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外泌体是由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双层囊泡小体,可携带多种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在体液中循环,具有物质"运输载体"的作用,能够将内含物质运输到周围细胞中进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从而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学过程,如递呈抗原、促进肿瘤生长与迁移、修复损伤组织等。大量研究证实,外泌体对疾病治疗具有决定性帮助,特别是在疾病早期诊断和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治疗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从外泌体的发生机制、主要成分和功能、外泌体与疾病发生以及外泌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泌体是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包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发挥信号传导、免疫调控、代谢物清除及凝血等功能。外泌体可能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纽带,寄生虫与宿主间存在复杂的信息交流,寄生虫可以通过分泌外泌体将生物活性物质转移到宿主细胞中,调控宿主免疫,介导寄生虫的免疫逃逸。以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阻断寄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转移或增强宿主的免疫能力,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契机,进而打破目前化学合成药物在畜禽生产中滥用的现状,减少药物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笔者综述了外泌体的形成、组分以及不同寄生虫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作用,以期为畜禽养殖业中以外泌体作为研究切入点的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exosome)是通过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细胞外膜泡,广泛分布在血清、尿液、唾液和其他生物液体中。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和遗传物质的重要转移载体,可通过受体介导的相互作用或通过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细胞膜受体、蛋白质、mRNA和miRNA)的转移直接刺激靶细胞,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文章主要综述了外泌体内含蛋白质和miRNA的功能及外泌体在临床中的应用。外泌体内蛋白质和miRNA的功能包括生理状态下诱导机体免疫、递呈抗原、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病理状态下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癌细胞增殖、侵袭、加快血管生成、促进癌症发展;以及某些病毒可将其组分包装、整合到外泌体中来实现细胞间传播,或劫持外泌体,实现免疫逃避。作者主要介绍了其作为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性标志物,以及作为稳定性高、转运效率高、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exosome)是通过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细胞外膜泡,广泛分布在血清、尿液、唾液和其他生物液体中。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和遗传物质的重要转移载体,可通过受体介导的相互作用或通过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细胞膜受体、蛋白质、mRNA和miRNA)的转移直接刺激靶细胞,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文章主要综述了外泌体内含蛋白质和miRNA的功能及外泌体在临床中的应用。外泌体内蛋白质和miRNA的功能包括生理状态下诱导机体免疫、递呈抗原、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病理状态下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癌细胞增殖、侵袭、加快血管生成、促进癌症发展;以及某些病毒可将其组分包装、整合到外泌体中来实现细胞间传播,或劫持外泌体,实现免疫逃避。作者主要介绍了其作为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性标志物,以及作为稳定性高、转运效率高、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泌体是直径30~100 nm的小囊泡,内含多种蛋白与核酸,分布与来源广泛。目前,对于外泌体的研究涉及间充质干细胞、骨细胞、癌细胞、心、肝、肺等几乎机体全部组织,外泌体在机体免疫应答、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肿瘤侵袭等过程具有重要功能作用,为疾病诊治、组织修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外泌体主要通过内含的多种mRNA与miRNA发挥众多功能,不同来源、不同环境下其发挥作用不同。本文主要对外泌体的发生、分离纯化及功能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选择合适的外泌体提取方法与更深入研究外泌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外泌体是指由磷脂双分子层膜包裹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形成的囊泡结构,可以由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胞分泌,并存在于各种体液之中,包括血液、尿液、唾液、乳汁、羊水、恶性肿瘤、腹水等,是细胞间信号运输的主要载体[1]。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使外泌体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并且常被用于肿瘤诊断的早期检测标志物和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从外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综述,以期为外泌体在临床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9,(12):125-129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类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的膜性小囊泡,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其在物质与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寄生虫及其感染的宿主细胞均能分泌外泌体,其携带有来自分泌细胞的多种特异性蛋白和iRNA等,在寄生虫感染和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外泌体特异性分子在循环系统中能稳定存在,使其有望成为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的新靶标。本文概述了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重点阐述了外泌体在寄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作用,展望了其在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质中的囊泡,多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或在细胞外刺激等应激条件下都能产生外泌体,来自不同细胞类型的外泌体作用机制及功能有很大区别。外泌体可通过膜蛋白与靶细胞膜蛋白结合、膜蛋白碎片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膜与靶细胞膜直接融合等方式传递生物活性分子,从而参与机体免疫、细胞分化等过程。由于外泌体具有来源天然、穿越屏障能力好、生物相容性强等特点,在许多研究领域均受到广泛的关注。作者介绍了外泌体的形态特点、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分离纯化、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应用;总结了近年来外泌体在畜禽研究中的应用。外泌体不仅可应用于动物遗传育种中,还可作为工具或载体来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化途径。该综述可为外泌体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exosome)尺寸大小为30~100 nm,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到胞外,如T细胞、B细胞、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尿液、血液、乳液、唾液和精液等生物体液中也能分离到外泌体。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物质携带载体,被证明能够携带蛋白质、DNA、mRNA和miRNA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并将这些物质转运到受体细胞,改变受体细胞遗传信息。