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的暖冬和今春的低温寡照,使陕西千阳、凤翔等地的食用菌发生了地碗病。该病病原菌为疣孢褐地碗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该病主要危害平菇、蘑菇、金针菇。危害平菇的是褐盘菌,危害蘑菇的主要是硬皮盘菌。  相似文献   

2.
瘤孢地菇(Terfezia leonis)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块菌目,地菇科,地菇属。全世界已发现地菇属有15个种,多分布在较温暖地区,常生于半日花属(Hetianthemum)及岩蔷薇属(Cistus)植物的地下,为著名的食用菌。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种,即瘤孢地菇和刺孢地菇(Terfezia spinosa)。前者  相似文献   

3.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又叫狄氏裸囊菌、脑菌、假块菌,是高温期发生在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毁灭性杂菌。出菇前发生此菌,双孢菇将减产50%以上,出两潮菇后发生此菌,将减产40%左右。1发病症状胡桃肉状菌发生初期,在培养料或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淡黄色的浓密菌丝,会强烈抑制双孢菇菌丝的生长,使菌丝萎缩变黑,发病后一般不出菇或只出零星几个菇。在生长后期,覆土表面会出现大量红褐色、形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病严重时,菇床表面覆土凹凸不平,培养料暗褐色,粪草无韧性及弹性,呈湿腐状,闻之有浓烈的漂白粉气味。菇房内有漂白粉气味是诊断胡桃肉状菌感染的依据。2病原特征胡桃肉状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裸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块菌属。其菌丝白色粗壮,生长速度快。子囊果直径0.5~5厘米或更大,群生,形状不规则,表面呈脑状皱纹,形似胡桃仁,淡黄色或奶油色,后期红褐色。子囊卵圆形或球形,有柄,(12~25)微米×(8~16)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球状,直径5~7微米,平滑无色。3发生条件胡桃肉状菌属于土壤真菌,但其子囊孢子能在菇房内生存。病菌孢子随感病培养料、菌种等进入菇房,可随气流、人、工具等在菇...  相似文献   

4.
蘑菇湿泡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湿泡病又称蘑菇无头菇病、褐腐病、疣孢霉病等。该病发生轻者可造成减产,影响菇质;重者可导致欠收,甚至绝收。现将该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1 病原 该病是由疣孢霉(Mgcogoneperniciosa)所引起。此菌属半知菌纲、丛梗孢目、双孢亚科、疣孢霉。2症状蘑菇幼嫩菇蕾被疣孢霉感染,往往生成不象蘑菇的异形物。被感染的子实体,早期在菇盖上有短的卷曲的纯白色,绒毛状的疣孢霉菌丝丛出现。典型的疣孢霉病是菌柄加粗成桶状;有的菌盖平展而小,子实体象一个面粉球从菇土中长出。大部分得病子实体呈棕褐色,有粘…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褐腐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春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2):58-58,67
<正>双孢蘑菇褐腐病又名疣孢霉病,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称湿泡病(Wet Bubble)病愿菌为有害疣孢霉或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双孢蘑菇褐腐病是世界性病害,美国、英国、荷兰等均有发生。我国的福建、四川、江苏、浙江、  相似文献   

6.
覆土地栽是增加平菇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但却诱发了一种强竞争性杂菌———林地碗,对此害菌国内资料未见报导。今将实验观察结果并参照有关文献加以综合报导,供广大种菇户参考以防患于未然。1分类地位真菌门,子囊菌亚门,盘菌目Pezizales,盘菌科Pezi...  相似文献   

7.
蘑菇疣孢霉菌病,又名白腐病和褐腐病,是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俗称湿泡病和水泡病。我区蘑菇栽培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尺,每年都有部份菇房受害,减产10~20%,它是我区蘑菇栽培“四害”(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褐斑病和白色石膏霉)之一。  相似文献   

8.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吴才祥 《中国食用菌》2001,20(6):21-21,25
笔者从事有性天麻的制种与栽培多年。据我的观察和实践 ,我认为南方天麻的首要病害还是疣孢霉病。疣孢霉病又名湿泡病、白腐病、褐腐病。有害疣孢霉 (MycogonePerniciosaMogn)是浸染蜜环菌和天麻的主要菌种 ,其次还有马鞍菌疣孢霉 (Myco gonecervinaDiem)。病症 早期菌丝洁白 ,在菌峰表面形成白色绒状物 ,像棉絮将菌蜂包裹 ,气生菌丝长达 1~ 2cm ,后期变黄褐色 ,渗出褐色水珠 ,最后在菌峰上留下稀疏的菌索式的暗褐色线状物 ,菌丝消退 ,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病原 疣孢霉属菌丝白色 ,有隔 ,3 5~…  相似文献   

