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三品种杂交水牛及其亲,子代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品种杂交水牛是尼里/拉菲×么拉×本地水牛的后代。应用染色体常规分析和G、C带技术,系统地研究三品杂水牛及其亲代和子代的染色体,结果表明,么拉、尼里/拉菲、本地水牛和么杂一代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2n=50、2n=50、2n=48和2n=49,与前人报道相符。发现三品杂水牛及其横交子一代的染色体组型不一致、前者有2n=50和49两种,后者有2n=50、49和48三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查河流型水牛种公牛染色体罗伯逊易位,试验采用常规微量全血培养和空气干燥制片法对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地中海水牛及其杂交后代共49头河流型水牛种公牛进行染色体的遗传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型水牛种公牛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XY,包含5对双臂(中部、亚中部或亚端部)常染色体、19对端部着丝粒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未发现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现象。  相似文献   

3.
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了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及C显带,并着重分析了Y染色体的形态。结果表明:草原红牛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草原红牛C带带型特征与已报道的普通牛C带特征相一致:所有常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常染色体臂和整个X染色体为浅染,Y染色体为半深染。  相似文献   

4.
亚洲水牛已分成河流型和沼泽型。乳用品种的绝大部分属于河流型。沼泽型水牛产奶很少,主要作肉用和役用。许多亚洲国家目前正打算用河流型水牛与沼泽型水牛杂交以改良沼泽型水牛的产奶能力。本试验用么拉(河流型品种)和兰卡(沼泽型的斯里兰卡本地牛)杂交。泌乳和产犊记录来自49头兰卡(L),112头么拉(M),68头么拉×兰卡(F_1)和48头么拉×F_1(B_1)母牛。经过产犊年份调整的305天产奶量表示为第一胎平均产奶量±标准误(s、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岭牛外周血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G带标本,结果显示,云岭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核型为60,XY;母牛核型为60,XX。其中1~29号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瘤牛型的Y染色体。云岭牛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与其他牛品种间的带纹特征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技术研究了印度河流型水牛一些品种的正常和异常染色体。发现么拉、苏蒂和贾法拉巴迪等品种的二倍体数为50。染色体异常,除了在异性的多胎嵌合体(50、XX/50、XY)和在水牛某些显然是正常个体的次缢痕以外,诸如 X 染色体三体性、臂间倒位和 C 带缺失等都与繁殖缺陷有关。用数年前改进了的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技术,可以大  相似文献   

7.
<正> 利用么拉水牛改良我国水牛,已经在南方14个省、市、区开展,全国(除台湾省外)日前繁殖杂种水牛已达111000多头,杂种水牛在各地显示出杂种优势,生产性能有了显著地提高,杂种牛体格高大,肌肉丰满,成年牛体重比本地牛提高30~50%,1个泌乳期产奶量高的达1000~1500公斤,比本地牛高1—2倍,杂种牛屠宰率50%左右。而杂种水牛役用性能报导尚少,我们就此作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徐淮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C-带。结果表明,徐淮白山羊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的大小介于1号和2号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公羊核型为60.XY.母羊为60.XX。大部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显示阳性C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牛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均属沼泽型,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共同特点是:利用粗饲料能力强,性温驯,使用年限长,体格粗壮,胸深广和乳脂率高。但乳、肉生产性能较低,后躯发育较差,这些缺点急待改进,1957年和1974年分别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引进么拉55头和尼里/拉菲50头。这两个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都能适应中国环境。目前在中国约有么拉2300头和尼里/拉菲210头。引种目的主要是通过杂交以改良本地水牛。1965年开始用人工授精方法共繁殖么拉杂种牛约120000头,这些杂种水牛的生产性能都优于本地水牛。1977年进一步用尼里/拉菲公牛和么拉杂一代母牛杂交,已繁殖其后代含尼里/拉菲、么拉和本地水牛种质分别为50%、25%、和25%的三品种杂交水牛1492头,这种杂交水牛的生长速度和乳、肉生产性能等表现都颇为理想。因此,三品种杂交水牛可作为我国选育乳肉兼用型水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云南圭山山羊和红骨圭山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及G-带带型。结果表明,两种山羊的染色体形态较相似,二倍体染色体众数为2n=60,其中常染色体29对全部为端着丝粒,X染色体相对长度介于1号与2号染色体之间为端着丝粒,Y染色体最小且为唯一的中端着丝粒染色体。两种山羊中都发现一定比例的体细胞染色体多倍体,比例分别为6.8%、9.4%。对2种山羊C-显带及G-显带的带型分析显示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法研究了豚鼠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结果表明:豚鼠染色体核型为2n=64,雄豚鼠为XY,雌豚鼠为XX;在常染色体中,亚中着丝粒或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有14对、端着丝粒的有17对;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所有染色体均能出现明显的C带带型,其中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被深染,两个臂均为浅染;Y染色体几乎全部深染,极易识别。染色体标本经G显带技术处理后,豚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浅染,两臂上显示出清晰的G-带带型。Ag-NOR s位于1、19、20号染色体上,Ag-NOR s的众数为3个,分布范围1~6之间,Ag-NOR s具有多态性,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银染的颗粒大小、深浅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水牛饲养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为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促使水牛由单一的役用转为向乳、肉、役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自1982年开始进行水牛杂改工作,至1987年止,全县利用么拉和尼里牛冻精共冷配本地母水牛351头,受胎185头,情期受胎率  相似文献   

