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对比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CRP与TNF-α水平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均为出血、感染、切口疝以及胆漏发生,研究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完成的肝硬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38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30例采用三孔法,8例采用四孔法。4例肝功能ChildC级先行护肝等综合治疗,待肝功能升至ChildB级以上再手术。6例采用逆行法胆囊切除,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黏膜烧灼。术后1例发生腹腔出血,再次开腹止血治愈。1例出现少量胆漏,持续引流保守治疗胆漏自动停止。5例出现中等量腹水,经护肝等综合措施治疗好转。无胆管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硬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了解手术中的困难和注意事项,精细操作。手术安全,且具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医院行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患者43例为A组,并选取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45例为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情况,总结临床经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逆行切除术可有效减少炎症水肿严重、与周边组织粘连较重及胆囊颈部嵌顿结石患者的中转开腹率,减少术后胆总管损伤、胆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与三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两种治疗方式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单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与三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两种术式的基本情况和疗效,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切口瘢痕情况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情况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回访显示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但三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腹部切口瘢痕明显,而单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脐部瘢痕不明显。结论:单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在确保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效果的同时,隐藏手术瘢痕,美容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滑疝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腹股沟滑疝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单孔法手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腹股沟滑疝修补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腹部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积液、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 a均无复发病例。观察组腹壁无可见瘢痕。结论采用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滑疝损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切除阑尾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对两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大于腹腔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输液天数、住院天数、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均大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小,切口小更美观、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等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黄利胆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50例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围手术期给予大黄利胆胶囊,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观察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是否出现PCS(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症状,检测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C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TBil和D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服用大黄利胆胶囊对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无影响,可降低患者术后TBil和DBil水平及PCS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泌尿科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应用特点,为制定泌尿科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和采取目标监测与实时干预措施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了我省2014年泌尿科内科组和外科组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感染药物日使用调查资料。结果:共调查泌尿科患者4977人,其中有161人发生了166例次医院感染,该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23%,例次感染率为3.34%;泌尿内科组医院感染现患率(4.22%)高于泌尿外科组(2.36%),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感染,占40.96%,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占21.69%;抗感染药物均以治疗性用药和一联用药为主,日使用率为55.52%,其中外科组为75.67%,内科组为32.91%,两组比较抗感染药物日使用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泌尿系感染为泌尿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偏高为泌尿科外科组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应积极开展泌尿系手术、侵入性操作和导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目标监测和前瞻性干预措施以及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专科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3年11月至12月行腹腔镜手术46例,手术后28例切口感染。经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诊断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现将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及应对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11月至12月行腹腔镜手术共46例,其中胆囊切除41例、卵巢囊肿3例、宫外孕1例,手术后切口感染28例,切口感染率60.9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复杂性胆囊炎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 83例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术中的操作方法及术中胆囊管残端处理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83例中除3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外,其余病例均成功治愈,无胆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治疗复杂性胆囊炎,术前采用B超和(或)CT检查与评估、术中细心分离粘连和不强求用钛夹夹闭或结扎胆囊管,而采用腹腔置管引流法,可减少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11.
刘莹 《长江大学学报》2018,(4):32-33,3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42例行腹腔镜手术,检测两组术后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1.90%,共检出菌株12株,革兰阳性菌占33.33%,革兰阴性菌占66.67%;对照组感染率为38.10%,共检出菌株35株,革兰阳性菌占34.29%,革兰阴性菌占65.71%,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FN-γ、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IL-10水平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FN-γ、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直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较传统开腹手术更有优势,可降低术后病原菌感染率,减轻机体免疫功能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二孔法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的经验。方法:对腹腔镜辅助二孔法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发病时间小于60h的病例,根据阑尾近端的位置选择所垂直对应的腹壁作切口,阑尾提出腹壁外后行阐尾切除术,创口只作皮下缝合。结论:腹腔镜辅助二孔法阐尾切除术在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中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创口感染的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5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LC组(n=35)和MC组(n=32),LC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MC组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MC组相比,LC组手术时间及费用均明显增加(P<0.05),而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则明显降低(P<0.05);LC组1例中转开腹,MC组术后切口感染1例,均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结论 MC和LC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LC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费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本院2011.01-2012.06期间共50例PSP患者,其中"单孔法"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治疗PSP23例,同期采用"三孔法"治疗PSP27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费用、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经VATS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住院费用、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1、6个月的疼痛程度均比对照组轻(P<0.05或0.01)。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PSP可行、可靠,与传统的三孔法胸腔镜手术相比,更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肋缘下闭式气腹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左肋缘下闭式气腹技术成功36例,成功率97%(仅1例因左上腹疤痕而转为脐缘下穿刺气腹技术),平均气腹穿刺时间3min,术中穿刺口出血1~3ml。1例患者因左上腹大网膜与前腹壁粘连有较轻的大网膜挫伤,未见有其它脏器损伤,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左肋缘下闭式穿刺气腹技术安全、可靠,能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一种可替代的气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目标性监测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并以此制定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入住新生儿病房的667名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点对出生体质量≤1500g、气管插管、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667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3例(1.95%),日感染率为2.2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感染率为8.3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1.54%,其中50.0%为VAP。检出感染病原菌7株,均为革兰阴性杆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关(P<0.01)。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了解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及高危因素,并以此制定出干预对策,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完全经腹腹腔镜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因肾盂癌或输尿管癌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经腹腹腔镜下患侧肾、输尿管全段加膀胱袖套状切除术(A组),手术采用4孔改良体位,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中上段切除,然后变换操作通道,镜头转向盆腔行输尿管下段及膀胱袖套状切除;40例患者行后腹腔镜下患侧肾+输尿管切除+开放膀胱袖套状切除术(B组),先采用三孔法后腹腔镜下切除肾脏及大部分输尿管,再换取平卧位,于患侧下腹部取斜切口行膀胱袖套状切除。患者术后均予以膀胱灌注或全身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尿路上皮癌。A组手术时间(125.3±45.4)min、手术失血量(70.5±56.6)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1±1.6)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4.2±1.8)d、术后住院时间(6.9±1.9)d; B组手术时间(160.4±67.5)min、手术失血量(112.3±84.9)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7±1.3)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4.5±1.1)d、术后住院时间(7.3±1.7)。A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6~48月,随访期间,A组1例患者出现膀胱内复发,B组2例患者出现膀胱内复发。结论改良体位完全经腹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控瘤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600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180例次,腹膜透析110例次,非透析患者310例次)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部位、病原体、原发病因、肾功能状态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①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率(26.6%)明显低于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的患者(46.8%)(P<0.05);原发病中糖尿病感染率最高;②细菌培养328例次,其中阳性268例次,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46.3%);③感染组中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④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46.4%)和静脉导管(21.3%),腹膜透析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⑤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18.3%)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8.7%)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P<0.05),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率较高,糖尿病感染多见.贫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高龄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机会.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但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患者,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94例作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大圆针或联用大圆针和疝气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措施预防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反折刀"体位,降低电钩功率,减低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术前、术后行下肢肌肉锻炼,电动按摩器按摩下肢穴位和肌肉,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等综合措施预防术后DVT。结果术后3d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0.7%。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DVT。结论综合措施预防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DVT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