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弓形虫病原学检查比较困难,阳性率不高。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技术难度大,不宜在基层推广,目前常用的是免疫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早期确诊是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总结了各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病原学检测虽然操作简便,但不适于大规模检测,而且费时费力,灵敏度低;免疫学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和敏感性强,其中ELISA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虽然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但大多操作比较繁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是研制适于大量样品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商品化ELISA方法试剂盒,以及可直接对多种组织中弓形虫病原进行检测的商品化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相似文献   

3.
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病。弓形虫病给养殖业、公共卫生及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在国内还尚未有弓形虫相关疫苗。弓形虫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等方法。但由于传统检测方法在特异性、敏感性和早期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立简便、快捷、敏感、特异的弓形虫病的检测方法对于检测弓形虫的感染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主要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该病的诊断和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宿主种类十分广泛,人间和动物的感染率都比较高,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目前,弓形虫病没有理想的药物用于治疗,早期诊断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病原学诊断是最早建立的弓形虫诊断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但耗时较长,无法满足快速、高效、批量检测的需求,因此在实验室诊断方面应用逐步减少。免疫学检测方法以ELISA和IHA方法为主,已有较为成熟的商品化试剂盒或诊断试剂,在大规模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其速度、通量、特异性、敏感性各方面都有提升,相较于免疫学诊断,避免了获得性免疫带来的假阳性结果,是未来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从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对弓形虫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论述,以期为弓形虫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免疫酶技术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弓形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弓形虫病的防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免疫酶方法在弓形虫病的应用概述如下: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971年Engvall和Van Weeman等首次创立ELISA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提高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的检测敏感性。Volley等首先将ELISA用于检测弓形虫病患  相似文献   

6.
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其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是在生物化学、显微镜技术和免疫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技术,是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被检样品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在显微镜下检测荧光,并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它把显微镜技术的精确性和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作为一种快速诊断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细菌病的诊断,也是许多动物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的常规诊断方法。随着标记抗体、抗原的普及,免疫荧光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兔弓形虫病的病原为刚地弓形虫。本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原虫病,在多种动物和人中广泛传播,对人畜和兔的危害相当严重。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难。建立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是控制弓形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以病原诊断作为弓形虫病的诊断依据存在很大困难,故目前多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阳性兔和评定兔群的感染率,为兔弓形虫病的免疫诊断和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实验主要是通过IHA(间接血凝试验)实验用兔血样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不但在公共卫生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畜牧业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寻找敏感、特异、快速的弓形虫病诊断方法,国内外学者在弓形虫病诊断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弓形虫病调查、诊断的方法有病原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但免疫学方法仍是进行弓形虫感染调查、弓形虫病诊断的常用方法.检测抗弓形虫抗体或循环抗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染色试验(DT)、凝集试验(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胶体金技术等.文章就该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 自1948年Sabin和Feldman提出弓形虫病的第一个血清学诊断方法以来,弓形虫病的免疫学诊断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几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新方法在弓形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应用,已逐步形成了一套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特异性免疫学诊断技术,从而使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将几种有关方法的应用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猪弓形虫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为模板自行设计引物,建立了猪弓形虫病特异PCR诊断方法,并从弓形虫国际标准强毒株RH速殖子和疑似T.gondii感染猪全血及肺脏组织样品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预期长度273bp的目的DNA片段。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PCR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DNA量为0.001ng,且与相关的9种对照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对临床30份猪弓形虫疑似病料和60份健康猪抗凝全血样品进行检测,结果30份病料中有24份呈现阳性;60份健康猪血中有5份为阳性;随机取两个临床样品的阳性PCR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表明,二者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猪弓形虫ITS1基因相应部分序列完全相同。以上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为猪弓形虫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κ-酪蛋白基因(CSN3)的TaqⅠ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和B 2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5),但在辽宁绒山羊与内蒙古绒山羊2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粮中添加过氧化氢酶(CAT)对母猪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饲粮养分消化率以及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二元杂交(长白×大白)经产母猪160头,按母猪预产期、胎次体重、体况相近均衡分布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试验A、B、C组),饲粮中CAT添加量分别为0、50、100、150U/kg,每组40头,每头母猪为1个重复,试验周期从妊娠第90天开始至仔猪断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CAT对总产仔头数、活仔数、健仔数、初生窝重有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对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效果显著(P<0.05);在母猪妊娠第104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和C组中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 AOC)分别提高60.03%和53.70%(P<0.05);试验B组中血清CAT活性较对照组、试验A和C组都有显著提高(P<0.05)。在母猪哺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中血清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初乳中T AOC提高119.10%(P<0.05);试验B和C组的初乳CAT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6.24%和76.95%(P<0.05);各试验组在粗蛋白质消化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为显著(P<0.05);各试验组在粗脂肪消化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为显著(P<0.05)。综上,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总产仔数、母猪妊娠第104天及哺乳第14天血清中T AOC、CAT活性、初乳中T AOC、CAT活性,母猪抗氧化能力在饲粮中添加100U/kgCAT时提升最明显;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可以显著提高粗脂肪和粗蛋白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13.
疟原虫作为一种侵入红细胞的顶复门原虫代表虫种,目前对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机制知之甚少。尽管疟原虫中蛋白质的基本或非基本性质越来越明确,但其功能和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抑制疟原虫入侵的机制了解不多。论文讨论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制,介绍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早期阶段及疟原虫入侵期间与宿主红细胞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阐明当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系统提供动力,为研究疟原虫等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疟原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28头体重为(6.37±0.11) kg的28日龄健康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和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末重和1~28 d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1~14 d和1~28 d断奶仔猪料重比(P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TP)、葡萄糖(GLU)、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UN)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可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包被丁酸钠的最适添加量为1 000 g/t。  相似文献   

