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以木耳菌糠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固体发酵技术及微生物种子扩大培养技术,用发酵种子(大球盖菇、产朊假丝酵母、乳酸菌)降解木耳菌糠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来增加菌糠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种子固体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木耳菌糠纤维素含量以及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是大球盖菇时添加CaSO_4 0.04 g·kg~(-1),尿素0.4 g·kg~(-1),玉米粉30 g·kg~(-1),发酵24 d;培养产朊假丝酵母时初始pH为5.5,尿素添加量10 g·kg~(-1),摇床转数为140 r·min~(-1)。  相似文献   

2.
利用菌糠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食用菌菌糠为原料,在28 ℃恒温条件下,采用批量发酵工艺,进行发酵产沼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糠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添加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沼气产气量.其中木耳菌菌糠TS产气潜力为180 ml/g,VS产气潜力为208 ml/g;平菇菌菌糠TS产气潜力为154 ml/g,VS产气潜力为183 ml/g;滑子菇菌糠TS产气潜力为116 ml/g,VS产气潜力为131 ml/g.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白玉菇菌糠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的最佳配方,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在白玉菇菌糠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尿素、豆粕、玉米粉,研究不同的原料组合对蚯蚓养殖效果的影响,选出以白玉菇菌糠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在采用白玉菇菌糠饲养蚯蚓时,添加辅助原料是非常重要的,高氮素成分辅料的添加效果更好,表明蚯蚓对饲料中氮素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富营养饲养。蚯蚓繁殖和增重适宜的菌糠中三因素添加比例为尿素0.2%,豆粕6%,玉米粉2%。采用该营养水平,在试验条件下,单盆繁殖数为19,单盆增重为17.85 g·袋-1。在实际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菌糠袋栽元蘑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木耳菌糠替代部分木屑栽培元蘑,分别以15%,30%,45%的菌糠代替木屑制成培养料,与未加菌糠的培养料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培养料的基础上加一定比例的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是可行的。木耳菌糠添加量15%~30%时,可缩短发菌天数,但菌糠添加量为45%时,则延长了发菌天数。木耳菌糠添加量是30%时子实体生长良好,出菇整齐;且发菌比对照(CK)快,出菇好、优质菇多、生物效率稍差。综合各种因素,从成本和生态效益考虑,以木耳菌糠替代部分木屑栽培元蘑的最佳栽培配方(配方②)为菌糠30%,硬杂木屑48%,麦麸17%,豆饼粉1.5%,玉米粉1.5%,蔗糖1%,石膏粉1%。  相似文献   

5.
以台州市黄岩区农业废弃资源甘蔗渣、菌菇渣、茭白叶及常用的椰糠为材料,与细碎红壤土、河沙等按照一定体积比例配制成不同成分基质进行柑橘容器育苗,研究不同基质对实生枳苗株高、主干横径、叶片数、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形态等植株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菌菇渣为基质培育的实生枳苗长势较好,毛根多且辐射范围广,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椰糠和甘蔗渣次之。因此,生产上可选菌菇渣作为无病毒容器苗培育的基质。  相似文献   

6.
