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筛选流感病毒HA抗原保护剂。[方法]将H3N2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分别加入A~F组中,在37℃下进行加速试验,并通过血凝试验测定HA滴度。[结果]在28 d A组(添加PBS缓冲液)中H3N2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的HA抗原血凝滴度分别为20和32。F组(添加BSA、岩藻糖、Proclin 300、Triton 100)HA抗原的热稳定性最好,在28 d H3N2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HA抗原血凝滴度分别为48和96。[结论]F组成分对流感病毒HA抗原的保护作用最好,可作为保护剂候选配方。  相似文献   

2.
甘草主要成分抗H9N2亚型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H9N2亚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感染小鼠,以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毒滴度、死亡保护率和生命延长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和甘草粗提物对感染H9N2亚型流感病毒小鼠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甘草粗提物及甘草酸单铵盐口服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P<0.01),甘草粗提物20 mg/kg组能明显延长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纯化的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HA1蛋白为作用靶点,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出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的亲和多肽.【方法】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纯化的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HA1蛋白为作用靶点,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HA1蛋白亲和多肽,并对获得的多肽进行鸡胚水平和细胞水平抗H3N2亚型流感病毒活性验证.【结果和结论】经过4轮体外亲和筛选获得了6条HA1蛋白亲和多肽,6条多肽对H3N2亚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活性,其中以HA-4的抗病毒活性最强.试验结果表明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能够应用于抗病毒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CCK8法测定小槐花提取物在MDCK细胞上的最大安全浓度(Maximum no-cytotoxic concentration, MNTC);建立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 PR8)感染MDCK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其对病毒感染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小槐花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基因、蛋白,以及宿主炎症相关转录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小槐花提取物对MDCK细胞的MNTC为100 mg/L;qRT-PCR结果显示,小槐花提取物能显著抑制PR8流感病毒M与NP基因的mRNA表达(P<0.01),也可显著下调病毒感染细胞的转录因子NF-κB p65、STAT3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且其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100 mg/L的小槐花提取物极显著抑制了流感病毒M1蛋白的表达(P<0.01)。小槐花提取物具有较显著的体外抗流感病毒效果,此研究结果为从小槐花中鉴定具有抗流感病毒的确切药效成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流感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常引起大流行,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且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能不断逃逸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对现有抗流感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寻找抵抗流感的新方法迫在眉睫。研究通过探索NMRAL1(NmrA-like family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揭示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抗流感药物研发提供潜在靶点。【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在A549细胞中下调表达NMRAL1,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后NMRAL1的表达水平;在下调表达NMRAL1的细胞中,分别感染A/Anhui/2/2005 (AH05) (H5N1)和A/WSN/33 (H1N1) 两株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利用蚀斑试验检测感染病毒后24和48 h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为确定NMRAL1影响流感病毒复制的具体阶段,在HEK293T细胞中瞬时转染NMRAL1-Myc-pCAGGS质粒过表达NMRAL1,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过表达NMRAL1对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影响;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流感病毒NP蛋白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试验观察下调表达NMRAL1对感染病毒后3、4、5、6和8 h NP蛋白在被感染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的影响,判断下调表达NMRAL1是否影响流感病毒的入核和出核过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下调表达NMRAL1对流感病毒各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和对流感病毒激活I型干扰素通路下游IFN刺激基因(ISGs)表达的影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研究NMRAL1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NMRAL1 siRNA能显著下调NMRAL1表达,在下调表达NMRAL1的A549细胞中分别感染H5N1和H1N1病毒,并通过蚀斑试验检测感染病毒后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在下调表达NMRAL1的细胞中,感染流感病毒后24和48 h收取的细胞上清中病毒滴度显著下降,表明NMRAL1能促进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复制;为进一步探索NMRAL1调控流感病毒复制的具体机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发现过表达NMRAL1对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激光共聚焦试验结果显示下调NMRAL1表达不影响NP蛋白的入核和出核过程,同时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下调NMRAL1表达不影响各病毒蛋白的表达;但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显示下调NMRAL1表达能够促进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IFN-β mRNA水平上升,且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下调表达NMRAL1促进I型干扰素通路下游的MxA和IFITM3抗病毒蛋白的表达,与此同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下调NMRAL1表达可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结论】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NMRAL1不影响流感病毒的入侵以及转录翻译过程,而是通过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激活从而抑制MxA、IFITM3等抗病毒因子的表达,最终促进流感病毒复制。研究证实宿主因子NMRAL1正调控流感病毒的复制,丰富了参与流感病毒复制的宿主因子网络。  相似文献   

6.
