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古牛和延边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汝杨  斯琴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2):18-22,F003
做了4头蒙古牛(♂)和12头延边牛(11♂,1(?))的染色体研究。做了两种牛的常规染色、C带和核仁组织者区银染色的核型和蒙古牛的G带核型分析。蒙古牛的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点,而延边牛为中着丝点,存在形态上的差别,但他们的大小均位于24—25号常染色体之间。蒙古牛和延边牛的Ag—NORs均定位于2.3.4.11.28号常染色体末端,但发现延边牛的Ag—NORs也定位于21(或22)号染色体末端。根据两种牛的Y染色体和Ag—NORs多态性讨论了它们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晋南黄牛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南黄牛为实验材料,做了染色体的常规分析。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并做了染色体的C带、R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g-NORs)的分析。染色体常规染色及C带、R带分析表明:晋南黄牛公牛的核型为2n=60,XY。Y染色体有两种形态,一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另一为中着丝点染色体。Ag-NORs定位于第2、8、4、11、21(或22)及28号常染色体的末端,银染频率为每细胞6.109。讨论了另一品种双核型现象。认为晋南黄牛是我国北方普通牛与南方肩峰牛两大牛群汇合的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岭牛外周血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G带标本,结果显示,云岭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核型为60,XY;母牛核型为60,XX。其中1~29号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瘤牛型的Y染色体。云岭牛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与其他牛品种间的带纹特征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秦川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秦川牛(12♂,3♀)染色体的核型、G带、C带及Ag-NOR_s的研究表明:秦川牛品种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Y染色体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和亚中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根据Y染色体多态性,讨论了秦川牛起源的多元性。统计了2002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Ag-NOR_s数变化范围3~10个,平均5.473±0.316。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三个品种共98头种公牛染色体的遗传检测,在加系夏洛来牛中发现一例1/29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纯合种公牛及后代1/29罗伯逊易位杂合母牛一例。讨论了1/29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三品种种公牛Y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有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两种类型,在品种间呈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鲁西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0头鲁西牛(♂37,♀3,2n=60)染色体的 G 带,R 带,C 带及Ag-NOR,着重分析了 y 染色体的形态及带型。在常规 Giemsa 染色的分裂相上,y染色体和小的常染色体形态相近。经常规—C 带连续染色,准确识别出 y 染色体之后测量了18条 y 染色体,臂比为3.19,属亚端着丝点染色体。y 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与常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在 G 带、C 带的带型上差别很大,表明构成它们 DNA的硷基成份有差别。统计的152个细胞的 Ag-NOR 中,平均每细胞 Ag-NOR 数为5.81±1.38,变化范围2—9。按染色体长度排列,NOR 位于2、3、4、11、22(或21)和28号常染色体末端。第22(或21)号染色体上存在 NOR 在其它牛种上尚未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7.
温岭高峰牛主产于浙江省温岭县。经多年选育,体型渐趋一致,役、肉用性能有较大提高,目前用来改良本省小型黄牛。为了解温岭牛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以便为温岭牛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做了温岭牛的染色体分析工作。实验用动物为温岭县良种家畜推广站所饲养的9头公牛和农民饲养的2头母牛。实验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制备染色  相似文献   

8.
为改变山区黄牛体型小、饲养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缺点,我县于1979年开始从外地引进良种公牛共86头,其中温岭高峰牛种公牛62头,占引进种公牛数的72.1%,成为我县改良山区黄牛的当家品种。如玢溪乡玢溪村种公牛户郑球朝,1983年开始饲养温岭高峰种公牛1头,至1987年9月,4年时间共配种母牛1252头,年均配种313头,其中1984年配种达397头。目前玠溪村存栏牛124头,其中杂交牛80多头,占存栏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丹麦红牛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7头(3公4母)丹麦红牛的染色体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丹麦红牛二倍体为2n=60,公平核型为60,xy,母牛为60,xx,x染色体为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其臂比为1.722。丹麦红牛的核型和C带带型与普通牛(Bostaurus)相同。观察统计了343个细胞的Ag—NoRs数,平均每细胞为5.314±0.181,变化范围为2~9个。分析了正常半体细胞多倍体的出现率,平均为3.4±1.2%。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及分带技术,对Wistar系大鼠染色体研究的结果如下:2n=42;1;X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2~10;Y号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1~13号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4~20号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G-带与天津Ⅰ系大鼠G-带基本一致.染色体Ag—NORs定位于11,12,13以及X号染色体上,分布范围为1~7个,众数为6个.染色体C-带明显者为4~8,10~12,14~19,X号染色体,C-带不明显者为1~3,9,13,20,Y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峨边花牛核型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根据其核型特征,峨边花牛应为瘤牛后裔.用C带和R带可以容易地鉴别峨边花牛的Y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0世代和一世代的蒙山公牛9头(其中0世代5头,一世代4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其育种价值。通过分析得到,在0世代公牛中02号公牛是最佳公牛,其次是01号、03号和04号公牛,05号公牛最差。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有微小差异。通过一世代公牛本身的记录资料分析得到12号公牛是最佳公牛,其次是11号、13号,最差的是14号。0世代公牛的选择强度为1.92,一世代公牛的选择强度为2.42。0世代母牛的选择强度比一世代母牛的选择强度大。蒙山牛的世代间隔为3.56年。日增重的年改进量为10.4克。本文还制定了蒙山牛的综合选择指数。分析了生态环境对蒙山牛选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Н.  ИП 张富川 《四川草原》1991,(1):67-71,74
本文指出,霍尔斯汀杂种牛的优越性超过原始母本品种同龄母牛,产奶量要高324~849公斤,乳脂产量要多11~29公斤,奶中的含胀率要少0.10~0.27%。在一个泌乳期内,纯种牛主副产品价值平均比杂种牛低110.4~224.6卢布。黑白花与霍尔斯汀公牛杂交的效果不仅与优良纯种母牛有关,而且与种公牛的品质紧密相连。对984头杂种牛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好,产奶量达7000公斤以上。确定了创高产纪录牛的利用期。高产牛的经济效益十分好。一头高产纪录牛在利用期内的纯利润为4000卢布。  相似文献   