外泌体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分离鉴定已经逐渐过渡到相关功能的验证。例如,外泌体能够携带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在细胞间的传递,病毒依靠外泌体逃避机体免疫监控;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能够影响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母乳中的外泌体能够通过自身携带的营养物质调节子代免疫系统发育等。因此,外泌体功能的研究与利用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最小的细胞外囊泡,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间通讯载体,广泛存在于体液中。外泌体本身可以携带复杂的核酸和蛋白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病毒利用外泌体产生感染的作用机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对近年来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相关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外泌体在抗病毒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90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用亚麻籽油等重量替代不同水平的玉米油,使6个组饲粮LA/ALA分别为32∶1、22∶1、13∶1、9∶1、6∶1和3∶1。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LA/ALA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分别在13∶1和9∶1组有最大值,而料重比(F/G)在6∶1组最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LA/ALA为3∶1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着LA/ALA降低而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饲粮LA/ALA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在13∶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32∶1、6∶1和3∶1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LA/AL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酶解工艺是指通过各种分解酶的作用,将蛋白质原料中一部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成活性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的过程。酶解蛋白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酶解工艺过程,并且总结了酶解蛋白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是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毒蛇,由于其蛇毒有效成分的医疗价值,我国南北方蛇类养殖场均有不同大小的养殖种群。但人工养殖条件下,乌苏里蝮的成活率并不理想。为了探究患病的原因,研究室与沈阳一养殖场合作,对生理状态不佳的部分乌苏里蝮进行了剖检观察。2017年1月份,编号为F20170101的成年雄蛇,被检查出多发性肿瘤,在食道、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肿瘤均由软骨组织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钙化,个别有"癌穴"的出现。肿块被鉴定为骨外软骨肉瘤,但未确定原发部位。此属于乌苏里蝮患有肿瘤的国内首例报道,且为多器官并发。  相似文献   

15.
乳和乳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理想的食品。大量研究表明,家畜的乳房性状影响产奶量,通过对乳房性状选育可以提高产奶量。本文综述了影响家畜产奶量的乳房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主要性状因素,以期为选育具有良好泌乳性能的优良家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其发生与β细胞密切相关,例如β细胞数量减少以及功能缺陷都会导致糖尿病,并且容易引起诸多并发症,所以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增加β细胞的数量或恢复其功能。论文对β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β细胞再生的依据,体外和体内已分化的成体细胞的新生,非胰腺细胞的新生以及其他内分泌细胞的转化,旨在为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疟原虫作为一种侵入红细胞的顶复门原虫代表虫种,目前对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机制知之甚少。尽管疟原虫中蛋白质的基本或非基本性质越来越明确,但其功能和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抑制疟原虫入侵的机制了解不多。论文讨论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制,介绍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早期阶段及疟原虫入侵期间与宿主红细胞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阐明当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系统提供动力,为研究疟原虫等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疟原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28头体重为(6.37±0.11) kg的28日龄健康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和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末重和1~28 d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1~14 d和1~28 d断奶仔猪料重比(P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TP)、葡萄糖(GLU)、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UN)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可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包被丁酸钠的最适添加量为1 000 g/t。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副猪嗜血杆菌thyA基因的遗传特性,针对于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辽宁分离株的thyA基因进行测序,并运用软件对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thyA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辽宁株亲缘性较高,其中基因序列与已公布的参考菌株同源性为95.7%~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2%~100%,预测thyA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现thyA毒力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中保守存在,为揭示thyA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中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辽宁省猪链球菌流行菌株主要血清型毒力因子分布特征及致病性,依据猪链球菌属保守基因及血清型特异性基因,从辽宁地区采集猪链球菌疑似病例肺脏、肝脾、脑、关节液等样品进行猪链球菌及其血清类型鉴定;应用猪链球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方法,检测所分离到的不同血清类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并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和病理学技术对其致病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从辽宁地区采集的72个样品中共分离到23株猪链球菌,主要血清型有1,2,7型,其中SS1型4株,SS2型2株,SS7型5株。其余12株未确定血清型。SS1、SS2、SS7型阳性率分别为17.39%,8.69%,30.43%。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上述6种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00%,66.6%,25%,16.7%,75.0%,58.3%,其中SS2均具备6种毒力因子,SS1、SS7和血清型阴性株猪链球菌均具有部分毒力因子,与SS2的差异毒力因子为epf。SS2可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以及脑膜炎,SS1、SS7均可引起小鼠发病,但各器官的损伤则较轻。SS1、SS2、SS7脑内接种均可引起小鼠脑膜炎,炎症反应SS2最重,SS1次之,SS7最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