猪作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混合器”,在“禽-猪-人”的种间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H1N1可通过高突变率与基因重排不断产生新型病毒,使得目前疫苗免疫和以流感病毒蛋白作为靶标的药物研发相对滞后。中药因其多靶点、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被广泛关注。本试验研究了清营口服液对分离到的H1N1猪流感病毒(SIV)在体内外的综合抗病毒效果。通过检测小鼠灌服清营口服液后的精神状况、体重、肺脏病变及病毒载量等发现,清营口服液具有明显抑制H1N1 SIV的效果;利用MDCK细胞同样发现其对H1N1 SIV具有抑制作用,且吸附后期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96.8%;免疫荧光试验发现清营口服液能够抑制病毒NP蛋白的核输出。通过以上试验,初步明确了清营口服液对H1N1 SIV的抑制效果,可在临床使用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3.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并不会立即发病,而是会有一段"平静"的时期.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已经侵入我们身体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点没有"安静"下来,它正忙着在我们身体的健康细胞中不断地复制和繁殖,产生更多的病毒,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和破裂,然后它们被释放出来,再去感染和破坏更多的健康细胞.  相似文献   

8.
繁殖障碍型H3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广东惠州市某猪场采集流产死胎的肺组织、胎衣及鼻棉拭子,病料处理后经SPF鸡胚绒毛尿囊腔接种获得1株有血凝(HA)活性的病毒,通过AGP试验初步确定为猪流感流感病毒;但此病毒的血凝现象不能被抗H1亚型猪流感单因子血清、抗H5亚型猪流感单因子血清、抗H7亚型猪流感单因子血清、抗H9亚型猪流感单因子血清抑制,而能被抗H3亚型猪流感单因子血清抑制;通过H3亚型猪流感病毒RT-PCR分子生物学诊断,最终确定该病毒为H3亚型猪流感病毒.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厌食、嗜睡、被毛松乱、呼吸较急促,攻毒后7 d采集小鼠血清进行检测,HI效价为3log2~4log2;剖检发现病毒性肺炎,且能从病料中再次分离到H3亚型猪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9.
为测定银翘散对禽流感病毒(AIV)的抑制作用,将不同浓度的银翘散煎煮液分别与H9、H5亚型AIV在体外混合作用30 min后,接种SPF鸡胚,测定鸡胚的死亡率及尿囊液中AIV的血凝价,并采用RTPCR法对1 g/mL试验组鸡胚进行H9N2病毒检测。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在0.2500 g/mL及以上时,H9N2试验组鸡胚存活率为100%,病毒血凝价为零,药物浓度为1 g/mL时,RT-PCR检测无目的条带出现;药物浓度在0.5000 g/mL及以上时,H5N1试验组鸡胚存活率为100%,病毒血凝价为零。因此,银翘散煎煮液在体外对禽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Real time PCR(RT-PCR)对患者鼻咽拭子样品进行检测,筛选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将阳性样品接种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扩增病毒HA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分析扬州市2009~2011年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结果表明:分离出9株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其HA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99.8%和96.6%~99.8%;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相比,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4%~99.5%和97.0%~99.3%,其中2011年3株病毒在抗原位点上发生了点突变。遗传进化分析显示9株病毒形成3个明显的分支。证明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发生了一定抗原漂移。  相似文献   

11.
金莹  孙爱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525-13526,13536
[目的]观察苹果多酚对小鼠H22细胞株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CTX为对照,研究灌胃不同剂量苹果多酚溶液对小鼠H22细胞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EAC腹水型小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结果]大、中、小剂量苹果多酚对}122实体瘤的体内抑瘤率分别为48.70%、62.12%、42.97%,但效果均不如CTX(76.11%)。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肿瘤的大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减小,但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确。经大、中、小剂量苹果多酚处理后,EAC腹水型小鼠模型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15.43、16.05和17.51d,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5.51d),但均低于CTX对照组(20.67d),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06%、7.78%、15.31%,也无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苹果多酚在体内对H22移植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剂量一效应关系不明确;对于荷EAC小鼠的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佳  吕芬  吴崇超  彭舟  魏博  杨辉  陈伟  熊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23-3326
[目的]研究蓝藻抗病毒蛋白N(CVN)衍生物(LCVN)对永生化上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毒性及LCVN凝胶的制备和体外活性检测。[方法]用MTT法测定LCVN对HaCaT细胞株的半数毒性浓度(CC50)以及LCVN对流感病毒毒株A/HK/8/68(H3N2)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LCVN对HaCaT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CVN凝胶与HIV包膜蛋白GP120的相互作用。[结果]培养24和48 h后,LCVN对HaCaT的CC50分别为(9.25±1.21)与(1.94±0.12)μmol/L,将LCVN做成凝胶后,与HIV外膜蛋白GP120的结合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关系,LCVN凝胶对A/HK/8/68(H3N2)毒株的IC50为(98.20±0.03)nmol/L。[结论]LCVN对HaCaT细胞的毒性明显小于CVN,当做成凝胶以后LCVN对流感病毒A/HK/8/68(H3N2)具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与HIV包膜蛋白GP120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苹果多酚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苹果多酚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各种供试菌株在测试浓度范围内的最低抑菌浓度,以期为新型安全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采用双层平板打孔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6、10g/L)苹果多酚,对6种细菌、3种酵母菌及3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对筛选出来的供试菌株,采用0.3、0.4、0.5、0.6、0.7、0.8、1.0、2.0g/L8种不同浓度的苹果多酚进行测试浓度范围内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苹果多酚对黄杆菌SHL45、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SHL5、荧光假单胞菌SHL7、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种供试菌株,在苹果多酚测试浓度范围内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0.6、0.7、0.6、0.6、0.8、0.5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供试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vRNA 5'端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具有多样性,突变发生时,该位点失去与聚合酶的结合能力或结合能力减弱,阻碍多聚腺苷酸化过程,影响病毒mRNA的转录过程。