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来自水产养殖池塘,盐度4.5。每个水箱均曝气、盖上透光塑料板。另在9个面积约6670 m2的养殖池塘中设置2.0 m×4.0 m的PVC管结构生态浮床,按照2.5%、5.0%和10.0%覆盖率布设空心菜,不同时间分析各水生植物对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试验结果显示:空心菜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净化效果最佳,轮叶黑藻对氨氮和硝态氮净化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菜对水体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强,之后依次是鸢尾、香蒲、香菇草、轮叶黑藻、水芹和生菜。30 d后,不同浮床覆盖率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覆盖率组含量最低。因此,种植空心菜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质。空心菜浮床覆盖率越高,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去除率越高,推荐的浮...  相似文献   

2.
3种水草搭配模式对河蟹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水草搭配模式对河蟹的生长性能及水体环境的影响,以河蟹池塘养殖最常用的3种水草为基础,设计了伊乐藻、伊乐藻+轮叶黑藻、伊乐藻+黄丝草3种水草搭配种植模式,进行了河蟹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从养殖河蟹的产量和规格来看,3种模式下河蟹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黄丝草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河蟹产量;从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情况来看,单独种植伊乐藻组河蟹的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最好,其次为伊乐藻+黄丝草组,伊乐藻+轮叶黑藻组较差;从养殖水质净化效果来看,伊乐藻+黄丝草组效果最好,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组,最差的是伊乐藻单独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3种水草搭配模式中,伊乐藻+黄丝草的搭配模式最佳,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单独种植伊乐藻最差。  相似文献   

3.
依据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水生动物通过食物链间接吸收养分特性,利用水上种植和水中养殖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的污染水域种植水生动物经过食物链之间的能量转化作用,将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它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动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净化水体、美化水域景观、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菲牛蛭高密度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天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T1),26.95%(T2)和46.12%(T3),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 mg/L(T1)、1.13 mg/L(T2)和1.53 mg/L(T3);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 - 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T1),45.23%(T2)和63.10%(T3),亚硝态氮(NO2- - 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 mg/L(T1),0.19 mg/L(T2)和0.27 mg/L(T3)。3个处理组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因此,本研究中3种有益微生物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盐地碱蓬(Suaeda sala)由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效果,配制了4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水体,采用水培的方法,测定了碱蓬对水体中COD、BOD_5、TN、TP的处理效果及植株体内试验前后TP、TN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净化时间的延长,TN、TP均呈下降趋势,一周后TN浓度维持在1.5~3.0 mg/L;随着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碱蓬的处理效果增加,且试验前后碱蓬植株体内TP、TN的含量也随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BOD_5呈明显下降趋势。pH值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修复1周后,各水体均呈弱碱性。由于盐生植物吸收一定的盐离子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水体盐度表现出下降。试验表明,盐地碱蓬从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不但适应了水生环境,也通过根系吸收、根际微生物等作用方式对水中的氮、磷、COD等产生了良好的去除效果,盐地碱蓬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6.
地衣芽孢杆菌De在优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综合对比分析法探讨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De在优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其评价指标分别为成活率、水体pH、透明度、溶解氧及水中氨氮、硝酸盐浓度等。结果表明,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体环境和养殖生产性能得到优化,提高养殖草鱼的成活率,显著降低水体透明度及水中氨氮、硝酸盐含量(P〈0.05),使水体pH、溶解氧有利于草鱼的生长。其中施菌组较对照组的成活率、水体pH、溶解氧分别提高了3.2%、3.9%、25.5%,而水体透明度、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则分别降低了38.5%、74.6%、69.3%。  相似文献   

7.
在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室内养殖条件下,以不换水作为对照组,设置2个石莼(Ulva lactuca)养殖密度梯度,研究了石莼对褐菖鲉养殖水体的生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石莼对褐菖鲉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清除效果明显。在褐菖鲉养殖水体中分别加入石莼534和801g·m13共9d不换水,与对照组相比,养殖密度为534g·m-3的石莼组对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的清除率分别为83.7%、90.7%和86.5%;养殖密度为801g·m^-3的石莼组对NO3-N、NH4-N和PO4-P的清除率分别为90.1%、96.9%和92.7%。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点源、面源的富营养化物质,通过各种形式向水体富集,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并爆发"水华",极大地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水体生物多样性和安全产生灾难性后果。凤眼莲俗称水葫芦,能有效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起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透明度的作用,既能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繁衍[1]也可存活于贫瘠水体。国内外对其净化养殖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2-4];同时凤眼莲繁衍速度快,管理跟不上时,会堵塞河道,腐烂后污染水质形成二次污染,需采用  相似文献   

9.
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导致了严重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废水颇具优势。为了考察盐地碱蓬(Suaeda sala)由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效果,配制了4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水体,采用水培的方法,测定了碱蓬对水体中COD、BOD5、TN、TP的处理效果及植株体内实验前后TP、TN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净化时间的延长,TN、TP均呈下降趋势,一周后TN浓度维持在1.5~3.0 mg/L;随着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碱蓬的处理效果增加,且实验前后碱蓬植株体内TP、TN的含量也随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BOD5呈明显下降趋势。pH值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修复1周后,各水体均呈弱碱性。由于盐生植物吸收一定的盐离子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水体盐度表现出下降。实验表明,盐地碱蓬从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不但适应了水生环境,也通过根系吸收、根际微生物等作用方式对水中的氮、磷、COD等产生了良好的去除效果,盐地碱蓬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0.
于国宝 《水产养殖》2010,31(7):42-42
<正>水草在小龙虾养殖塘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龙虾提供栖息、摄食和隐蔽场所,是龙虾的天然植物性饵料,能改善水体理化条件和生物组成,调节水体平衡,净化水质。小龙虾塘口水草栽植分布要均匀,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比例搭配要适当。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水浮萍等。一般在2—3月份把伊乐藻呈口字形栽植在池塘四周,3—4月份把轮叶  相似文献   

