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实用技术》2013,(2):28-29
1、茶树的种类山茶属植物分为20个组。其中茶亚属的茶组Scet.Thea,目前全世界共发现49种3变种。在52种茶组植物中,只有茶系中的普洱茶C.assamica和小叶茶C.sinensis两种久经栽培,其余的种均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2、茶树的植物学特征茶树是由根、茎、叶、芽、花、果等不同的器官构成的一个整体。地下部为根系,地上部为树冠,包括茎、芽、叶、花、果等部  相似文献   

2.
<正>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树原始起源中心和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茶树资源异常丰富,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称,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调整后的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共有34个种(包括4个变种),除南川茶(C.nanchuanica)等8个种以外,其它26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山茶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孢粉学资料,验证花粉形态在植物识别与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茶科山茶属4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山茶属植物花粉在形状、大小、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花粉外壁纹饰分属不同的类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网状,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近脑纹状(近蠕虫状纹饰),蒙自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皱波状,贵州连蕊茶(Camellia costi)皱网状,其中,贵州连蕊茶的网脊上密布疣点(疣状突起),可能是一个进化特征;4种植物的P/E值和P值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27 2),具有较大的P/E值和P值的两种连蕊茶组植物处于较高的进化地位,山茶属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P/E值反映了物种间的差异,也反映出近缘物种间一定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可为组间分类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及其变种云南野山茶(Camellia pitarii var. yunnanica Sealy)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MS技术,对2种山茶属(Camellia Linn.)植物华东山茶(C.japonica)、茶梅(C.sasanqua Thunb)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质荷比及质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华东山茶19个色谱峰中的12个峰、茶梅20个色谱峰中的12个峰的成分。结果表明:这两种山茶属植物含有酚酸类、儿茶素类、黄酮醇及糖苷类物质。为科学开发利用山茶及茶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茶科部分属种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科Tneaceae10属25种植物叶表皮形态。所检测种类的叶表皮气孔复合体主要有环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不规则型(anomocytic)和极少数辐射型(actinocytic)。山茶亚科Tneoideae大头茶属Gordonia和荷木属Schima的气孔复合体呈环列型,石笔木属Tutcheria气孔复合体为平列型,圆籽荷属Apterasperma和厚皮香亚科Temstroemioideae各属均为无规则型。认为山茶亚科植物的气孔复合体可能是从环列型向平列型或无规则型演化;厚皮香亚科的无规则型为山茶科植物气孔类型中最进化的类型.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山茶科不同属间的纹饰有较大的差异,山茶科植物表皮细胞的角质纹饰是从多层、分离的波状条饰(山茶属Camellia、大头茶属)向少数几层、连续或分叉的环状或波状条纹(石笔木属、荷木属和圆籽荷属),或环状条纹与表皮角质层分离(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杨桐属Adinandra和红淡比属Cleyera)至愈合(猪血木属Euryodendron、茶梨属Anneslea和柃属Eurya)演化.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石笔木属不应与核果茶属Pyrenaria归并;圆籽荷属在系统地位上的独特性,可能是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7.
咖啡碱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咖啡碱对茶树4种主要叶部病原真菌(茶炭疽病原菌、茶云纹叶枯病原菌、茶轮斑病原菌、茶赤叶斑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咖啡碱质量浓度为1~10mg.mL-1时,抑制率为33.0%~100.0%,对4种病原真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917、1.860、0.937、1.889mg.mL-1;而EGCG在试验设计浓度下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筛选茶叶中的主要抑菌物质,将咖啡碱、茶粉、茶叶水提物、脱咖啡碱茶叶水提物和茶渣分别添加到PDA培养基中,在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茶树叶部病原真菌(茶轮斑病原菌、茶炭疽病原菌、茶褐色叶斑病原菌),分析不同添加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5种处理抑制率为-32%~70%,且5种处理对3种病原真菌抑制作用趋向一致,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咖啡碱、茶粉、茶叶水提物、脱咖啡碱茶叶水提物、茶渣。上述结果显示:咖啡碱是茶树叶部病原真菌的一种抗菌物质,儿茶素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没有抑制作用,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茶树品种抗病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杜鹃红山茶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别名张氏红山茶、杜鹃叶山茶、杜鹃茶、四季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红山茶组常绿灌木至小乔木。单叶互生或近轮生,革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无托叶;两性花,花单朵或对生于叶腋和枝顶,花色艳红,单瓣或重瓣,4-12月均有花开放,夏季和秋季为盛花期,花期之长是同种属植物所没有的;果期9-12月,是名贵的木本花卉。  相似文献   

