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研究微生物发酵床猪舍空气微生物的组成,采用自然沉降法对猪舍空气微生物进行收集,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及形态观察确定微生物的分类,揭示猪舍空气微生物的多样性。从猪舍空气中共分离到细菌60余株,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最终确定27个代表菌株进行后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7株细菌中包含芽孢杆菌属14个种(51.9%),假单胞菌5个种(18.5%),葡萄球菌4个种(14.8%),苍白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及单胞菌属各1个种;27株细菌中包含5种条件致病菌,6种有机物降解菌。采用SPSS分析将猪舍空气微生物按采集地点明显聚成6类:仅分布于猪舍下风处的菌、仅分布于猪舍上风处的菌、仅分布于猪舍外的菌、猪舍上风和下风处共有菌、猪舍下风处和猪舍外共有菌及3处共有菌。对猪舍空气微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猪舍下风处微生物种类较多,有20种,多于猪舍上风处和猪舍外部,其中15种为下风处特有种。由于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猪舍内相邻位置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组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猪舍空气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微生物分布与风向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商品鸭场鸭舍内环境中细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及16 S r RNA鉴定等方法,对山东潍坊某商品鸭场鸭舍的空气、墙壁、地面、水槽和料槽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从107份样品中分离到97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38株,占检出菌的39.2%(38/97);芽孢杆菌27株,占检出菌的27.8%(27/97);肠杆菌23株,占检出菌的23.7%(23/97);链球菌9株,占检出菌的9.3%(9/97),且空气中和地面表面的细菌种类最多。试验结果说明鸭舍环境中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和肠杆菌是主要污染菌。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唐山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空气中微生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情况,试验采用自然沉降法采集唐山市郊某规模化牧场榨乳间(NT)、贮奶厅(M)和奶牛运动场(YDC)3个不同场所的空气微生物样本并进行纯培养,分离其中的细菌和真菌,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纯培养物的种属,根据菌株形态和鉴定结果选取代表菌株进行种群分布与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榨乳间共纯培养出26株菌,运动场共纯培养出17株菌,贮奶厅共纯培养出13株菌;榨乳间的NA培养基上的菌落总数明显多于运动场,运动场的菌落总数明显多于贮奶厅,推测可能与采样时间、场所通风、卫生情况有关。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总数在3个不同空间也有差异。56株代表菌株分别归属于18个属,榨乳间空气样本微生物种类最为丰富,分离到包含多种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和曲霉菌等10个属21种微生物;贮奶厅有8个属12种微生物;运动场筛选到10个属16种微生物。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曲霉菌属为3个场所的优势菌属,但不同场所条件致病菌群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说明奶牛养殖场空气微生物种类丰富,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对人和动物有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两种嵩草属牧草休眠期根和种子中分离到23株内生细菌,测定了其抑菌、溶磷、固氮和产IAA等生物学功能,并通过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牧草根和种子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线叶嵩草内生细菌的种类比矮生嵩草丰富;矮生嵩草根部内生细菌比种子中丰富,而线叶嵩草种子内生细菌较根部丰富;种子存放时间影响内生细菌数量;20株可继代培养内生细菌中具有抑菌、溶磷、固氮和产IAA生物功能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35%,55%,45%和25%。获得15株内生细菌的16S rDNA 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其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和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且芽孢杆菌属细菌为其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猪舍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了解不同类型猪舍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以及潜在的致病菌属。[方法]利用空气沉降法采集规模化猪场妊娠猪舍、保育猪舍、分娩猪舍的环境微生物样本,每种类型猪舍选取3栋猪舍采样,共9个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以细菌16S rDNA的V3~V4变异区为对象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QIIME2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猪舍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在97%相似度阈值下9个样本共得到OTU 29 126个,涵盖31门66纲160目320科899属1 831种的细菌。分娩猪舍以及保育猪舍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及谱系多样性指数整体高于妊娠猪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猪舍环境的四大优势菌群;变形菌门在3个类型的猪舍中相对丰度均最高,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以及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不同类型猪舍中差异较大。