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 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2.
化肥配施微生物肥对水稻甬优15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与化肥适量搭配施用对水稻的增产增效作用明显,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氮肥利用率得到提高。在单季稻甬优15上推荐最佳搭配用量为,微生物肥30 kg·hm-2,氮肥(N)210 kg·hm-2,磷肥(P2O5)72 kg·hm-2,钾肥(K2O)90 kg·hm-2。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抚仙湖径流区蔬菜-水稻轮作生产上的施肥量偏大或过量、施肥方法不合理等问题,通过"L_9(3~4)正交表+3个处理"的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砂壤土田块水稻高产高效的施肥技术是N 225~255 kg/hm~2、P_2O_5 0~90 kg/hm~2、K_2O 0~37.5 kg/hm~2、按"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或"基肥50%-分蘖肥20%-穗肥30%"施用氮肥,水稻产量为10 617~12 073 kg/hm~2;粘壤土田块水稻高产高效的施肥技术是:N 120~180 kg/hm~2、P_2O_5 0~60 kg/hm~2、K_2O 0~60 kg/hm~2、按"基肥70%-分蘖肥30%-穗肥0%"或"基肥50%-分蘖肥20%-穗肥30%"或"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施用氮肥,水稻产量为10 387~12 036 kg/hm~2;适当的施氮(沙壤土225~255 kg/hm~2,粘壤土120~180 kg/hm~2)才能对水稻形成增产,穗肥施用氮肥促进砂壤土水稻增产9.16%~10.68%,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粘壤土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施P_2O_5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②氮磷主要积累在籽粒中(氮45.87%~69.12%,磷34.90%~76.56%),籽粒中氮、磷的积累量均与水稻产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当施氮为砂壤土0~150 kg/hm~2,粘壤土0~120 kg/hm~2时,籽粒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若继续施氮,其再无显著变化,增加的氮素积累量主要表现在茎叶部位(氮素增幅7.02%~20.15%)。磷肥施用对水稻磷素积累影响不大,穗肥施用氮肥增加了籽粒的氮磷积累量。因此,适当施用氮肥,穗肥施用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是当地今后一段时间水稻施肥的重要技术策略,其不仅节约成本、水稻高产,而且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对保护抚仙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硅、钾、镁配比施用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设计对硅钾镁三元肥料不同配比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硅、钾、镁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光合特性.(2)本试验条件下,合理配施硅、钾、镁肥最高理论产量可达17602.5 kg·hm-2,相应的SiO2、K2O、MgO的用量为11.25,82.8,29.25 kg·hm-2最佳经济效益理论产量为17592 kg·hm-2相应的SiO2、K2O、MgO施肥量为9.6,82.8,29.25 kg·hm-2.(3)三种肥料中,钾肥最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和平方米穗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最大,镁肥次之,硅肥对水稻产量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5.
水稻施用硅肥、锌肥、硼肥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硅肥、硅+锌肥和硅+锌+硼肥处理,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硅+锌+硼肥处理增产率12.4%~14.9%,硅+锌肥处理增产率10.3%~11.4%,单施硅肥增产率7.6%~8.0%,三个处理都达到极显著增产水平。推荐施肥用量:硅肥90kg·ha-1,锌肥4.5kg·hm-1,硼肥4.5kg·ha-1。  相似文献   

6.