13.
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Galega orientalis cv.Xinyin No.1)为试验材料,根尖染色体进行常规制片分析和利用HBSG流程对其染色体进行C-分带研究,结果表明,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体细胞染色体为16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都为中部着丝粒或近中部着丝粒,确认新引1号的标准C-分带带型为2n=16=10C+4CI++2T。根据Stebbins分类原则属于较为对称性核型(1B)。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分析并比较了美系獭兔与皱襞型獭兔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美系獭兔和皱襞型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4,其中21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X(♀)、XY(♂)。常染色体分为4组,A组(1~9号)为中着丝粒染色体,B组(10~13号)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C组(14~17号)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D组(18~21号)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两组兔常规染色体核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河川型水牛与沼泽型水牛杂交后代的核型,以及与其育性和亲本核型的关系,用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培养法对尼里拉菲水牛、德宏水牛及尼里拉菲水牛×德宏水牛F1代公牛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标本,并进行G-带染色;利用BEION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对染色体标本分别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其染色体核型。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并结合其育性,分析染色体核型与其育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尼里拉菲水牛核型为2n=50,XY;德宏水牛核型为2n=48,-4,-4,-9,-9,+t(4;9),+t(4;9),XY;尼里拉菲水牛×德宏水牛F1代公牛核型为:2n=49,-4,-9,+t(4;9),XY。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分析日本和牛Y染色体USP9Y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扩增与限制性酶酶切方法。【结果】对8头日本和牛纯种及19头和秦F1代杂种牛进行Y染色体USP9Y基因多态性及父系起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和牛与其杂种牛都具有USP9Y基因多态性,USP9Y基因的PCR产物均显示471bp和552bp两种带型,其中552bp带型不能被SspI酶酶切,则这2种带型对应Y1和Y2两种普通牛单倍型组,表明日本和牛含有Y1和Y2两个父系支系,有2个普通牛父系起源。日本和牛和杂种牛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5714±0.0945和0.1988±0.1121,提示日本和牛具有较高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结论】日本和牛具有较高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及2个普通牛父系起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牛乳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有水牛2276.0万头,乳、肉、皮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65.0万吨、39.6万吨和11.9万吨,水牛头数及其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三位,水牛乳主要乳制品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广西本地水牛属沼泽型役用水牛,试验证明:采用河流型乳用水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交二代水牛一个泌乳期泌乳量  相似文献   

18.
<正> 自我省引进优良水牛品种—摩拉牛杂交改良本地水牛以来,已获得摩杂1代水牛5万头、摩杂2代水牛1000多头。杂交水牛在初生重、日增重、耐粗饲、抗病力、肥育性能、耕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据典型调查:杂交水牛初生重平均为41公斤,比本地牛平均25公斤提高60%以上。杂交牛的体高、体斜长、管围、胸围、胸深等,在两岁时已达到或接近本地成年牛的体尺。开始调教和使役时间要比本地牛提前1岁至1.5岁。耕作能力也大大提高。据安岳  相似文献   

19.
广西现存栏水牛418万头,2005年杂交改良本地水牛约39万头,是我国水牛存栏数量最多及杂交改良做得最好的省份,挤奶利用头数也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广西奶水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奶水牛数量的不断增加,各地涌现了不少奶水牛养殖小区,对水牛奶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蒙古牛和延边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汝杨  斯琴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2):18-22,F003
做了4头蒙古牛(♂)和12头延边牛(11♂,1(?))的染色体研究。做了两种牛的常规染色、C带和核仁组织者区银染色的核型和蒙古牛的G带核型分析。蒙古牛的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点,而延边牛为中着丝点,存在形态上的差别,但他们的大小均位于24—25号常染色体之间。蒙古牛和延边牛的Ag—NORs均定位于2.3.4.11.28号常染色体末端,但发现延边牛的Ag—NORs也定位于21(或22)号染色体末端。根据两种牛的Y染色体和Ag—NORs多态性讨论了它们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