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寡养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动植物的致病性,本研究从北美和欧洲共收集到紫花苜蓿种子样品34份,所有样品经室内研磨稀释分离培养,共获得39株种带细菌分离物,结合常规表型特征及16S rDNA鉴定方法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在室内采用菌悬液皿内发芽及盆栽接种法和腹腔注射法分别测定了21株代表细菌对供试紫花苜蓿和昆明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1)39株细菌隶属3门15属,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属地位的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马赛菌属、短芽孢杆菌属、欧文氏菌属、泛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肠杆菌属、假芽孢杆菌属、假节杆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土壤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2)红球菌属GCKH菌株仅对紫花苜蓿致病;不动杆菌属ZSR17、埃希氏肠杆菌属ZSR25和马赛菌属R1菌株仅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而欧文氏菌属ZF1和ZS3、泛菌属CQ10和ZS6菌株既可以引起紫花苜蓿致病,又可以引起小白鼠发病,是潜在的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病原细菌。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欧美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时核心发酵层的判断以及对该发酵床土著微生物的分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分别从发酵床的表层和深30、40、50、70cm处取垫料样品后测其温度、pH值、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并从中分离纯化出22株菌,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表层垫料温度显著小于其他4层(P〈0.05),并且随着深度加深垫料温度依次降低;表层垫料pH值显著高于其他4层(P〈0.05),其中30、40cm处垫料pH值相等,50、70cm处垫料pH值相等,40、50cm处垫料差异显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层垫料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含量与30cm处垫料含量差异不显著,从整体上看,30、40、50、70cm深垫料的自由水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表层活菌数显著(P〈0.05)小于30cm深处垫料活菌数,30、40、50、70cm深垫料的活菌数依次降低。结果表明,30cm深处为该发酵床的核心发酵层,地衣芽孢杆菌为该发酵床的主要土著菌种。表层垫料的各项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所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cm深处所分离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50、70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稳定期土著微生物发酵床各层的菌种分布主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为分离获得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中的细菌,建立系统进化树,获取有益菌种。采用培养组学技术和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对3头健康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共分离得到105株细菌,包括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共15株14.29%,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共11株10.48%,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共14株13.33%,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共22株20.95%,梭菌属(Clostridium)共1株0.95%,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共2株1.90%,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共2株1.90%,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共11株10.48%,气球菌属(Aerococcus)共4株3.81%,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共14株13.33%,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共1株0.95%,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共1株0.95%,普罗维登斯菌属(Providencia)共3株2.86%,沙雷氏菌属(Serratia)共4株3.81%。结果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菌属是葡萄球菌属;系统进化树分析和GenBank中的同源性比对结果发现,从细菌门、纲、目、科、属、种分析,分支明确;26个菌种同源性都在95.01%~100%之间。分离纯化出11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具有潜在益生菌活性。可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荷斯坦奶牛。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认识鸡舍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同时比较ERIC-PCR和PFGE对细菌的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在两个鸡舍的舍内、舍外上风向10 m和50 m和下风向10、50、100、200、400 m的距离处收集空气样品,同时采集鸡的粪便,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根据每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的相似性指数,确认动物舍内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传播的模式,并比较这两种方法对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分型结果,分析这两种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本试验共采集到28株大肠埃希菌,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同源性鉴定显示,从鸡的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到的部分大肠埃希菌(62.5%)具有相同来源;从鸡场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多数大肠埃希菌(20%)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来源相同。而从鸡舍上风没有分离到大肠埃希菌,排除了下风向采得的大肠埃希菌来自上风向的可能。而很多从舍内空气和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与粪便中的具有相同来源,说明粪便中的细菌能够形成气溶胶,并且通过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依气象条件传播到舍外不同的距离。造成周边环境的生物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本研究同时对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所得的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PFGE的分辨率高于ERIC-PCR,而且PFGE的重复性也很高,不同试验室得出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是细菌基因分型的"金标准"。