15.
蛋氨酸(Met)是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中唯一含硫氨基酸,其可参与机体内众多代谢途径,为动物提供甲基,合成动物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生物活性物质,是动物生长和毛发生长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日粮中必须添加适量的蛋氨酸才能满足动物生长需要,对毛皮动物,蛋氨酸还会影响毛发的生长和品质,所以蛋氨酸又被称为"生命性氨基酸"。本文综述了蛋氨酸在动物生长发育及毛发生长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蛋氨酸在畜牧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梁乔 《养猪》2019,(1):118-120
为了解大中型猪场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采用ELISA方法对辽宁3个区域大中型猪场共7个场采集猪血清样品共270份进行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5.9%和85.9%。其中区域一、区域二、区域三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0和23.8%,猪伪狂犬病g 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5%、91.3%和81.3%。结果表明:大中型猪场的免疫措施得当,免疫效果明显,但还存在感染的猪只。区域一和区域三所采样的大中型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野毒感染,区域二的野毒感染率和免疫抗体水平均优于其它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樗蚕蚕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单体化合物。利用质谱与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分析并确定这9种化合物分别为吐叶醇、(3S,5R,6S,7E,9R)-5,6-环氧-3,9-二羟基-7-megastigmene、黄柏酮、neophellamuretin、黄柏苷、赪酮甾醇、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α-亚麻酸甲酯和叶绿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化合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吐叶醇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50.033μg/mL、54.016μg/mL、94.296μg/mL和47.144μg/mL;黄柏酮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向日葵菌核病菌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26.811μg/mL和210.305μg/mL。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大蒜素作为促生长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白羽肉鸡25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4只(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各组日粮中分别添加0%、2%和4%大蒜素,试验共进行42d,分析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结果:日粮添加2%大蒜素显著提高肉鸡采食量、体增重、末重及饲料转化率(P<0.05)。各组日粮对肉鸡的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0.05)。2%大蒜素组胸肌重量最高(P<0.05),而4%大蒜素组胸肌重最低(P<0.05)。大蒜素组对肉鸡法氏囊和胸腺重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2%和4%大蒜素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脾脏重量(P<0.05)。日粮大蒜素添加水平对肉鸡血液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占比、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肉鸡饲喂添加2%大蒜素日粮生长性能参数最好,而4%大蒜素组最低,因此,肉鸡日粮中大蒜素适宜添加水平为2%。  相似文献   

19.
兽药二维码追溯是实现传统兽药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通过在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督全过程中实施闭环追溯,可以实现对兽药产品质量的高效把控和有效监管。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在生产环节二维码印刷、扫码入库出库和经营环节从业者自身素质、监督执法环节法律依据等多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并讨论了在新形势下,二维码追溯对兽药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革,以期为今后兽药行业发展思路和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