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35只眼)确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分别评估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结果术后所有病例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前房角镜检查提示:术后房角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2例(35眼)合并有白内障、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诊12-24个月。比较手术前及末次复诊的视力、眼压及前房角的差异。结果末次复诊的视力、平均眼压以及前房角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的开放房角,不同程序加深前房,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治疗组38例42眼、对照组36例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视力0.05-0.1者15眼,>0.1-0.6者25眼,>0.6-1.0者2眼;对照组的视力0.05-0.1者17眼,>0.1-0.6者23眼,>0.6-1.0者1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40,P>0.05)。两组眼压控制及术后并发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时行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手术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张进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44-145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但术后早期浅前房、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晚期滤过口的瘢痕化等并发症均会影响手术效果而致手术失败。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对56例?75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覆盖联合可调整缝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收治青光眼56例(75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31例(47眼)。年龄29~65岁,平均53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36%),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40%),开角型青光眼13眼(17.3%),残余青光眼5例(6.7%)。术前眼压26~74mmHg。药物降眼压至正常,有前房炎性反应者监测眼压同时点双氯芬酸钠及典必殊减轻炎症。1.2羊膜材料江西科学院的瑞济生物羊膜,厚度0.1~0.3mm,面积1.5cm×1.5cm,经钴60辐照灭菌。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复水。1.3手术方法显微镜下操作,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方形巩膜瓣4mm×4mm约1/2巩膜厚度直达透明角膜缘内1.0mm,前房穿刺,缓慢放房水,切除1.5mm×3mm小梁组织,剪除略大于小梁切除口的周边虹膜。在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应用手法小切口手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观察患者视力恢复、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个月时患者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2.4±2.6)、(13.6±2.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7眼(90.0%)术后眼压正常。并发症:术中发生后囊破裂2眼(6.7%)、后弹力层脱离1眼(3.3%);术后角膜明显水肿者5眼(16.7%)。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矫正视力≥0.5者占70.0%(21/30),明显提高者占93.3%(28/30)。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远期视力提高明显,眼压控制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失控性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失控性青光眼患者24例,在患者高眼压状态下给予手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板层下巩膜咬切加虹膜根切术治疗,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采用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为避免对其视神经造成损害,应尽快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与正常眼压下手术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7.
手术仍是目前治疗各类型青光眼的有效办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手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滤过功能不足导致眼压偏高,笔者应用氩激光治疗了47例青光眼手术后高眼压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本组患者47例47眼,其中男17例,女30例,年龄7~65岁,平均(45±3)岁。青光眼类型:先天性青光眼2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继发性青光眼12例。抗青光眼术式:小梁切除术25例,虹膜周切术12例,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术10例。抗青光眼术后至接受氩激光治疗时间最短为2周,最长为3个月。治疗前眼压为3.57~5.62kPa,平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房角镜判断房角关闭情况。方法对26例30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用Topcon 3D 1000 OCT ver2及房角镜检查,统计两种方法检测房角关闭与开放的眼数。结果两者在判断房角关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吻合度高(k=0.762,P〈0.05)。结论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仪在检查房角关闭方面与房角镜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好,在临床诊断房角关闭及指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5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28眼),施行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2眼),行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术后分析比较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术后随访联合治疗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94。01%);对照组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滤过泡占93。30%,多于对照组的68。85%(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倍频532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或变性区后视网膜厚度和视力变化。方法对视网膜干性裂孔或格子样变性区的患者30例(31眼)行倍频532 nm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采用3D-OCT追踪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 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并测量其视力。结果术术后1周,患眼黄斑中心凹及上、下、侧3 mm扇形面积下的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比术前增厚(P〈0.01或0.05),视网膜水肿于术后1周达高峰,术后1个月慢慢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术前水平。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以及术后1、3个月的视力分别为5.00±0.18、4.70±0.13、4.80±0.12、4.90±0.15,患者视力术后出现先下降后逐渐回升的趋势。