10.
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蘑菇疣孢霉病(Mycogone)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在我国蘑菇老产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一带是春、秋两季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不侵染菌丝体,而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霉侵染,将严重影响第一潮菇甚至以后各潮菇的产量。尤其是早秋抢早播种,在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此病。在缺乏精心管理的春菇菇床上,也经常可见因被侵染而产生的畸型菇,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疣孢霉病的症状疣孢霉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随着生长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这些畸型菇体组织称为“硬皮马勃状团块”。在湿度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的小液滴,随后团块逐步腐烂变褐、发臭进而污染整个菇房。在菇体生长的后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发病,使基部变成褐色,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发病则出现褐色病斑。2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是一种土壤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病原菌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壁薄、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生的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1 800余份,已鉴定出259种,内有担子菌239种、子囊菌20种,隶属2个亚门、6纲、12目、40科。其中食用菌132种、药用菌82种、外生菌根菌27种、有毒真菌44种、木腐菌56种。其中,隶属盘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的黑马鞍菌,隶属盘菌纲、柔膜菌目、锤舌菌科的橘色小双孢盘菌和隶属层菌纲、非褶菌目、鸡油菌科的灰褐鸡油菌为河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新菌种。  相似文献   

12.
四、竞争性病害这类杂菌与食用菌生长在同一环境中,争夺养料,影响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 1.子囊菌:狄氏裸囊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Diehl. et Lamb.)Gilkey、瘤孢梭壳孢Thielavia spedonium Emmons和嗜热梭壳孢T.thermophila Fergus et sinden在双孢菇菌床或堆肥上,第一种是最大的竞争菌并抑制菌丝体生长。初侵为空气,再侵为土壤。防治(1)以55℃蒸汽消毒土壤;(2)装肥前菌床、工具等以5%甲醛溶掖消毒;(3)发病时降温至16℃以下。球盘菌Orbicula partietina(Scr. ex Er.) Hughes和纤维盾菌Humarina testacea(Moug.)Seav. 在平菇棉  相似文献   

13.
邵伟  乐超银  唐明 《食用菌》2008,30(6):48-49
以双孢菇菇柄和残次菇为原料,在50-55℃、pH6.0~6.5和助溶剂NaCl存在的条件下,经过8h的保温自溶作用,将双孢菇细胞内的可溶性成分渗析出来,与蘑菇杀青水调配后,通过浓缩及干燥可得双孢蘑菇细胞抽提物。该产品为黄褐色粉末,具有双孢蘑菇所特有的气味,口味鲜美,总氮含量每百克达到6.4g、氨基酸态氮可达2.1g。  相似文献   

14.
1 病原菇床白粒霉菌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曲霉目、甲团囊菌科、小粒霉属。白粒霉菌的菌丝白色纤细透明,在蘑菇培养料内不注意观察,就较少见到菌丝体,而经常看到料内长出白色的小颗粒是它的子囊果,亦称闭囊壳。子囊果圆形,表面光滑,较硬,直径0.5~1.5mm,似蚕卵或鱼子,故大部分地区农民都称之为鱼子菌。子囊果初为白色,而后转为黄褐色,成熟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有细刺,直径18~20微米。 2 症状该菌发生在菇床培养料基内。被侵染的菇床,通常是在播种十多天后,菇房散发出浓厚的霉味,但菇床表面看不到白粒霉菌,在培养料中下部混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双孢菇播种后用地膜代替传统的报纸作覆盖物,具有很多优点.1 利于保湿 我省属暖温带干季风气候,播种期都集中在8~9月的高温干燥季节,菇房保湿难度大.用地膜覆盖可以很好地保持料面湿度,减少菇房湿度变化对菌料的影响,还可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羊肚菌属(Morchella)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世界上的羊肚菌属有33个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区。  相似文献   

17.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蘑菇的重要病害。1症状表现1.1菌丝感染双孢蘑菇菌丝在土壤中形成菌索时被感染的,会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的变成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有臭气。1.2菇蕾染病表现为正常菇还未出时,病菇就大量生长了,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其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会长出白色绒毛状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褐腐病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高霞 《食用菌》2001,23(1):38-38
褐腐病,又称湿孢病,是由有害疣孢霉侵染而引起。有害疣孢霉,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主要为害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严重时可致绝产。1 主要症状 一是当病原孢子基数较大时,蘑菇菌丝在土中形成菌索时即被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为有害疣孢霉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有时直径可达15cm以上,渐变为黄褐色,此时已产生厚垣孢子,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细菌的作用下腐烂,并有臭味产生;二是子实体原基分化时被侵染,则形成类似马勃状的组织块。初期白色,后变黄褐色,…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区有害疣孢霉菌株对一些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琦  王镭 《食用菌学报》1996,3(3):41-45
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的蘑菇菇房中采集了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19株,并从国外收集了7株,其中一株为红丝菌疣孢霉(M.rosea),进行室内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浙、沪一带分离的有害疣孢霉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而对施保功仍敏感。其它地区有害疣孢霉菌株对所试杀菌剂均敏感。  相似文献   

20.
果病净是由淄博龙泽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的速效杀菌剂 ,对子囊菌纲的大茎点菌属、黑星菌属 ,担子菌纲的锈菌目及半知菌类部分科、属病菌有较突出的杀灭力 ,同时对细菌亦有杀伤作用。1 药效表现 经田间试验观察 ,果病净对苹果轮纹病、葡萄白腐病、黑痘病 ,桃褐腐病、细菌性穿孔病 ,枣锈病表现高效 ;对梨黑星病表现奇效。对苹果轮纹病病疣 ,以果病净 2 0 0倍液涂抹 ,3天后开始干缩。以果病净 30 0倍液芽前喷苹果干枝 ,结合病疣重点涂抹 ,5月份苹果幼果期调查 ,轮纹病菌孢子量较对照显著减少 ,镜检结果为 :干枝喷、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