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通过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同龄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整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身体自尊等问卷对124名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组)以及98人从未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测试对比。研究认为:(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带来的身心健康价值;(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安排;(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并非所有的负荷锻炼都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只有项目适宜的低能运动才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体育锻炼中,为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选择项目适宜、耗能较低的健康锻炼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青少年体育锻炼、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心理幸福感3个量表对45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等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锻炼量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2)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且比体育锻炼量更具有预测力;3)实现型动机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快乐型动机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在提升心理幸福感路径中,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追求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比提高锻炼量更加重要;当实现型动机处在较高水平,体育锻炼量才可更好地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及面谈法对兰州市安宁文化区群众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情况的抽样调查,对其健身意识.参加健身活动的动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锻炼项目及影响其锻炼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该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处理提出一些建议,为开展文化区居民的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指出在此阶段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从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制定目标、把握锻炼频度、选择锻炼时间、选择运动强度等5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身体锻炼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跟踪比较研究发现,高等农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保证学生早锻炼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免费开放体育设施与场馆,在教师辅导下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在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中,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热情。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地区来华留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主要以自娱自乐为锻炼目的,锻炼动机处于中等强度水平,锻炼时间基本达到健身要求,主要选择在校内参加一些较为普及的竞技体育项目,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浓厚兴趣。各高校比较重视留学生体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与保障不到位。据此提出发展对策:重视留学生教育,完善留学生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加强留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保障工作,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加强宣传,营造留学生体育活动互动平台,增强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以"心身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客观依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人格特征、体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试图分析大学新生人格、身体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担负着体育运动、健身技能的传授,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归宿。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访问法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本着为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的了解高校学生目前的体质健康现状,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第一线教学经验归纳、总结,找到相对适合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从而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担负着体育运动、健身技能的传授,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归宿。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访问法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本着为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的了解高校学生目前的体质健康现状,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第一线教学经验归纳、总结,找到相对适合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从而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珠海、汕头、湛江四市体 育绘图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东省群众对体育绘图知识比较感兴趣,女性识图能力 强于男性,但健身运动场所关于体育绘图方面的设置不均衡。建议在体育专业和大学普通体育课中开设体 育绘图的课程、健身运动场地中增加有关体育绘图的图案,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体育硬件和软件投入, 并将体育绘图作为社区指导员上岗的培训项目。以期为从心智拓展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拓宽全民健身 途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学生体育素质的现状,并针对该现状提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具体思路,从而指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而提升学生体育素质。建议以开展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体育旅游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左右的人认为体育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能积极有效地促进个人参加体育健身,对于形成个人的终身健身思想有正面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有消遣娱乐休闲、增强体质、精神调节等,而城市环境很难做到这一点。体育旅游对于人的影响无非只有两个方面,精神和身体,而人的健康标准的体现也就是这两点,体育旅游在这两点上都表现出较高的评价,这也是体育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瑜伽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利用运动处方的科学理论,制定出符合高校体育专业男生的瑜伽运动处方,在课余时间对高校体育专业男生进行为期18周,每周5次的瑜伽练习,实验表明:高校体育专业男生进行瑜伽运动处方的练习能有效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机能,并能良好地控制心理,达到理想比赛心理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7.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宾夕法尼亚州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广泛,重视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提高衔接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体育、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构建完整体育活动圈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进社会有资质体育服务公司对学校体育俱乐部进行社会化管理,购买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实证研究,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建设途径。随机收取我院612名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实证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干预后,学生体质全面增强,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改善;能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每周参加锻炼次数、时间都有明显增加;学生对体育俱乐部引进社会化管理后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