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生态风险,于2017年5月采取红河县哈尼梯田所在区域不同海拔的水样和土样,并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定量进行OCPs的组成、来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有12种OCPs被检出,残留总量范围为60.43~4 335.35 ng·L-1,平均值为650.35 ng·L-1;底泥环境中检测到11种OCPs,残留总量范围为6.68~26.36μg·kg-1,平均值为12.29 μg·kg-1。哈尼梯田环境中氯化脂环类OCPs高于氯苯类,主要分布于底泥环境中。从各海拔位点得到的检测结果来看,OCPs的残留并没有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来源分析表明,该地区除历史性残留的OCPs外,存在新的OCPs输入。风险评价最终结果发现,水源汇合处、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水样中异艾氏剂的残留对水体鱼类存在较大风险;底泥中OCPs的残留风险要高于水中,部分采样位点六六六类、滴滴涕类、硫丹Ⅱ、氯丹和异狄氏剂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而七氯在各个位点的残留均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总结得出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底泥中的OCPs残留较水体需要更多的监控,而OCPs残留中的氯化脂环类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能够减少小龙虾养殖带来的水源浪费和污染,因而能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鄂州市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特点,分析该模式下的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注意事项,以期为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田渔业综合种养作为我国稻作和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动物养殖相结合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明显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现已衍生出多种“稻+多种经济水产品种”养殖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渔业生产部分为重点,分别对稻+鱼、虾、蟹、鳖、鳅等多种组合养殖模式技术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养殖组合下常见的鱼病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期充分挖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产潜力,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23年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与国家粮食数量安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导致水稻总产量下降43.975%,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会带来粮食数量安全问题。2)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是非持续的,随着农户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的持续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可能会逐渐消退。3)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存在着禀赋条件异质性,小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保障作用有限,规模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则对粮食数量安全有着显著的威胁效应;相比非农就业和低家庭收入的农户,未参与非农就业和高家庭收入的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威胁效应更大。4)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土地禀赋及要素投入是影响农户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和水稻总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普及标准化生产,同时强化对稻虾生态种养技术的监督,有针对性地推广稻虾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罗氏沼虾养殖环境中草甘膦除草剂的残留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于2019年5月至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三口罗氏沼虾养殖塘养殖水、沉积物及塘埂土样品中草甘膦的浓度进行监测,并采用商值法对养殖水和沉积物中草甘膦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养殖塘水中草甘膦的检出率为46.7%,最大残留值为57 μg/L;虾塘沉积物及塘埂土中草甘膦的检出率分别为83.3%和77.8%,最大残留值分别为1149 μg/kg和5057 μg/kg。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养殖水中残留草甘膦对所选敏感生物的生态风险等级主要为无明显风险和中等风险,沉积物中残留草甘膦对所选敏感生物的生态风险等级主要为中等风险和低风险。研究表明,金山区罗氏沼虾养殖环境中草甘膦的残留水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来源为塘埂除草时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养殖塘水及沉积物中残留草甘膦对罗氏沼虾养殖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的完善与推广提供依据,通过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温、溶解氧(DO)、pH、NH_4~+-N、H_2S、NO_2~--N以及河蟹和小龙虾体质量等指标,研究稻-虾与稻-蟹种养模式水体水质及虾、蟹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稻-蟹种养模式水温和DO分别为7.69~31.47℃和4.32~6.97mg/L,稻-虾种养模式水温和DO含量分别为7.91~31.46℃和4.09~6.40mg/L,各塘口养殖水体的水温和DO差异不显著;稻-蟹种养模式pH和H_2S含量分别为7.35~8.12和0.046~0.241mg/L,稻-虾种养模式pH和H_2S含量分别为7.41~8.23和0.05~0.19mg/L,二者差异显著;稻-虾种养模式NH_4~+-N和NO_2~--N的含量分别为0.234~2.240 mg/L和0.050~0.232 mg/L,稻-蟹种养模式NH_4~+-N和NO_2~--N的含量分别为0.214~1.610mg/L和0.046~0.176mg/L,二者差异显著;河蟹和小龙虾的生长呈"S"型曲线,生长状况良好,收获期,雄蟹平均体质量为142.6g,雌蟹平均体质量为122.0g,小龙虾平均体质量为45.3g。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兰州市售葡萄中农药残留状况,并对39种农药的检出情况和农药累积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方法]2018年采集葡萄共计154份样品,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测定了39种农药残留量,其中植物生长调节剂18种,通过对葡萄摄入农药产生的急性和慢性累积风险进行评估,利用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评估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共检出20种农药残留品种,分别为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内源性植物生长调节剂、7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1种除草剂。其中,%ADI为6.57×10~(-6)%~2.39%,均值为1.20%,%ARfD为0.000 16%~35.64%,均值为13.77%。