但是PFGE试验费用高,需要时间长,对试剂、仪器和操作都具有很高的要求;ERIC-PCR虽然分辨率不及PFGE,但是ERIC-PCR简单、快速,成本低,对操作和试剂以及仪器要求都不高,所以ERIC-PCR也可以对肠杆菌进行同源性鉴定,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对气源性微生物传播的鉴定。由于ERIC-PCR和PF-GE是根据DNA中不同的遗传特征进行分类的,所以这两种分型技术结合起来分析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微生物发酵床不同发酵等级垫料中大肠杆菌的分布及其特性,试验采集了微生物发酵床猪舍不同发酵程度的垫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了发酵床中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和抗生素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5稀释倍数下,仅在垫料发酵级别为一级的垫料中,即垫料使用时间较短、发酵程度较低(0<△E≤7.63)的条件下,分离到41株大肠杆菌;而在发酵程度较高的垫料中,即垫料发酵程度二级以上(△E>7.63)的环境中未分离到大肠杆菌。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床中大肠杆菌数量逐渐减少。41株大肠杆菌中含有致泻性大肠杆菌15株,其中具有热稳定肠毒素(astA)基因的大肠杆菌9株,占总数的22%,含耐药性因子(sepA)基因的大肠杆菌2株,占总数的4.8%;耐强力霉素的大肠杆菌11株,占总数的27%。含有sepA基因的大肠杆菌具有强耐药性。从以上结果来看,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为发酵床的推广应用及垫料再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日粮添加粪肠球菌对猪粪便和猪舍空气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254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粪肠球菌。饲喂38 d后,采集粪便和猪舍空气样品,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粪便和猪舍空气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猪粪便及猪舍空气中细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粪便和空气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介于65.45%~81.10%之间,但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猪粪便和猪舍空气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粪肠球菌可使粪便和猪舍空气中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对于养殖对象和饲养工人健康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都具有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钟召兵  王宁 《中国动物检疫》2014,31(11):101-105
为深入了解畜禽舍环境中气载细菌微生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规律,并评估其潜在的健康危害风险,采用Andersen-6级微生物空气采样器以血-琼脂培养基、沙氏培养基和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为采样介质,对鸡舍、猪舍、牛舍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系统定点取样、测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鸡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含量最高,猪舍次之,牛舍最低;空气细菌粒径分布均为第Ⅰ级最高,鸡舍空气粒径呈偏态分布,牛舍、猪舍分别在第Ⅲ级和第Ⅳ级出现第2个峰值。携带细菌可吸入微粒在猪舍环境中比例最大。空气真菌与放线菌均在第Ⅳ级最高,携带真菌和放线菌可吸入粒子的比例显著大于细菌(P<0.05)。鸡舍、猪舍、牛舍空气微生物粒径各级分布比例基本一致。在鸡舍、猪舍、牛舍每天约有6.1×105CFU、4.7×104CFU和3.6×104CFU气载细菌微生物可分别进入人和动物小支气管或直接进入肺泡,从而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猪生物发酵床保育期垫料样品中效应细菌的组成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共获得了6株效应细菌;经纯培养后观察其个体与群体形态,并进行生化特征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6株效应细菌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细菌有4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有1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有1株,为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规模化猪场封闭舍内空气微生物和猪体微生物菌群结构、丰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机制,在山西省介休市某规模化猪场选取单栋饲养量为500头的半封闭保育猪舍1栋,分别采集舍内空气(n=9)、鼻腔黏液(n=7)、粪便(n=7)、猪组织器官(n=4)(喉头、气管、淋巴、肺部)共27个样本,对样本中的细菌进行16S r 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种类及丰度。结果显示:猪舍空气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种类和丰度最高,空气样本和猪鼻腔黏液、粪便、猪组织器官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和相对丰度基本一致,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厚壁菌门,其次为拟杆菌门,丰度较高的菌种为梭菌、链球菌、普雷沃氏菌、乳酸菌等;猪舍空气样本菌群中丰度较高的病原菌属为梭菌属和链球菌属。结果表明:保育猪舍空气、鼻腔黏液、粪便、猪组织器官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丰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猪场疾病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是以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研究猪舍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产生及向其舍外环境的传播。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离心式采样器分别在4个猪场舍内、舍外不同距离收集大肠埃希菌气溶胶,计算每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的浓度;同时,采集猪的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利用ERIC-PCR技术,扩增其DNA条带,形成聚类图谱。通过每一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遗传相似性分析及其浓度变化的比较,确认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模式。结果表明,4个猪场舍内空气中大肠埃希菌的浓度远远高于舍外大肠埃希菌浓度(P0.05)。