11.
国内     
江苏吴江水产养殖试水尾水循环利用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成分,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杀手。江苏吴江横扇镇通过技术创新,尝试水循环利用。该池塘养殖水净化与循环利用工程通过调整养殖模式、调优品种结构来提高自净能力,再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有效控制因水产养殖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三都澳水产养殖水域水质的污染情况,2015年1-12月对三都澳三个水产养殖区的水温、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氨氮(NH4^+-N)及活性磷酸盐(PO3-4-P)进行测定,通过富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水质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三都澳三个水产养殖点水体的DO、pH、COD均不超标,但养殖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问题是水体中无机氮和磷酸盐超标,在秋季尤为明显,表现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3.
设计纳米功能滤料及涂料试验,应用于海水育苗水体的净化。通过对实验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菌落总数、水质线幅半高宽值测定,以及育苗(青蛤苗)成活率统计,对比纳米材料净化海水育苗水体的功效。结果表明:试验组降解有机物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并获良好抑菌效果;功能涂料、功能粉体试验组均能促进蛤苗增长,其成活率分别较对照组均值提高31.3%、9,1%: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加大了人工饵料的需求量,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污染源。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为富营养化提供了便利。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因此减少水体中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投资、高效益、没有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本文以微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聚磷菌群处理水产养殖水体磷污染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营养盐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长的影响,进行了6种营养因子在不同浓度下的轮叶黑藻室内栽种试验,通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栽种期间轮叶黑藻的生长情况及试验结束时轮叶黑藻的鲜重,了解其对不同营养盐的需求。结果表明,0.5 mg/L氯化铵对轮叶黑藻生长促进作用不大,1 mg/L、2 mg/L、4 mg/L氯化铵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组间差距不大(P0.05),8 mg/L氯化铵组对轮叶黑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磷酸氢钙浓度的增加,对轮叶黑藻的促生长作用增强,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浓度氯化钾(0.8 mg/L)对轮叶黑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浓度(0.1~0.4 mg/L)对轮叶黑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0.05 mg/L硫酸镁对轮叶黑藻的生长促进作用不大,高于0.1 mg/L时株高增长与浓度增加成正比;硫酸锌、硼酸钠在试验浓度下对轮叶黑藻的生长影响基本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虾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水生植物被利用在虾蟹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轮叶黑藻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生长在湖泊、河沟及池塘等水域中,是草食性鱼类和河蟹的适D青饲料,并且可以净化养殖水体,为虾蟹提供隐蔽场所。一、轮叶黑藻生物学特征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植物,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能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冬季休眠,水温10℃以上时,沉落水底的芽苞节间开始伸长,将生长点推出覆盖其上的沉积物层,在光照下茎叶转为绿色,同时从芽苞基部叶腋中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也可以通过断校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验了利用富营养化的水环境,培养轮叶黑藻,利用轮叶黑藻培育池三个月内可供饵33.6kg/m。。经102天的饲养,草鱼种出池规格平均200g/尾;鲤鱼种规格500g/尾;花鲢200g/尾。在饲养池内饲养出373kg/亩秋片鱼种。培育饵料池与鱼饲养池比利为1:3。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综合对比分析法,对黄鳍鲷(Sparuslatus)养殖中定期泼洒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De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体环境和养殖生产性能,使养殖黄鳍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18.2%、21.0%和312%;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一一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其中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NO2^-N、PO4^3-P质量浓度则总体较对照组降低25.82%和41.00%,NH3-N质量浓度在养殖前、中和后期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水体中弧菌数量在养殖后期较对照组降低61.76%,底泥中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中、后期较对照组提高38.61%,整个养殖期间水体及底泥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34%和26.37%。  相似文献   

19.
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池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背景值)和112.42 mg/kg(处理组)培养120 d,通过定期采集根际土壤和收割根茎叶部位测定各相关指标,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这3种沉水植物对Cu胁迫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植物对Cu的富集差异很大,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且差异显著;(2)试验结束时,Cu处理组中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u去除率依次为55.72%、48.62%和39.27%,对照组底泥中去除率分别为19.90%、21.88%和16.23%;(3)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沉水植物SOD和POD活性及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苦草对重金属Cu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适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大黄鱼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开展海带-大黄鱼间养试验,研究了该养殖模式下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效果。通过对生物修复区、非生物修复区和非养殖区的连续定时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间养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的富营养化海水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经过28 d的连续监测,生物修复区的溶解氧(DO)浓度明显高于非修复区,无机氮(IN)、无机磷(IP)浓度均低于非修复区,同时生物修复区的化学耗氧量(COD)达到非养殖区的水平。因此,海带-大黄鱼的生态间养模式能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IN和IP,并显著提高DO浓度,改善水质,这将为大黄鱼的健康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