为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处5个或6个连续的尿嘧啶(U5或U6)碱基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一株四川分离株A/Chicken/China/Sichuan/CQY/2014(H9N2)为骨架的反向遗传系统构建突变株。结果显示,含U5的H9N2突变株(rCQYU5-H9N2)的血凝效价、TCID50和EID50滴度均高于含U5的H9N2突变株(rCQYU6-H9N2),但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表明H9N2 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U5或U6结构均不影响病毒的拯救,但U5有助于提高病毒在鸡胚与细胞中的复制滴度。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理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响应面优化苹果皮渣多酚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苹果皮渣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工厂榨汁后的苹果皮渣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料液比为自变量,多酚的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子三水平的分析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优化苹果皮渣多酚超声提取工艺。【结果】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方程对试验拟合较好,可以对苹果皮渣多酚得率进行很好的分析和预测;各因子对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功率>提取时间;响应面分析图表明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交互作用不显著,提取温度和超声功率交互作用极显著,料液比的主效应大于温度;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苹果皮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10 min,提取温度65℃,超声功率503 W,料液比1﹕30。【结论】多酚的提取率达4.53 mg•g-1,与预测值4.55 mg•g-1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1998—2021年间我国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例的发病时间、所在省份、年龄和性别等信息,明确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分析人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阐明人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规律;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预警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流感基因数据库、病例报道和文献资料,获得1998—2021年我国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信息和毒株序列数据。从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对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明确人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对人源H9N2病毒的各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MEGA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析病毒蛋白关键位点,揭示遗传演化趋势和病毒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通过GISAID网站下载2019—2021年间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利用mafft比对后在MEGA7.0中查看人源与禽源H9N2病毒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差异,揭示当前人源和禽源H9N2病毒可能引起的风险。【结果】 1998—2021年我国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共71例,从空间分布分析,病例分布于16个省市,其中91.55%的病例来自于南方12个省市;从时间分布分析,2013年以后,我国报道的感染病例呈增长趋势,2013—2021年累计感染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1.97%;从性别和年龄分布分析,男、女性别比为 1﹕1.68,感染病例主要见于幼儿和少儿,占总病例的74.14%。对人源H9N2病毒进行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这些病毒均属于欧亚分支,但是这些病毒各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HA、NA、PB2、PB1、PA、NP、M和NS的同源性分别为75.3%—100%、80.1%—100%、78.7%—100%、82.5%—100%、72.6%—100%、74.1%—100%、65.5%—100%、82.0%—100%;22株具有完整基因片段的病毒分为8个基因型,2003、2008和2013年的基因型与1999年的基因型有明显差异。1998—2021年共有42株人源H9N2病毒株上传HA序列,其中有38株病毒的HA蛋白发生Q226L的突变;共有30株人源H9N2病毒株上传PB2序列,其中9株病毒的PB2蛋白发生E627V突变,1株病毒的PB2蛋白发生E627K突变;1株病毒的PB2蛋白的701位点发生D701N突变,共有31株人源H9N2病毒株上传 NS与M序列,NS1蛋白的42位点均为S,M1蛋白的30和215位点的氨基酸分别为D和A。2019-2021年人源H9N2病毒的HA蛋白183与190位点、NS1蛋白42位点均发生突变,人源与禽源H9N2病毒的PB2蛋白701位点均未发生突变。【结论】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例数量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地域、年龄和性别差异。1998年至今,人源H9N2病毒的基因同源性差异较大,不同分支间病毒基因重排频繁,形成了复杂的基因型,提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不断地进化。人源H9N2病毒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出现突变,且在2019—2021年人源比禽源H9N2病毒的关键位点突变率高,提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跨种感染人的潜力逐渐增强。该结果丰富了对人源H9N2病毒认知,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被感染猫体内分离出流感病毒,利用RT-PCR扩增NP基因,分析其遗传变异性.与NCBI上的14株流感病毒的NP全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与参考毒株的NP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79.3%~99.7%,其中与感染株A/canine/Guangdong/1/2007(H3N2)的NP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为99.7%.基因序列比对发现,编码区存在5处突变:A33G、A81G、C235T、G345A、A567G;氨基酸仅存在1处变异:I189M.研究结果表明,犬流感病毒在犬和猫之间存在跨中间传播,虽然变异系数不高,但是567位碱基突变所造成的氨基酸突变为NP基因的遗传性和种间特异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