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宁南县是四川的新兴蚕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栽桑养蚕,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宁南蚕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宁南县蚕茧产量居全省第一,蚕茧单产、质量名列全国前茅,栽桑养蚕成为当地农民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人均耕地只有1.1亩,人口只有18万的农业小县来说,蚕  相似文献   

2.
<正> 科技兴蚕是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提高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的根本出路,但是,没有稳定有序的蚕茧经营环境,科技兴蚕就没有保证,这二者互为依存,决定其丝绸行业的兴衰与存亡。四川蚕业长期排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栽桑养蚕没有到位,原始的、粗放的、自然的养蚕方式长期的沿续,造成单产低、质  相似文献   

3.
刘建潮 《江苏蚕业》2002,24(1):49-51
栽桑养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蚕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蚕业技术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了许多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下面笔者就生产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提高蚕茧质量的途径。1 优化养蚕布局1.1 选择适宜的优良蚕品种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资,近年来经过育种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培育出了多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蚕品种,这些新蚕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较以前老品种都有所提高。但各品种在其特定的条件下,其优良性状才能充分显现。所以,在安排蚕品种布局…  相似文献   

4.
科技进步推动凉山蚕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四川蚕业》2006,34(3):1-3
蚕桑是凉山州特色农业优势项目,是建设绿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全州有13个县市,13.5万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茧产量达到27.6万担(1担=50kg),农民售茧收入达到1.92亿元,其副产物桑枝、蚕沙,解决了养蚕农户的大部分燃料和部分肥料,并带动了缫丝、蚕具、蚕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凉山州的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蚕业发展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回顾凉山蚕业发展的历程,除了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得利于蚕业科技的进步,得利于蚕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科技进步推动了凉山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提高家蚕茧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蚕业是我国农村的传统副业,蚕业收入在农业收人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种植业(栽桑)与养殖业(养蚕)相结合的生产,栽桑要依赖于养蚕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养蚕要依赖栽桑提供量足、质优的桑叶,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蚕茧。蚕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蚕农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而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6.
广西蚕茧生产成本及收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生产发展与蚕茧生产成本及养蚕收益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蚕农的生产成本也同样增加,蚕农养蚕收益波动较大,这主要是受蚕茧收购价格的波动和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与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产品相比,蚕茧生产成本和收益远远超过其他的农产品,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特征;与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蚕茧主产省的成本、收益相比,广西蚕茧生产成本和收益都高于其他蚕茧主产省和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7.
蚕桑产业是余杭区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为了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2003年我们从蚕品种、饲养方式、蔟具改革等方面着手,引进雄蚕品种(秋华×平30),推广大棚养蚕,采用方格蔟上蔟等,从而全面提高蚕茧品质和蚕业效益。  相似文献   

8.
张明阶 《蚕学通讯》2003,23(1):36-39
1 养蚕布局与桑资源的利用现状 重庆一年养蚕次数,虽然各地不一,但主要蚕区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年养蚕4次,即养足养好春秋两季蚕的同时,增养夏蚕,看桑树上桑叶的多少再决定饲养晚秋蚕,一直延续到今,都为这种养蚕布局.下面将我市1999~2001年3年来养蚕发种量、产茧量、单产、桑园面积与1/15hm2桑养蚕数量和1/15hm2桑产茧量,以及蚕种出库时间分别列表于后,足以反映出重庆市种桑养蚕生产现状.据此笔者就我市"调整养蚕布局,提高蚕茧质量"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9.
推广应用"桑蚕茧标准化生产技术"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桑养蚕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蚕茧产量的高低和蚕茧质量的优劣,而且直接影响到蚕业经济效益的发挥.目前蚕桑生产的传统经营模式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各家各户的蚕茧产、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0.
《蚕学通讯》2012,(2):38-40
1基本情况 四川省宁南县蚕桑产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40年的发展,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截至2011年,全县拥有桑园8 000hm^2,年养蚕22.5万张,产茧1万t,农户蚕业收入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突破1万元,1年养蚕最高收入15万多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连续11年稳居四川省第一。  相似文献   