15.
赵成宝 《畜牧与兽医》2012,44(12):107-108
<正>1黄牛改良工作现状1.1养牛及牛群结构全县牛存栏1.78万头,其中黄牛及杂种肉牛1.25万头,当地品种牦牛1 600头,奶牛4 300头;牛出栏2 500头,其中肉牛2 300头,牦牛200头。现有基础母牛8 600头,其中黄牛及杂种牛4 400头,奶牛3 800头,牦牛460头;秦川牛、牦牛等种公牛存栏30头,本交适龄母牛2 000头,本交占总配种  相似文献   

16.
温岭高峰牛再次改良F_1代黄牛效果观察范福贤(金华汤溪兽医站)为改良本地小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自1985年开始,金华地区相继弓l进温岭高峰种公牛6头,与本地小黄牛进行杂交,所产杂种一代黄牛,在体尺、体重、肉役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采?..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荷斯坦母牛系谱可靠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当前中国荷斯坦牛群体的系谱准确性,本研究选择15头种公牛及来自21个牛场的2 220头女儿牛,借助牛3号染色体(BTA3)上17个微卫星标记,对女儿-公牛标记基因型是否错配进行分析。结果,按照错配标记数大于等于3个为系谱错误的标准,本研究所涉及的母牛群中系谱错误率为16.62%。经对影响系谱错误的因素分析表明,场效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场间系谱错误比例差异较大;由于公牛女儿在各牛场中分布不均匀,导致公牛效应也达到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荷斯坦牛群体进行亲子鉴定是亟需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修改的银氨染色法研究了11头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染色体核仁组织区的位置和频率,以及核仁组织区染色体联合的频率。试验表明,Ag—NOR_s既定位在第2、3、4、5对和第28对常染色体端部,也定位在X—染色体的着丝点部位。据470个细胞计数结果;每细胞Ag—NOR_s为6.45±0.19,其中常染色体为6.17,X—染色体为0.28;每细胞核仁组织区染色体联合的频率为0.2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以及G—带、C—带技术,对云南小耳猪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表明小耳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38。雄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根据染色体测量结果,将所有常染色体分为四组:A组,1—5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6—7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C组,8—12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D组,13—18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其特殊的染色体带型。C—带分析揭示,1号和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皆为深染,而Y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整个长臂深染尤为明显,其余各对染色体的C—带染色则随着不同细胞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以及G分带、C分带、银染带技术,对昆明种小鼠、BALB/C近交系小鼠、BALB/C近交系裸鼠的染色体组型、G分带带型、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 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三种鼠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0,均为端着丝点;裸鼠的第3号染色体有明显的浅染色区,15号染色体也有浅染色区;各种小鼠的G带带型基本一致,与已报道的小鼠标准G带带型基本相符;C带分析结果,昆明种小鼠所有常染色体管丝点区包括X染色体均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呈大小不等的浓染,而体臂着色浅淡,仅Y染色体的着丝点及体臂呈均一深染,极易辨认,需BALB/C近交系小鼠的第1、7,18号染色体浓染点缩小。裸鼠第3号染色体浓染点很大,而第1、7、11号染色体浓染点缩小。银染分析显示昆明种小鼠Ag-NOR数目众数为7条,分布范围为3~8条。BALB/C近交系小鼠、裸鼠的Ag一NOR众数均为5条,分布范围为2~7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