“大粒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与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施用"大粒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与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大粒硅"肥90 kg·hm-2产量最高,但与施"大粒硅"肥60 kg·hm-2和120 kg·hm-2处理的产量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水稻硅肥用量60-90 kg·hm-2比较适合;同时施用硅肥能使主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的长度明显缩短,茎粗增加,茎秆坚硬.抗倒伏能力增强,形成高产株型,提高光合效率和水稻产量的各项构成因子,增穗、增粒、增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道中  郭熙盛  王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16-17418
[目的]研究建立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方法]试验共设5个施肥处理:空白无肥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衡施肥-1处理;平衡施肥-2处理;平衡施肥-1+油莱秸秆(3000kg/hm^2)处理。其中,CK为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P2O5:K2O=180kg/hm。:75kg/hm^2:0,全部肥料作基肥,不追肥;平衡施肥-1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为N:P2O5:K2O=180kg/hm^2:60kg/hm^2:90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0%:30%:20%分3次施用;平衡施肥-2处理氮磷钾施肥量同平衡施肥-1,但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0%:30%:30%分3次施用;油菜秸秆(有机肥)作基肥,所有施肥处理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结果]总体上,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水稻生物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论]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方法不当,仍是目前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的施用上,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增加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减轻氮肥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连续3年研究了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绿肥下,水稻生长对减量氮钾肥施肥时期比例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每年翻压18 000kg.hm-2,单季稻氮钾肥施用时期与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0∶5∶5的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基肥∶分蘖肥∶穗肥=3∶4∶3、基肥∶分蘖肥∶穗肥=5∶5∶0、基肥∶分蘖肥∶穗肥=0∶7∶3、基肥∶分蘖肥∶穗肥=0∶10∶0的增产3.6%、4.9%、3.0%、6.1%,均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其增产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显示紫云英翻压为水稻幼苗期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及水稻减量化施肥条件下,氮钾肥施用时期后移,增加孕穗期施肥比重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以基肥和返青肥两种施肥方式,施生物硅肥量为0kg/hm2、150kg/hm2、300kg/hm2、450kg/hm2、600kg/hm2、750kg/hm2六个水平,研究了白浆型水稻土不同生物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生物硅肥施用量(450kg/hm2)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可使叶绿素的含量提高9.56%,从而延缓了水稻功能叶片的光合功能期;水稻叶片的保护酶(CAT、POD)在施用生物硅肥后可维持较高的活性或受到抑制程度较低,使所受膜脂过氧化程度(MDA的含量)相对较低,生物硅肥施用量为450kg/hm2时水稻叶片的CAT、POD活性达最大值,MDA的含量达到最低值,这说明施用生物硅肥促进了膜脂脱氧化作用,延缓功能叶片的衰老;施用生物硅肥后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促进了可溶性糖向淀粉的转移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协调了源、库关系。在本试验中,生物硅肥施用量为450kg/hm2效果最好,施肥效果各处理表现为:Si3>Si4>Si5>Si2>Si1>Si0,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两种施肥方式基肥的要比返青肥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为给贵州超高产水稻栽培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水稻中优60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肥和钾肥后移施用对超高产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超高产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显著增产,增幅为10.87%~23.82%,其中以T2增产效果最佳,增幅达23.82%。2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一致,即在整个生育期内呈下降趋势,氮钾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后期的氮磷钾含量,符合超高产水稻的需肥特性。3氮钾肥后移能较好地促进水稻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平衡发展。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即施氮(纯氮)255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40%+蘖肥20%+穗肥30%+粒肥10%),施磷(纯磷)135 kg/hm2(磷肥全部做基肥),施钾(纯钾)240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40%+蘖肥45%+穗肥15%),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11.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期施用硅肥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硅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探明硅肥对镉污染稻田降低稻米镉的作用机理,完善稻米镉消减的硅肥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基肥、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硅肥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硅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够提高土壤0.160~0.290个pH单位,降低镉生物有效性,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增幅为295.3%~399.2%(P0.05);不同生育期施用硅肥中,基施硅肥能够显著增加9.7%的水稻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基施硅肥显著降低了水稻茎秆、叶片、稻壳和稻米中的镉含量,降幅分别为31.9%(P0.05)、65.8%(P0.05)、46.1%(P0.05)和25.3%(P0.05),施硅降低了镉由茎秆向叶片和稻壳的转运,从而降低了稻米镉的积累,同时显著增加茎秆、叶片和稻壳硅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4.1%(P0.05)、71.5%(P0.05)和28.8%(P0.05)。综上表明,镉污染稻田基施硅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阻止镉的迁移转运,减少稻米镉积累,是镉污染稻田修复中推荐的硅肥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土壤硅素肥力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淼  王喜艳  李军  吴菲  张玉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91-4892
针对辽宁省各水稻主产区的典型水稻土,采用水浸法测定硅素含量,结合盆栽试验研究硅素肥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土样施硅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不同土样施硅肥的增产率不同;水浸法土壤硅素测定结果适用于评价辽宁地区水稻土硅素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4.
