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贺州地区2011年秋冬季节自然环境条件下,对8种秀珍菇菌株进行栽培选优试验,从中选出适宜贺州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秀珍菇0抗杂菌能力强,菌丝生长速度快,栽培的第33天现蕾,6d~7d转潮;生长周期最短,64d内产3潮菇;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343.5g和85.9%,是8种秀珍菇中是最有栽培前景的菌株,其次是秀珍菇845和秀珍菇3,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为336.9g、329.1g和84.2%、82.3%。  相似文献   

2.
以袋栽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输液式补水方法对平菇产量、单丛重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增加。补水处理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2)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不补水)好。(3)每天对平菇茵袋直接输入10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培养料配方和出菇温度对猴头菇生长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猴头菇不同培养料配方和出菇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方3的产量最高,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的产量分别达到了148.2g·袋-1和125.6g·袋-1;出菇温度维持在16℃左右,出菇周期最短并且产量最高,出菇时间为26d。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7,(6)
试验从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控温出菇对当潮袋均商品菇产量、以后潮次袋均商品菇产量、5潮总商品菇袋均产量及菌棒耗损率等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季节控温出菇的香菇菌棒5潮菇袋均商品菇总产量为715 g,生物转化率达81.8%;高温季节利用空调辅助降温催蕾出菇,对提高当潮商品菇的产量效果明显,对以后潮次的商品菇产量与菌棒的总耗损率没有明显影响;高温季节空调控温出菇,对部分菌棒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主要是因控温出菇期间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5.
以“湘茶158”白色茶树菇为试材,分别采用ABTS法和DNS法对其进行了液体发酵和出菇培养2个阶段的漆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以探讨菌丝体对培养基质中纤维素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液体发酵培养阶段,前6d漆酶活性较低,6d之后迅速上升,第8天达到最高峰值,之后酶活性峰值又急剧下降,最后趋于缓和;CMC酶活性前4d较低,之后迅速上升,第6天达到最高峰值,之后酶活性又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缓和.出菇培养阶段,菌丝长满半袋和满袋时,漆酶活性处于很低的水平,1潮菇原基时,酶活峰值急速升至较高水平,幼菇时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又急剧下降,在2潮菇的几个阶段,漆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CMC酶活性在菌丝长满半袋和满袋时处于一般水平,而在1潮菇原基时期,酶活峰值急速升至最高峰值,在幼菇时期又急剧下降至一般水平,在1潮菇子实体成熟期和二潮菇的几个阶段,CMC酶活性变化不大,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白灵菇2号”为试材,研究了4种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2潮出菇期和出菇率、子实体性状和产量及其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2潮白灵菇出菇早晚、子实体出菇率、商品性能及产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脱袋地埋覆土和双排墙式覆土方式是较理想的2潮菇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生产用糙皮侧耳菌株对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菌渣不同发酵处理方式和复配基质对糙皮侧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糙皮侧耳菌株对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不同,各菌株以菌渣为基质的生物转化率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但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金针菇菌渣分别发酵0、3 d、5 d,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菌袋污染率呈降低趋势,糙皮侧耳产量呈升高趋势;单一金针菇菌渣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各潮菇的产量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第2潮~第4潮菇的产量降低更加明显,金针菇菌渣与棉籽壳、玉米芯复配基质的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平菇高邮206菌株,于1997年2月6日采自高邮果园一棵枯死梨树根部的野生大平菇,丛重18kg,直径78cm,高46cm,整株共39片菇盖,盖厚4.5cm,平均片重461g,菇体浅灰白色,经组织分离获得纯菌种.同年秋初试和中试栽培,1998年秋在本地区投料800000kg推广栽培,菌株栽培性状优良,产量居历史最高水平.1 基本特征 该菌株抗杂力较强,发菌速度快,15~18天满袋,20天左右现蕾.1~2潮菇以丛生为主,3潮起菇体以单生为多,一般袋头6~7片,菇片较大,直至第6潮菇片与1、2潮菇体相等,菇体整齐,菇肉肥厚,一般盖厚1.5~3cm,菇柄长1~2cm.菇体生长期耐重水,喜恒湿,菇体不黄、不死,菇盖边缘肥厚光滑,韧性较好,运输不碎.成熟时不开裂卷边,孢子释放量少,孢子印白色.  相似文献   

9.
平菇皖东超群菌株是作者1994年野生驯化而成,经华东菇农二年大面积栽培试验证明其具10大优良性状:广温菇乳白色;转潮快间隔5~8d(天);抗杂性特强;高抗CO2大棚地道栽培专用种;丛生或叠生,耐运输;适料广,抗病;老菇产区轮作首选菇种;菇体特大型;耐低温,产量和菇质高于传统品种;菌丝浓白、粗壮,对毛霉、根霉、绿霉杂菌覆盖吞噬力强。栽培要点如下。1菌株特征菌丝洁白浓密,生长旺盛,爬壁力、抗杂菌能力特强,出菇温度0-32℃,菇体乳白色,叠生,耐运。棉壳袋栽单丛一般2-6kg,阳畦单丛最大可达30kg,柄短、味美,菌盖最大直…  相似文献   

