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丁香油得率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及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优选包合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丁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成功。结果表明,获得丁香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丁香药物过2号筛,加8倍量水,提取5h,浸泡过夜;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β-环糊精为1∶10,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1.5h。由实验可知:丁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较其他方法得到优化,且使用研究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得到了更高的收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 Perry]挥发油及其衍生物均可抑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n)的生长,丁香挥发油对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对扩展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丁香挥发油衍生物对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对扩展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用GCMS详细分析了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20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含量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68.0278%。  相似文献   

3.
以丁香为材料,对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成分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的丁香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丁香挥发油的得率为18.65%,与超临界CO_2萃取(SCF)得到的丁香挥发油相比得率相当,主要成分及含量差异小。这表明亚临界丁烷适用于丁香挥发油的高效萃取。  相似文献   

4.
小叶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以采自河南嵩县车村镇的小叶丁香花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小叶丁香挥发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小叶丁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5.332%。小叶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4-羟基-苯乙醇、油酸、棕榈酸、己内酰胺、苯乙醇、顺-氧化芳樟醇等,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所鉴定化合物含量的54.533%,酸类占21.413%,酚类占3.560%,酮类占6.346%。[结论]小叶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醇、酸类化合物,而没有其他挥发油中常见的萜类及萜的含氧化合物,表明其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付振喜  王建清  金政伟  杨志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28-5630,5637
[目的]优化丁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为企业生产工艺改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从丁香中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L9(3^4)对丁香挥发油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0,提取时间90min,乙醇浓度75%,提取温度65℃,丁香挥发油的提取率为9%。用GC-MS技术对所提取的丁香挥发油进行成分鉴定,共分离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占提取油总含量的99.867%;其中丁香酚含量为65.710%,异丁香酚含量为19.920%,石竹烯含量为9.332%。[结论]超声提取所得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异丁香酚和石竹烯,应用超声提取法,从丁香中提取挥发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6.
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和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挥发油为对照,对丁香总黄酮还原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丁香总黄酮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力略低于阳性对照BHT而高于丁香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则随浓度增大明显增强,浓度达到0.15、0.20 mg/m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超过丁香挥发油和阳性对照BHT。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不同产地草果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闵勇  张薇  姚立华  刘卫  王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98-3300
[目的]比较分析云南省不同产地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tre)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种属鉴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云南省4个不同产地(元阳小新乡、上新城乡,蒙自冷泉镇,文山州马关大篾厂乡)草果叶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从4种草果叶中共分离鉴定了61个化合物。其中9,12,15十-八碳三烯-1醇-的含量最高超过20%。其次,桉叶油醇和棕榈酸含量均超过10%。[结论]草果叶挥发油中组成丰富,可进一步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丁香应用量的增加,其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种子繁殖是进行丁香繁殖的重要方法.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加速丁香种苗的生产,研究查阅了相关文献,对丁香种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丁香种子的形态特征、影响种子萌发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分析,总结出可通过低温层积、变温处理、高温浸种、激素处理等方式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对丁香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丁香的开发利用及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马尾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尾松松针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马尾松松针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马尾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9:1,提取时间3h,浸泡时间7h。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马尾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出9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的93.13%,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以及少量萜烯的醇、酯类化合物。[结论]该研究为马尾松松针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剑叶金鸡菊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红  陈荣  纪付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96-10996
[目的]研究剑叶金鸡菊挥发油的抗菌活性。[方法]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根、茎叶、花三部分的挥发油;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试验,并测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3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剑叶金鸡菊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清除腊肠中残留的亚硝酸钠,寻求有效的清除剂。[方法]在腊肠加工过程中分别添加八角和丁香精油、超声-微波萃取的八角和丁香萃取液、VCNa、异抗坏血酸钠和VE作为清除剂,研究清除剂对腊肠中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结果]添加丁香精油的腊肠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烘烤结束后的第0、14和28天均最少,分别为9.38、8.76和8.53 mg/kg,其清除亚硝酸钠的效果明显优于丁香萃取液。VCNa清除亚硝酸钠的作用显著强于D-异VCNa,但稍差于丁香精油。八角萃取液可将亚硝酸钠含量降低到20.72 mg/kg,优于VE和八角精油。添加的清除剂对发色结束后的腊肠色泽变化的影响不大。[结论]7种物质清除亚硝酸钠能力的顺序为丁香精油〉VCNa〉D-异VCNa〉丁香萃取液〉八角萃取液〉VE〉八角精油。  相似文献   

