栽培效果,2010年进行了机插秧、机直播、抛秧等5种种植方式的群体质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从茎蘖动态看.抛秧稻返青分蘖快、发苗势强,而机插、手栽等种植方式均有一定的蹲苗期;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合分析,抛秧、机插秧优于常规手栽稻,但机插秧灾后秧苗恢复生长有较强的爆发优势,有一定的抗灾能力。只要提高机插秧苗素质和机插水平,抓好大田肥水管理,机插稻具有明显的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响水地区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秧等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田的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育秧手插移栽田相比,在分蘖末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灰飞虱分别降低46.6%、44.7%和33.4%,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大变化;在抽穗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褐飞虱分别降低10.6%、3.6%和25.7%,稻纵卷叶螟分别减轻了34.9%、46.2%和62.5%。说明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等轻型栽培方式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主要害虫发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生产力差异,以杂交水稻品种江优919为试材,设置手插秧、丢秧、机插秧和直播4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有效穗数以丢秧和直播高于手插秧和机插秧处理;每穗粒数以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结实率以丢秧和机插秧处理略高于手插秧,直播稻的最低;千粒重为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水稻全生育期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茎蘖高峰苗数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成穗率以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丢秧,主茎叶片数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株高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水稻生产总成本投入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纯收入以丢秧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产投比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  相似文献   

5.
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期直播稻的分蘖发生速度、高峰苗数均明显大于手栽秧和机插秧,这是直播稻有效穗数大于手插秧和机插秧的重要原因,而分蘖成穗率直播稻显著低于手栽秧和机插秧。直播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大多显著小于手栽秧和机插秧。不同播栽方式水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机插秧、手栽秧、直播稻,直播稻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产量。从经济效益看,机插秧的经济效益最高,直播稻虽然投入的成本较少,但由于其产量较低,因此经济效益不高。通过适当早播,提高直播稻的产量,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稻作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江苏省南通市水稻栽培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手栽方式向直播稻、机插秧、抛秧等轻简栽培方式过渡这一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稻作方式的应用效益和优缺点,并指出了今后南通市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趋势以及推进机插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水稻直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平三 《农技服务》2012,29(1):9+65
近年来机插秧、抛秧、直播稻等轻型栽培得到了快速发展。简述了水稻直播的优点、方法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阜宁县水稻生产现状和直播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直播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成因.针对全县直播稻种植面积较大的现状,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需要全面控减直播稻的种植,提出“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大推广普及机插秧,积极恢复抛秧和手栽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考核力度”等应对措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庆市水稻种植方式的系统调查发现,直播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机插秧面积占35%~40%,抛秧和人工手栽面积占20%~25%,其中种植大户主要是直播和机插秧,一般农户手栽和抛秧所占比例较大。本文分析了其种植成本、效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水稻直播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和转型特点,明确各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方向及需要研发的关键技术。[方法]分析国外代表性产稻国及我国主要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演变,水稻种植方式的特点,适应性及问题。[结果]国内外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分析表明,水稻种植方式与水稻种植制度和生态环境相适应,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演变。我国90年代以来,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稻抛秧面积逐渐发展,近十年来,水稻直播和机插秧面积发展较快。目前,手工插秧仍是主要种植方式,占水稻面积50%左右,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结论]水稻机插秧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虽然目前机械直播面积还很小,机械直播因节本省工效果明显在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提出了不同稻区将来主导的种植方式及需要研发的关键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机具性能和配套技术上较以往均有明显突破和改进,并日趋成熟,是今后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验证水稻机插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性,分析比较水稻机插与常规人工手栽、直播、抛秧等的差异性,本试验拟从群体质量指标入手,从理论上确立机插稻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下香型优质稻渝香203的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现伟  李经勇  唐永群  姚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16-21617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优质稻渝香203的产量差异,探讨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的栽培技术。[方法]研究手栽秧、机栽秧、抛秧、直播4种栽培方式下渝香203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差异。[结果]手栽秧种植方式下产量最高,之后依次为机栽秧、抛秧,直播栽培方式下产量最低。[结论]4种栽培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手栽秧产量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强度大,种植成本高;机插秧和抛秧正逐渐取代手插秧。  相似文献   

13.