52.4%粪便大肠埃希菌与舍内空气中的大肠埃希菌相似性可达90%以上;从猪场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多数大肠埃希菌(55%)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相似性可达90%以上。说明源于猪舍的微生物气溶胶能够传播到舍外环境或居民社区,具有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分析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的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动态变化。试验分别在3个发酵时期取样,即青贮第5天(F5组)、青贮第40天(F40组)和青贮40 d开袋暴露空气后第3天(A3组),每次取3袋作为3个重复。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测定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微生物的16S r DNA V3~V4区序列,比较3个发酵时期样品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信息,通过Alpha多样性和主成分分析,考察和比较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全株玉米经过40 d的青贮发酵,可使p H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具有良好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且发酵40 d后短时间开袋暴露空气对其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无显著影响(P0.05)。3组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共获得122 371条高质量有效序列,聚类为239个操作分类单元,经分类学鉴定分属16个门,163个属。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始终占优势地位,其丰度在F5、F40和A3组中分别为57.57%、74.65%、78.82%,呈增长趋势。发酵前期(F5组)、发酵后期(F40组)和开袋期(A3组)优势菌属均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丰度分别为49.78%、64.46%和45.34%,但在开袋期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的比例上升明显,至28.46%。综上,全株玉米青贮自然发酵升高了产乳酸乳杆菌属的丰度,有利于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但开袋暴露空气3 d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而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全株玉米青贮期间和暴露空气后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丰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种带细菌及其促生功能多样性。【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纯化 9 个燕麦品种种带细菌,并定性分析其固氮、溶磷、产 IAA 能力和分解纤维素功能。【结果】共分离到 34 株细菌分离物,结合其形态特征及 16S rDNA 分析,分离出的细菌隶属于原核生物界的 4 门 19 属 ,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 56. 00%;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比 41. 18%;34 株燕麦种带细菌均具不同的促生功能,其中分属于芽孢杆菌属、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志贺氏菌属(Shigella)和大西洋杆菌属(Atlantibacter)的 9 株细菌同时具备固氮、溶磷、产吲哚乙酸和分解纤维素功能。【结论】本试验共分离到 34 株细菌分离物,均具备不同的促生功能,其中 9 株细菌兼具固氮、溶磷、产吲哚乙酸和分解纤维素功能,志贺氏菌属 LFt4 综合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种鸭场鸭舍内外环境中细菌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采用菌落计数、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及16S rRNA鉴定等方法对山东省潍坊地区某种鸭场鸭舍内外的空气、墙壁、地面、水槽和料槽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鸭舍内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为3 921 cfu/m~3,明显高于舍外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同物体表面细菌的数量不同,墙壁细菌总数为123 cfu/cm~2,地面细菌总数为4 342 cfu/cm~2,水槽细菌总数为2 579 cfu/cm~2,料槽细菌总数为1 542 cfu/cm~2。从117份样品中分离到106株细菌,其中芽胞杆菌37株,占检出菌的34.9%(37/106);葡萄球菌30株,占检出菌的28.3%(30/106);肠杆菌30株,占检出菌的28.3%(30/106);链球菌9株,占检出菌的8.5%(9/106),且空气中和地面表面的细菌种类最多。说明种鸭场鸭舍内外环境中葡萄球菌、芽胞杆菌和肠杆菌是主要污染菌。  相似文献   

19.
从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地区部分奶牛场共分离奶牛乳腺炎病原菌120株,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奶牛乳腺炎以细菌混合感染为主,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胞菌属、鲁氏不动杆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芽孢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的感染最为普遍,检出率最高(33株,27.50%);其次为大肠杆菌(17株,14.17%)、单胞菌属(12株,10%)、鲁氏不动杆菌(11株,9.17%)、吉氏库特氏菌(9株,7.50%)和芽孢杆菌属(9株,7.50%);再次为巨型球菌(6株,5%)、阴沟肠杆菌(6株,5.00%)、产吲哚金黄杆菌(6株,5.00%)和链球菌属(4株,3.33%);最低的是棒杆菌属(3株,2.50%)、粪肠球菌(2株,1.67%)、弗氏志贺菌(1株,0.83%)和普通变形杆菌(1株,0.83%)。本研究为防治奶牛乳腺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锯末和稻壳以5∶1体积混合为发酵床垫料,自动翻耙,研究两种翻耙频率和三种发酵菌剂添加量对猪舍外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菌剂添加量一致时,增加垫料日翻耙次数能显著提高垫料总菌、芽孢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P0.05);翻耙频率一致时,增加发酵菌剂添加量能显著增加垫料总菌、芽孢杆菌数量,提高细菌结构多样性和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P0.05),但翻耙频率与发酵菌剂对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无显著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0g/m3的发酵菌剂、翻耙频率4次/天,能够促进垫料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加快粪污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