12.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植物精油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茶树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对瘤胃发酵模式、发酵产气量及动力学参数和瘤胃氮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1)添加各剂量的茶树油和肉桂油对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氨氮(NH3-N)浓度均有降低趋势,其中添加300和1500 mg/L肉桂油显著降低了NH3-N浓度(P<0.05).2)添加1000 mg/L的茶树油或1500 mg/L的肉桂油显著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丙酸浓度(P<0.05),而50和100 mg/L茶树油处理组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300和500 mg/L的肉桂油处理组支链脂肪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3)添加100 mg/L的茶树油和丁香油均可显著提高理论最大发酵产气量(b),并且所有植物精油添加组甲烷(CH4)体积分数均有降低.添加100 mg/L的茶树油或100和300 mg/L的肉桂油有助于改善瘤胃微生物发酵.  相似文献   

14.
香瓜子汤料水用香辛料煮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瓜子汤料水用香辛料煮制特性,确定多种料包的配比及更换频次。[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8种香辛料煮制后溶液的吸光度进行了检测,并采用挥发油残留测定法对煮制后的香辛料挥发油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枸杞子和花椒的利用限制为2锅(4 h);金银花、胡椒、干姜、八角和丁香限制在3锅(6 h)以内;而甘草可在34锅范围内(610 h)进行调整。枸杞子和花椒可混合,更换频次为1次/2锅;胡椒、金银花、干姜、八角和丁香可混合,更换频次为1次/3锅;甘草不宜与其他香料混合,更换频次为1次/4锅。[结论]为香瓜子煮制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丁香精油对贮藏期圣女果防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丁香精油对圣女果进行浸渍处理,随后转入15℃下进行贮藏.贮藏期间,定期调查圣女果的软腐指数和发病率,测定丁香精油对青霉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生长速率法测得丁香精油对青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0 μL/L处理4 d时的抑菌率达到了84.56%.5 mL/L处理能够明显降低圣女果贮藏期的软腐指数,提高好果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工艺,并研究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以超声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25%挥发油为原料、1.00 mg/ml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研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柳叶蜡梅叶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 h、提取时间8 h、料液比1∶9g/ml,得率达1.67%。挥发油对脂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为208.09μl。[结论]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脂自由基清除能力,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麻醉剂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耗氧率与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稚鱼经2-30 mg/L的丁香酚麻醉2 h后,耗氧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麻醉浓度为2、4 mg/L组稚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 mg/L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8-30 mg/L的5个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西伯利亚鲟幼鱼经60-180 mg/L的丁香酚麻醉10 min后,各试验组间幼鱼血液中磷离子、总蛋白、总胆固醇、血糖、尿素、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9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镁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12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浓度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间白蛋白与乳酸脱氢酶浓度波动较大。以上结果初步表明,8-30 mg/L丁香酚可应用于西伯利亚鲟稚鱼的短途运输中,60-90 mg/L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生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innamon Oil Combined with Thyme or Clove Oi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innamon oil combined with thyme or clove oil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gar dilu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s) of the essential oils (EOs) of cinnamon, thyme, and clove oil against three Gram-positive bacteria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two Gram-negative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innamon was a promising antibacterial substance with MIC ranged from 0.1 to 0.4 μL mL−1 for the five bacterial species. Agar dilution checkerboard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combined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innamon oil with thyme or clove oil. Combination of cinnamon and thyme oil showed an additive effect against all selected bacteria, and combination of cinnamon and clove oil displayed an additive effect against B. subtilis, B. cereus, S. aureus, and an indifferent effect against E. coli and S. typhimurium. Furthermor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onents of the EOs,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innamon, thyme, and clove were cinnamaldehyde, thymol, carvacrol and/p-cymene, and eugeno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