杂草稻和假稻这"两稻"在湖南直播稻田发生危害有加重趋势,在"两稻"发生危害较重的田块,采取直播改移栽等方式(包括人工栽插、抛秧、机插秧等),能有效控制田间"两稻"危害。直播改移栽后,耕整后的水稻田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2013年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2013年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4个处理,对水稻根系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机插秧的水稻产量最高,手栽秧其次,直播稻最低。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水稻生育前期直播稻较大,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较大。水稻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水稻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均显著高于直播稻。抽穗期和穗后20 d的水稻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根干质量、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中、后期水稻根量增加有利于水稻高产,手栽秧和机插秧更符合高产水稻根系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淮北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手栽、机插、直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直播稻产量较手栽稻低20%以上,机插稻产量较手栽稻低6%以上。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直播稻穗数大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机插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直播稻、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均不及手栽稻。②淮北稻区手栽稻全生育期积温不应小于3 900℃,光照时数不小于890h;机插秧不应小于3 500℃,光照时数不小于870h;安全生育期直播稻不小于3 000℃,光照时数不小于700h。全生育期积温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18.1%;日照时数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20.0%。③出糙率、精米率直播稻大于机插稻,机插稻大于手插稻;整精米率表现不确定;外观品质手栽稻的垩白率、垩白度均高于机插稻,也远高于直播稻;食味品质直播稻蛋白质含量高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直链淀粉含量小于机插稻、手栽稻;胶稠度手插稻大于机插稻、直播稻。此外,不同栽培方式下,RVA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吴宝龙  颜皆曙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53-153,256
近几年来墩头镇水稻田杂草稻发生逐年加重,据统计2008年杂草稻在我镇水稻田的发生面积占总田块的57.3%,平均每667m2穴数和苗数分别为73和1031,杂草稻发生最高田块达11.5877苗,杂草稻的发生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杂草稻在不同稻田的发生程度表现为直播稻田最重,依次为抛秧田、机插秧田、手栽秧田。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专用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超级稻专用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的适应性,以常规超级稻合美占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超级稻专用肥(SSF)对人工插秧、机插秧、撒直播、免耕撤直播、机穴直播、抛秧、免耕抛秧7种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常规化肥(CK)相比较,SSF显著提高人工插秧、机插秧、撒直播、免耕撒直播、机穴直播、抛秧、免耕抛秧7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分别提高20.03%、12.36%、22.26%、9.2%、22%、21.93%和17.56%; SSF亦能显著提高人工插秧和机插秧稻米的胶稠度,以及撒直播稻米的蛋白质含量,而显著降低了抛秧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超级稻专用肥对上述7种种植方式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晚籼紫宝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产效益,特开展了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直播4种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3种栽培模式的收获时期接近,全生育期相当,为121~122 d,比直播栽培的生育期约延长5~7 d;同时,与直播模式相比,人工手插、机插、人工抛秧的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株高明显降低;直播技术较传统人工手栽与现代抛秧、机插秧技术更省工节本,简便易行,其产量虽略低于人工手插、机插与人工抛秧,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投比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看,每一种植稻方式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稻作实践中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群需求而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因此,各植稻方式均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传统育秧手栽方式能延长水稻生育时间获得高产,并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所以,告别手栽稻只是时间问题。抛秧稻在机插稻种植技术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是替代手栽稻、直播稻的一种好的播栽方式。但抛秧稻和直播稻因种植粗放,带来植株分布无序且不均匀,根系浅生易倒等问题。尤其是直播稻在稻麦两熟热量资源偏紧地区存在问题更为突出。因麦后直播简化了育秧,推迟播种,使水稻有效生长时间过度缩短,这不仅限制了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应用,而且也给水稻稳产带来了风险。机插稻不仅可以把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发展稻作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延长水稻生长时间和提高栽插质量来增加产量。从省力栽培和稳定稻作产量看,机插秧是中国稻麦两熟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定要大力发展。只有通过机插替代直播,才能真正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劳动时间和单位成本的农业生产效率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阜宁县水稻栽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人工育苗移栽向机插秧、抛秧、直播等转变,直播稻每年都有种植,2007年为1.6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