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秀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工厂化生产后产生的废弃菌糠进行有效循环利用,达到合理控制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益,笔者以工厂化一次出菇后淘汰的杏鲍菇菌糠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与玉米芯栽培秀珍菇,进行配方筛选,以期获得最适合秀珍菇生长的菌糠添加比例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比例的杏鲍菇菌糠对秀珍菇子实体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菌糠比例逐渐增加,秀珍菇产量、产值、产投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培养料中添加50%杏鲍菇菌糠配方小区产量、产值及产投比最高,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菌糠二次利用栽培秀珍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加工厂对废弃料的利用率,明确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秀珍菇的适宜比例,本实验以不同比例的杏鲍菇菌糠加入量代替新鲜培养料,与未加入菌糠的新鲜培养料进行发菌情况及产量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杏鲍菇菌糠可提高秀珍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子实体的产量.当杏鲍菇菌糠含量为50%时,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和出菇产量均达到最高,比传统木屑、棉籽壳的袋料培养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杏鲍菇菌糠废料作为替代料栽培秀珍菇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了酒糟菌糠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测定4种酒糟菌糠多糖的含量,为酒糟菌糠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茶树菇菌糠(未出菇)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水提醇沉法优选。根据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对茶树菇菌糠(出菇)、茶树菇菌糠(未出菇)、鸡腿菇菌糠(出菇)和鸡腿菇菌糠(未出菇)这4种酒糟菌糠进行粗多糖的提取,并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粗多糖中总糖含量和DNS法测定粗多糖中还原糖的含量。[结果]酒糟菌糠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 h;测得上述4种酒糟菌糠中多糖含量分别为0.39%、0.70%、0.47%、0.99%。[结论]未出菇的酒糟菌糠多糖含量高于出菇的酒糟菌糠,培养鸡腿菇的酒糟菌糠多糖含量高于培养茶树菇的酒糟菌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虫料比条件下白星花金龟幼虫对蟹味菇菌糠的取食情况和生长特性,包括菌糠取食量、虫体增重、虫砂产生量、虫体转化率等指标,最终明确了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菌糠的最佳饲养温度及虫料比;进一步通过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 GI)测定,评估了蟹味菇菌糠及其经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后的虫砂对植物的毒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6℃,虫料比为1:6时,白星花金龟幼虫表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和取食效果;蟹味菇菌糠经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后产生的虫砂的GI值大于50%,表明其可作为潜在有机肥资源。该研究为食用菌菌糠的生态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菌糠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8):1197-1199
菌糠是采摘食用菌后的栽培料,根据栽培原料的不同,主要有玉米芯菌糠、棉籽壳菌糠、锯木屑菌糠、甘蔗渣菌糠等,菌糠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概述了菌糠的资源状况、不同菌糠的营养成分、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以及菌糠的开发利用前景和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甘蔗渣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农业废弃物之一,它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备环境友好型材料是甘蔗渣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甘蔗渣在材料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甘蔗渣高值化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低温条件下不同接种物对沼气中甲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适宜的沼气接种物是提高甲烷含量的有效途径,以鲜牛粪和干杂草为底物,接种四种接种物,4℃下培养,研究不同接种物对沼气中甲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河泥样A组和霍林河泥样B组的产气中最高甲烷含量分别为52.66%和48.04%;接种经低温驯化的接种物C组最高甲烷含量为14.45%;接种加活性炭的低温驯化接种物D组最高甲烷含量为20.08%,不同接种物对沼气中的甲烷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沼液在甘蔗叶循环利用中的应用潜力和途径。在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中,用沼液浸泡长度1~2 cm甘蔗叶5 d的效果最好,沼气总产量为1101.2 L,甲烷含量为57.8%,沼气总产量较对照提高了106.0%。在甘蔗叶快速降解实验中,采用沼液淋洒甘蔗叶+猪粪复合物料方法的降解效果最好,物料降解率达83.15%,较对照提高了3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厌氧技术研究了菇渣作原料进行沼气发酵的细菌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产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发酵初期,产酸菌是优势类群;发酵中期以后,纤维分解细菌逐渐成为优势类群;发酵后期,甲烷菌数略高于发酵初期。产气效果菇渣优于稻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厌氧消化过程中日产气量、累计产气量和甲烷含量随厌氧消化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中温35℃±1℃条件下,采用批式单相厌氧消化工艺,分别用香菇、杏鲍菇和平菇废弃菌棒与猪粪混合发酵。结果表明,蘑菇菌棒具有很好的产气潜力,其中香菇菌棒TS产气量最高,为142.9mL.g-1,平均产气量664.1mL.d-1,杏鲍菇菌棒所产气体甲烷含量最高,平均63.8%;添加猪粪调节蘑菇菌棒C/N至25/1,对香菇菌棒前期严重酸化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使香菇菌棒、杏鲍菇菌棒和平菇菌棒累计产气量较单一物料分别提高了131.5%、97.9%和79.9%。研究结论为:香菇、杏鲍菇和平菇废弃菌棒均具有良好的产气潜力;添加猪粪能显著提高蘑菇菌棒累计产气量,同时提高香菇菌棒甲烷含量,降低杏鲍菇菌棒甲烷含量,对平菇菌棒甲烷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甘蔗叶为发酵原料院研究白腐菌预处理对甘蔗叶产沼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院添加白腐菌可以加快甘 蔗叶厌氧发酵启动速率院提早出现产气高峰。在白腐菌添加量为1.5%时院发酵40 d 的总产气量最高院可达606 L院最高 甲烷含量为55.9%院干物质产气率可达202 L/kg。在25 d 的发酵时间内院白腐菌添加量不同院产气量相差不大院因此可以 考虑缩短发酵周期院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产气效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院采用白腐菌预处理的甘蔗叶总产气量和最高 甲烷含量均低于纤维素酶预处理院因此还需要从菌种驯化尧预处理时间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7.