结论倍频532 nm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和变性区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均出现视网膜水肿,水肿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消退,同时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但术后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1.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刘桂琴,梁玉池(江门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江门529000)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青光眼滤过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1].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男,65岁。因双眼逐渐视朦5年入院。5年前因双眼胀痛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应用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19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术后随访5~8a,(平均6a),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远期成功率为53.3%;眼压由术前的(45.39±13.14)mmHg降至术后的(18.32±6.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致手术失败并发症为:引流盘周纤维包裹6眼(28.6%),引流管口堵塞2眼(9.5%),引流管暴露1眼(4.8%),角膜内皮失代偿1眼(4.8%)。结论:应用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巩膜瓣调整缝线的术后近期降眼压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46眼,常规制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瓣下及筋膜下用MMC处理,先以角膜缘为基底做6mmX4mm厚约1/3的板层巩膜瓣,再在该瓣下以角膜缘为基底做4mm×3mm厚1/4的板层巩膜瓣,并切除之,使该部位成4mm×3mm×0.2mm引流池,最后切除小梁组织,联合外露可拆除式调整缝线缝合巩膜瓣,分层缝合筋膜和结膜。结果术后1、14、30d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和滤过泡,眼压下降至21mmHg以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30d所有术眼前房稳定。结论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巩膜瓣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在术后早期可有效降低眼内压,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儿童单眼高度屈光参差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力的变化。方法对22例患儿(9~14岁)22只高度屈光参差眼行LASIK手术,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分别于l、3、6个月进行视力动态观察。结果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3~6个月后其平均裸眼视力均比术前平均矫正视力提高。在手术后半年,22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15眼(68.2%)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2~0.4。结论 LASIK矫治儿童单眼高度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对屈光参差不能佩戴合适眼镜的儿童是可行的;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使患儿主动配合手术,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5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28眼),施行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2眼),行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术后分析比较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术后随访联合治疗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94.01%);对照组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滤过泡占93.30%,多于对照组的68.85%(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5年至 1999年 10月共收治人工晶体术后固定性瞳孔夹持并后发障 12例 12眼 ,经手术复位及后囊中央部分切除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2眼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7~ 6 7岁 ,平均年龄 (47.75± 2 1.86 )岁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 6例 6眼 ,术后早期均有 度浅前房 ;外伤性白内障 2例 ,术后有皮质残留 ;先天性白内障 2例 ,术后早期出现剧烈的渗出性虹膜炎 ;老年性白内障及并发性白内障各 1例 ,术中虹膜损伤明显。1.2 术前情况  12例视力眼前指数~ 0 .1,2例继发高眼压 ,12例 12眼人工晶体光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KTP-Nd:YAG激光联合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下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将下泪道阻塞患者49例64眼,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26例36眼)和单纯组(23例28眼)。联合组行KTP-Nd:YAG激光联合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单纯组采用KTP-Nd;YAG激光术治疗。手术后8个月以流泪症状和泪道冲洗情况判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后均无出现感染,术后8个复诊,联合组治愈29例,好转4例,无效3例;单纯组治愈16例,好转5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395,P〈0.05)。结论 KTP-Nd:YAG激光联合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下泪道阻塞治愈率高,符合泪道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CDI)对10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了检测。结果 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在眼动脉(O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和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其变异程度依次为肝郁气滞证组 > 痰湿犯目证组 > 肝肾阴虚证组。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A和CRA的血流速度下降明显,血流阻力增加,眼局部血液循环障碍,OA和CRA的血流参数可作为反映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间局部血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我科于1999年1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有20例在急性期高眼压状态下施行小梁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房水蛋白含量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溴甲酚绿比色法对128例128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64例6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 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各组及中医证型(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各组均表现为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增高,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相比,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组间比较及中医证型组间比较,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房水的粘度增加,房水淤积于眼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