10.
袋栽平菇一般出完第三潮菇后的栽培料都已干缩,不再出菇,因此作为废料被处理掉。为了提高平菇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1990年将其废料进行脱袋浸水后覆盖湿的阔叶树锯末进行栽培试验,30天后出菇,生物转化率提高24.0%~33.4%。 (一)试验材料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阔叶树锯末,2.5%溴氰菊酯乳浊,50%多菌灵粉剂,石灰,石膏,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 (二)试验方法 把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脱去,将菌块置于水中浸泡24小时。在阔叶树的锯末中加1%的石膏、2%的石灰、0.2%的多菌灵、0.1%的溴氰菊  相似文献   

11.
袋栽金针菇采收两潮菇后,由于失水严重,第三、四潮菇产量很低,难以充分利用菌筒的养分,作者根据平菇覆土栽培经验,室内采收两潮菇后,移至室外进行覆土出菇,生物学效率高达130%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的产量主要集中在第1潮,头潮菇如果出得不好,就会影响后潮出菇,进而影响到整个栽培季节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后熟期对头潮菇出菇影响很大,为此,我们就杏鲍菇菌袋后熟期长短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5种培养料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及鲜菇产量,筛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适宜培养料配方。结果为: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走菌速度快,菇形好,头2潮菇平均产量最高,为315g/袋,生物转化率达85.1%;其次是配方D(木屑35%,棉籽壳25%,麦麸15%,米糠5%,玉米芯7%,玉米粉7%,大豆皮6%),头2潮菇平均产量310 g/袋,生物转化率为83.8%。  相似文献   

14.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目前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多数农业废弃物均可用作其栽培原料。本试验采用木屑(苹果枝条)、荞麦壳、稻壳等为培养料培养平菇,通过示范栽培,结果表明,平菇菌丝能够在该培养料上正常生长;共采收了4潮菇,各潮次间平菇产量存在差异,其中前3潮平菇产量高且稳定,第Ⅳ潮菇产量较低,平均每袋4潮菇共采收鲜平菇1115.56 g,生物转化率达114.06%。  相似文献   

15.
辛文英  辛颖  辛红  丁雷 《食用菌》2004,26(5):29-29
猴头可用多种代料种植 ,代料有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甘蔗渣、酒渣、稻麦草粉等。用瓶栽或袋栽。 75 0ml瓶 ,两潮可产10 0~ 15 0 g。笔者用棉子壳袋栽 ,待菌丝发满后脱袋覆土种植 ,适当喷施 0 .5 %KH2 PO4稀释液 ,产菇 4~ 5潮 ,转化率可达 15 0 %。一般菇重 175~ 6 0 0 g,笔者今年 4月 18日采摘 1个特大子实体达 1.85kg。该菇长 2 8cm ,宽 17cm ,高 19cm。目前 ,我们已将该菇制取母种 ,已备继续种植猴头菇覆土栽培$江苏省沛县科协、沛县微生物研究所@辛文英 $江苏省沛县科协、沛县微生物研究所@辛颖 $江苏省沛县科协、沛县微生…  相似文献   

16.
平菇华丰2号采自大别山栎木丛林中,经笔者驯化选育的一个优良菌株。其性状:出菇温度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状好,不早衰,后劲足(一般可出6潮菇),耐CO_2,耐粗料,适应木屑栽培,用阔叶树木屑大面积袋栽(不覆土),生物效率可达150%是非棉区栽培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7.
茶树菇属广温型食用菌品种,通过茶树菇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中的种植及产量调查,确定其适宜出菇时期为6~9月份;对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调查,掌握菌袋培养过程中松开扎口绳时期;对茶树菇产量动态调查,加强其第一、二潮出菇关键时期生产管理,确保茶树菇产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测定多菌灵在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025~1 mg/kg和0.05~10 mg/kg 时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99%、93%~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为3%~6%。在0.1%、0.3%多菌灵有效成分用量下拌料施用后,糙皮侧耳第一和第五潮菇(菇柄、菇盖和全菇)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9~0.077、0.533~0.485 mg/kg,低于欧盟关于多菌灵在新鲜菇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多菌灵在子实体各个部位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为菇脚>菇柄>全菇>菇盖。培养料中多菌灵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袋部位、菌丝和灭菌对培养料中多菌灵消解均有影响:菌袋上部(距离栽培袋底部22 cm处)的培养料中的多菌灵消解快,半衰期33 d短于中部(距离栽培袋底部11 cm处)的36.47 d和下部的63 d;培养料中菌丝生长有利于多菌灵消解,高压灭菌(0.1 Mpa 压力下,121℃灭菌2 h)可以有效地促进农药消解。灭菌后降解率达91.8%和85.9%,未灭菌时培养料中多菌灵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袋栽平菇,采完头潮菇后培养料就严重缺水,营养不足无后劲,导致产量低,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采取在出二潮菇后打孔注水,也有采用砌墙覆土保水,还有采用床式覆土补水,这三种补水保水措施究竟哪一种效果最佳呢?通过两年对比试验表明,以出菇前覆土生物转化率最高,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塑料袋栽培猴头其产量不低于瓶栽,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据我们试验头茬菇,每袋产量在0.225公斤左右,还能出第四潮菇。只要把好关键技术,就能获高产。现将袋栽猴头的栽培要点简述如下。 (一)菇房要求:袋栽猴头一般要求普通瓦房达到保温保湿又有通气窗即可。生产规模大小根据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