3种农林生产剩余物厌氧发酵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3种农林废弃物(佛手瓜茎叶、蘑菇废料和梧桐叶)为发酵原料,在(30±1)℃恒温条件下,通过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各种原料日产气量、pH值和气体成分等动态指标的测定,探究各种原料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3种原料均配成2 000 g发酵液、并且总固体含量为8%的条件下,3种原料产气都有两个高峰,且持续时间相当.蘑菇废料,梧桐叶的累积产气量分别是45 360、32 770和14 470 mL,日平均产气量分别为657、216 、482 mL/d.在发酵过程中梧桐叶和蘑菇废料的pH值变化较为正常,第8天时测得两者的甲烷体积分数均在40%以上.佛手瓜茎叶在发酵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酸积累现象,进入甲烷化阶段也比较晚.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农业有机废弃物料的循环利用,选用来自5个涉农系统的有机物料(酒渣、沼渣、菌渣、猪粪和农田秸秆)进行还田,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carbon,MBC)以及微生物商(Microbial quotient,Qmb)的影响。2011—2013年的数据结果表明:1)与无机肥对照相比,有机物料还田显著促进土壤SOC的积累,3年平均提高43%;其中沼渣和菌渣的效果好于猪粪、酒渣与秸秆,农田系统外的有机物料优于秸秆,更有利于SOC的积累。2)有机物料促进MBC的增加,较对照平均增加34%,其中酒渣、秸秆和猪粪对MBC的影响大于沼渣与菌渣。3)5种物料中,酒渣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Qmb值;沼渣和菌渣还田降低土壤Qmb值,提高SOC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改性甘蔗渣吸附水溶液中酸性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胜华  王瑾  朱龙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78-5080
[目的]寻找新的、低值的、具有高效染料吸附能力的生物材料来加强染料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方法]以磷酸改性处理后的甘蔗渣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酸性橙和酸性金黄染料进行吸附研究,探讨了溶液的p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改性甘蔗渣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将其同没有经过改性处理的普通甘蔗渣进行比较。[结果]在染料浓度50 mg/L、吸附剂投量2.0 g/100 m l、pH值2、吸附温度35℃、吸附时间180 m in的情况下,改性甘蔗渣对酸性金黄和酸性橙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7.8%和96.4%,相对于没有改性的普通甘蔗渣,其吸附率分别提高了63.3%和65.7%。[结论]通过酸改性的甘蔗渣是一种良好的酸性染料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适宜石韦(Pyrrosia lingua)人工栽培的基质。[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石韦在甘蔗渣、蘑菇渣、木糠和炉渣分别与土壤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4种栽培基质中扦插苗叶片的活性成分含量。[结果]甘蔗渣混土基质可显著提高石韦叶片的总黄酮、多糖、总皂苷、蒽醌和绿原酸含量;蘑菇渣混土和炉渣混土基质可显著提高多糖和总皂苷含量,但同时会降低总黄酮含量,且对蒽醌和绿原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木糠混土基质可显著提高多糖、总皂苷和绿原酸含量,但对总黄酮和蒽醌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渣混土是石韦较适宜的人工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