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稻田土壤及稻谷镉污染的阻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晚稻杂交品种"威优644"为供试水稻,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重金属镉污染稻田土壤及稻谷中镉含量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可改善水稻植株的经济性状,使水稻增产6.9%~13.6%;同时,可抑制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可使土壤有效镉降低7.9%~26.3%,从而使稻谷中镉含量降低37.8%~42.4%。综合试验结果,建议钾硅钙微孔矿物肥的施用量为50~75 kg/667m~2。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条件下,对生物硅肥和硅钙镁肥进行肥效试验,并探讨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硅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平均增产5.2%,施用40 kg/667m2和50 kg/667m2生物硅肥,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是8.4%和7.5%.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施用硅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从土壤中吸收很多硅,水稻植株中硅含量2.36%~6.47%,土壤中有效硅为350~370mg/kg.为保证水稻对硅肥需要,施用硅肥非常重要.试验证明,施用硅肥不但能增加水稻高度、分蘖数、抗倒伏能力、抗病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9108和皖垦糯2号生产区机插水稻生产效率,实现其优质与高产协调发展,用田间试验,分析氮肥运筹与硅肥配施对南粳9108和皖垦糯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0%基肥、30%分蘖肥和30%穗肥的氮肥运筹配施硅肥450 kg/hm2为最佳,且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显著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18.
白浆土施硅肥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硅量450~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肥量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空瘪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结实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而空瘪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施用硅肥主要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氮、钾、硅肥对水稻苗生长和抗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稻瘟病菌人工接种法,研究了氮、钾、硅肥5个不同用量对3个不同抗瘟水平的水稻品种幼苗生长及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增施氮、钾肥能明显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叶长和叶宽。氮肥用量与水稻品种特优627(R)、D奇宝优527(MR)和汕优63(MS)苗瘟病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钾肥和硅肥用量与品种汕优63苗瘟病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个水稻品种的叶宽与苗瘟病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苗瘟的发生,而增施钾肥和硅肥能提高中感品种的抗瘟性。  相似文献   

20.
钝化剂联合农艺措施修复镉污染水稻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镉污染土壤修复方法,选取粉煤灰、磷矿粉、生物炭3种钝化剂单独施加或与叶面喷施硅肥联合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它们对水稻产量、水稻籽粒吸收镉与土壤有效态镉的影响,同时采用比表面积孔径孔容(BET)、表面形貌(SEM)、红外光谱(FTIR)、元素组成(EDS)等多种表征手段研究钝化剂的表观性质。结果表明:生物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和较大的BET比表面积(达146.83 m2·g-1),且含有较多的羧基等含氧官能团,这种官能团能与镉形成络合物而使得重金属有效态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升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其中,生物炭处理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效果最好,降低幅度达41.53%,其次为粉煤灰和磷矿粉,有效态镉含量分别降低了27.92%和25.97%。在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方面,钝化剂与叶面硅肥配施的处理与钝化剂单施的处理无显著差异。此外,各处理均降低了水稻籽粒中镉的含量,其中生物炭与叶面硅肥配施的处理降低籽粒镉含量的能力最强,降低幅度达17.59%。在水稻产量的方面,除了单施生物炭处理,单施磷矿粉和粉煤灰处理均不能提高产量,钝化剂与叶面硅肥配施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与叶面硅肥配施能同时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和水稻籽粒镉含量,并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