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的分类历来很乱。传统的分类方法都是依冬孢子形态和冬孢子寄主来进行的。但近年的研究表明1种鞘锈菌的春孢子可以侵染2种或2种以上的冬孢子寄主,所以按冬孢子寄主来划分鞘锈菌的种是不合理的。文中在病害症状观察和春孢子表面形态观察的基础上,首次对樟子松3种不同形态的春孢子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鞘锈菌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 Le′v.) 已知有48种,除一种短循环型生活史的偃松鞘锈菌(C.pini-pumilae Azb.)外,其余均为长循环型生活史,夏孢子、冬孢子寄主涉及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57个属。中国鞘锈菌只有9个种的寄主关系和生活史已明确,其余都未经过人工接种,锈孢子寄主关系及生活史未知。由于鞘锈菌对寄主选择不太严格,相近种的寄主又有重叠,使人们对鞘锈菌按形态定属名,按寄主定种的传统分类方法是否完全合理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确定鞘锈菌种,不仅要考虑孢子形态等特征,还要考虑不同地区鞘锈菌对寄主范围,从优选择和限定选择等多种情况,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鞘锈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扭转当今分类上的混乱局面,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鞘锈菌夏孢子表面超显微结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分布在小兴安岭的10种鞘锈菌的夏孢子表面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鞘锈菌夏孢子的表面纹饰随寄主种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与寄主的地理分布无关,未发现同一寄主上的夏孢子有2种不同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4.
垂柳锈病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垂柳(SalixbabylonicaL.)上发生严重。经接种试验结果和形态特征观察,该病是由鞘锈状栅锈菌(MelampsoracoleosporioidesDiet.)为害所致。病原菌的性孢子、锈孢子(0、Ⅰ)阶段发生在紫堇(CorydalisbungeanaTurcz.)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发生在垂柳上。首次发现紫堇是垂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采用25%粉锈宁800倍液对垂柳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用2.4—D丁酯1000倍液防治转主寄主紫堇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松叶锈病发生严重,主要危害造林后苗木,幼树。用樟子松松针上的春孢子向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叶片上接种获得成功,用带有冬孢子堆的白头翁病叶挂在樟子松松针上接种,也获得阳性反应。因此鉴定在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松针锈病的病原菌为白头翁鞘锈菌,其转主寄主为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室内抑制春孢子萌发试验,以百菌清和DT杀菌剂效果最好。用五二扑和扑草净都能杀死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的地上部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蔗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荼蔗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蔗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蔗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蔗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河南锈菌新记录(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moriBarcl.var.brou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9.
云杉球果锈病菌属长循环型锈菌.春孢子、性袍子寄生在云彬球果鳞片上:夏抱子,冬孢子寄生在丰属的野樱桃叶上。以冬孢子和锈袍子分别在各自寄主上越冬。春袍子在10~25℃均能萌发.20℃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80%时停止葫发。春袍子葫发对营养也具选择性.在0.3%琼脂膜、PDA 野樱桃汁、野樱桃汁 葡萄糖 0.3%琼脂营养膜上均能萌发,为此.将四川西部云杉球果锈病菌鉴定为杉李盖痴锈菌。  相似文献   

10.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11.
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茶藨子植物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藨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茶藨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藨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藨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菊科植物(Compsitae)在新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主要的有油料作物,常用的中草药,重要的早春牧草,固沙植物,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等,柄锈菌属(Puccinia)是菊科植物重要的病原真菌。作者1987~1988年采集并收集整理八一农学院真菌标本室保存的自60年代起至今在全疆各地采集的菊科植物锈病标本共103份,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份标本的的夏孢子,冬孢子形态,参考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形态和寄主,分类鉴定出新疆菊科植物柄锈菌28个种,18个已知种,10个是全国新记录:Puccinia saussureae;P.artemisicola;P.cousiniae;P.sonchina;P.chondrillina;P.crepidis-sibiricae;P.artemisiae-norvegicae;P.peisisca;P.xanthii;P.cichorii。寄主植物隶属于菊科21个属,34个种,所有引证标本保存在新疆八一农学院真菌标本室(HMAAC)。  相似文献   

13.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f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foulina pefsj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 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 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 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 mori Barcl.var.brous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 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 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 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宏观、微观性状观察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如前人所报道,是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Fischer).其5种类型的孢子形态和大小与东北红松疱锈病病原和四川华山松疱锈病病原基本一致.但扫描电镜下,其锈孢子、夏孢子表面纹饰与二者有别.人工交互接种已确认在云南省洱源县和东川市两大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原菌的转主寄主是冰川茶子,病原菌属茶生技锈菌的茶子专化型(Cronartiumribicolaf.sp.ribicoal).四川的转主狭萼茶子在云南不能感病,与冰川茶子同在洱源县华山松林下和林缘生长的尖叶茶子也不感病.华山松疱锈菌转主寄主在云南的确定和其专化性的差异,属首次报道.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得知,成熟锈孢子的萌发率较未成熟锈孢子高2~3倍,但总的萌发率偏低,一般不超过10%.4~36℃锈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温度20℃左右,芽管在20~28℃生长较好;相对湿度>35%孢子才能萌发,又以90%~100%RH萌发率为高;光暗交替有利于萌发;营养条件的作用不明显,但对芽管伸长生长影响较大,又以茶子没汁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到1991年,于黑龙江省勃力县通天一林场,通过人工接种和野外观察,孢子形态大小比较,参考有关研究文献,把引起红松针锈病病原的鞘锈菌,看做为由若干个寄生性不同的专化型组成的集成合种是较妥当的方案。按国际命名先后法规,用凤毛菊鞘锈菌作为集合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已明确了3个专化型:C.saussureae Thuemen f. sp. saussureae,C.saussureae Thueme  相似文献   

17.
杨树锈病是一类重要的林木病害,因其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且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上的差异不够明显,导致栅锈菌种类鉴定混乱和病原准确认知困难。在分析国内外栅锈菌分类学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从杨树栅锈菌的形态学及系统学2个方面对中国杨树上的栅锈菌种类进行整理,并详细阐述8种栅锈菌在寄主及转主寄主、繁殖体及孢子形态上的差异,编制中国杨树栅锈菌的分种检索表,以期加深对该病原菌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8.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r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r 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persi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9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林场,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 mongolica Litv.)松针上的春孢子向健康的黄药(Phelledendron amurenseRupr.)和紫花铁线莲(Clematis fusca var. violacea Maxim)叶片人工接种成功。用人工接种所产生的夏孢子向相同寄主植物接种后,再次发病并产生夏孢子。由此证明阿城市料甸林场樟子松松针锈病菌(Cleosporium clematidis Barcl.)的转主寄主为紫花铁线莲和黄药,病原菌种应为铁线莲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ma(?)idis Barcl.)。  相似文献   

20.
1锈病 1.1症状.锈菌侵染寄主后,可在叶片、叶柄、茎秆和荚果等部位,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