[结论]葡萄中农药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总体较低,风险可控,但由于农药检出率较高,应持续保持对样品的监控,并考虑制定相应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根据《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业部组建了第九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本届评审委员会设立产品化学、药效、残留、毒理学、环境影响、生产流通等专业评审组,涵盖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卫生杀虫剂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分析草莓农药残留状况,并基于农药残留量开展膳食风险评估,为提高草莓安全种植水平和实现靶向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对43批次草莓检测了49种杀虫剂、16种杀菌剂、1种除草剂和2种生长调节剂共68项农药的残留量,根据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分析草莓样品检出农药超标数量和检出农药的种类,评估草莓中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结果表明,43批次草莓农药残留超标率为4.65%,%ADI和%ARfD最高值分别为18.113 7%和7.014 4%,均远低于安全界限(100%),食用草莓风险较低。但生产中存在多种农药混用或滥用、农药超范围使用情况,建议对生产者加强宣传培训和用药指导,并对吡唑醚菌酯、啶虫脒、多菌灵、腐霉利、烯酰吗啉、咪鲜胺等农药品种加强监测和使用监管。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农业土壤中农药的污染状况与潜在风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了苏州生态涵养区63个位点的农业土壤中46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以风险商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共检出有机氯、有机磷、噻二嗪及拟除虫菊酯4类农药,其平均浓度分别为31.8、56.9、109.8 μg·kg-1和71.9 μg·kg-1。p''p-DDE检出范围最广(检出率91%~100%),噻嗪酮检出浓度最高(1 061.1 μg·kg-1)。生态风险评估显示,27%的土壤样点存在潜在生态高风险,风险来自p,p''-DDE、噻嗪酮、水胺硫磷、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7种农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的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主产区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利用系统聚类法,从单产期望损失的角度进行风险分区。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集中在减产5%~15%的区间,但就细分的养殖品种而言,重大减产(>25%)仍有可能发生。海水养殖单产波动分布呈现出宽平、尖峰、左偏、厚尾等不同形态。不同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具有显著差异,减产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鱼类>甲壳类>藻类>贝类。海南省属于单产期望损失的高风险区,而福建、山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属于低风险区。据此,建议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改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发展海水养殖保险来应对海水养殖业的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畜牧业发达国家应用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控制以及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体系建设实为必要。概述了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在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进展以及国内在预防动物疫病传播、维护动物产品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剖析了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应用现状,提出在引种风险评估、风险信息采集、屠宰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制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升技术能力以及建立外来疫病和突发疫情快速报告与评估系统和疫情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等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转型风险与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及特点的分析,指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存在风险。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有经济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三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14.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审计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必须正视它而不能回避它 ,要根据审计风险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家财政暂时无法解决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需求缺口大的矛盾,高校在取得财政拨款的同时,通过举债来筹集急需资金,利用自身人才与科技优势,提高高校自身经济实力,扩大办学规模,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的各类人才。但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和还贷能力的有限,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高校要抓住时代的机遇,慎重地科学地规避其风险。  相似文献   

16.
略论文献资源采访风险管理模型建立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在市场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影响下,做到少花钱,办好事,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风险预警模型系统和强有力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当前流行的各种信用风险模型具有更高的相容性,在系统风险因素和非系统风险因素区别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信用组合风险模型。同时引进边际风险的概念,将边际风险贡献与信用组合风险管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最后对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该模型仅是信用组合风险模型的一个特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模糊信息扩散法对广西大石山区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为该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采用能表达概率估计模糊不确定性的信息扩散法,在不假定概率分布的情况下,对广西大石山区农业干旱灾害损失风险及因旱人饮困难风险进行评估,绘制其区划图,并将分析结果与近20年的实际干旱灾害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基于信息扩散法的广西大石山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近20年历史实际干旱灾害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表明用信息扩散法进行区域干旱风险评估是可行的。【结论】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用模糊信息扩散法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森林火灾扑救属于高风险、高危险作业.该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减灾战略要求,针对森林火灾扑救风险的特点和规律,以实现扑救效益大、风险小、损失少为最终目标,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风险认知、风险责任、风险预警、风险决策、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避险和风险转移等对策与措施,科学有效地控制和处置森林火灾扑救风险,从而确保森林消防队员人身安全,确保国家森林资源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