11.
在养蚕过程中,影响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因素很多,如桑叶质量的优劣、饲育管理水平的高低、蚕病的发生与防治等。其中蚕病发生是当前影响蚕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重视消毒防病,才能获得蚕茧高产、稳产。有的农民反映,这几年蚕儿越来越难养了,特别是夏秋蚕,蚕病多,单产低,收入少。为此,笔者就我市农村蚕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蚕病综合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通盐地区秋茧产量不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光银  张明 《江苏蚕业》2010,32(1):20-22
江苏省南通、盐城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总量占全省的80%,蚕茧单产、茧质和技术服务都居全国领先水平。然而,近几年来,通、盐地区与全国其它蚕茧主产区相比优势有所缩小,与过去相比,两秋蚕茧产量、质量和效益有所下降。根据笔者调查,部分蚕农中秋蚕张单产只有20kg左右,晚秋蚕张单产只有15kg左右,少数蚕农甚至绝收,而且上茧率不高,死茏茧偏多,干壳量偏低,个别蚕农贴本养蚕。为有效提高蚕农经济收入,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现就通、盐地区秋蚕产量不稳的原因作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建华 《四川蚕业》2008,36(3):56-57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及蚕农的养蚕习惯,我市的养蚕布局适宜一年养四季蚕。从我市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春蚕、夏蚕、正秋、晚秋蚕四季发种量悬殊不大,但各季蚕茧的产量和单产却差距较大。其中:春蚕茧产量约占全年的30%以上,平均单产均在34kg左右,而其余几季,特别是正秋蚕产量不稳定,一般单产在23kg左右,而且质量较差。如何提高正秋蚕单产、质量,是值得广大蚕桑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抓住问题关键,采取应对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伍化平 《四川蚕业》2000,28(2):46-48
<正> 以小蚕共育(发蚁),省力化养蚕及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为代表的养蚕实用技术,经实践证明,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减轻养蚕劳动强度,增加蚕农收入,增加行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近几年,各地对此加大了推广力度,加快了推广步伐,以实现蚕茧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而推动蚕茧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我县这方面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农户每购1套活动蚕台,补助50元;乡镇业务人  相似文献   

15.
江礼文 《蚕学通讯》2008,28(2):30-31
蚕茧单产是指饲养1盒普种(10g蚁量)的产茧量。蚕茧单产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蚕桑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多年来,我区秋蚕单产一直徘徊在20-25kg,蚕农秋季养蚕效益较低,已成为秋蚕发种量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邳州市中晚秋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偏低。近3年,中晚秋蚕蚕茧单产不超过30kg/张,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我市中晚秋蚕低产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养蚕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蚕业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蚕业生产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我国在养蚕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建国以来,由于十分重视养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一批先进实用的养蚕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对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提高养蚕工效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生产1kg鲜蚕茧所需劳动时间已从50年代的15h降至目前的6h.  相似文献   

18.
吴忠厚 《四川蚕业》2005,33(1):1-2,5
蚕业是四川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蚕业在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2004年在茧丝绸市场走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四川蚕业全行业上下同心,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蚕茧总量持续增长,蚕茧单产创历史新高,蚕茧质量稳步上升,蚕农收入增幅加大,蚕业各环节利益均衡,蚕业市场秩序相对有序。  相似文献   

19.
1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 蚕桑是桐乡农民的主要产业,有专业桑园面积1.15万hm2,11万多农户栽桑养蚕,2001年饲养蚕种54.9万张,生产蚕茧2.416万t,蚕茧总收入4.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蚕种生产是蚕茧生产的基础,蚕种品质的好坏一直是桐乡蚕农关心的敏感热点,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疫病,也是蚕业生产的重要检疫对象,蚕种场遭受微粒子病的危害,不仅蚕种场经济损失巨大,外地劣质蚕种也乘机流入,蚕农收入下降,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盐城市近10年蚕茧主产区农户养蚕规模、蚕茧收益变化及蚕桑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从2004年起,农户养蚕规模化速度加快,规模效益显著。并分析影响农户养蚕规模的因素,提出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农户规模化养蚕的主推力量;养蚕规模的大小是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现;并对蚕桑专业户的发展、兼业户与区域规模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