9.
<正>山茶属(Camellia)是茶科中最大的一个属,西里(Sealy)把该属分成12组(Section)S2种,张宏达教授分其为4个亚属(Subgenus)19组19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而近90%的种集中在我国南部、西南部。 白花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var.albiflora)被定为南山茶(Camelliasemiserrata)的变种,分布于广东省封开县利水乡。种子可以榨油食用,为我国南方木本油料树种之一;花白色且大,亦可作庭园绿化、观赏树种。  相似文献   

10.
无咖啡因茶树新资源可可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茶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32种茶组植物(Camellia Sect. Thea)中,我国分布的就有30种,其中茶〔俗称小叶茶,C.sinensis (L.) O. Ktze〕和普洱茶〔俗称大叶茶,C.assamica (Mast.) Chang〕是传统的栽培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茶多酚、茶氨酸、茶叶嘌呤碱等,所含嘌呤碱主要为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占干物质的2%~4%、可可碱约含0.05%、茶碱约含0.002%。但在茶组植物中,有几个种含可可碱为主,已知的有滇缅茶(C.irrawadiensis)、紫果茶(C.purpurea) 和可可茶(C.ptilophylla),其中滇缅茶含可可碱约为0.5%、紫果茶为2.9%、可可茶高达6.8%。 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的茶树资源,它的命名是根据曾沛先生采集的标本作出的,因为它的芽叶被浓密柔毛,发表时的中文原名称为“毛叶茶”,在产地它被称为毛茶;又因为它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可可碱,后来我们称它为可可茶。它和传统的栽培茶树——茶和普洱茶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均具有被毛、3室的子房。可可茶作为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所含的嘌呤生物碱不是咖啡碱而是可可碱,这与传统茶叶中以咖啡碱为主、仅含少量可可碱的嘌呤碱分布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嘌呤碱的分布模式在茶组植物中是一种新的分布模式。我们对可可茶利用的研究最初也是从它所含的丰富可可碱出发的。从80年代末起,我们对可可茶进行了跟踪研究。对可可茶一系列的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引种驯化,把野生的可可茶变成家种的可可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特有种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是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山茶亚属、红山茶组、光果红山茶亚组,又名浙江红花油茶。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均有分布。多生长于海拔600—1400米的高山,2—3月开大而美丽的红花,可供观赏。种子含油率较高,约达63.05%,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全世界山茶属植物约20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原产地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占90%以上的种。Sealy(1958)将该属分为12个组(Section),共82个公认种。张宏达先  相似文献   

12.
阮逸明 《农业考古》2002,(4):327-334
前 言茶叶因制造过程发酵程度的不同 ,区分为不发酵茶类 (绿茶、黄茶 ) ,部份 (半 )发酵茶类 (乌龙茶、白茶 )及全发酵茶类 (红茶 ) ,另有后发酵茶类 (后氧化或微生物作用 )的黑茶。乌龙茶属部份发酵茶类其制作过程包括晒青 (日光萎凋 )、晾青 (室内萎凋 )、作青 (搅拌 )、炒青、揉捻及干燥等工序缺一不可 ;在晾青、作青过程 ,进行部份发酵 ,而产生乌龙茶特有的香气及滋味。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 ,创制于明末清初 ( 1 7世纪中前叶 ) ,于十八、十九世纪曾风迷欧美 ,十九世纪初乌龙茶的产制亦由闽北扩展至闽南、粤东及台湾 ,自十九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3.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物种丰富、经济效益较高的属.分类学上对山茶属的亚属、组以及种的划分争议较大,著名的3大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分别由Sealy、张宏达和闵天禄提出.DNA条形码技术是指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片段扩增、测序发现其碱基变化规律的技术手段,在分类学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选取trnH-psbA和matK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山茶属不同植物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分别得到了ttrnH-psbA序列和marK序列各61条,山茶属matK序列相似度极高(98.40%),物种分辨率较低.trnH-psbA的属间物种分辨能力达到100%,而在山茶属内物种分辨率仅为13.11%.结果表明:trnH-psbA序列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属间的植物,但种间分类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前言台湾有一句话,“文章、风水、茶,识者没几人”,茶的博大精深,要把它完全学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茶,依据颜色来分,有五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依照茶叶制造的过程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来分: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属于青茶类的半发酵茶也就是广义的乌龙茶。由于占台湾制造半发酵茶的原料——茶菁大都属于青心乌龙、红心乌龙种或黄心乌龙等品种,所以,台湾出产的半发酵茶就被一般人笼统的称作“乌龙茶”。其实,台湾出产的半发酵茶类,在制作过程中,从发酵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都属于半发酵茶。在半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遮荫对6种山茶科植物叶绿素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红山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叶片与大果红山茶(Camellia magmocarpa)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3种遮荫下表现相同,均为70%遮荫50%遮荫全光照,表明两者的耐荫性幅度较宽;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为50%遮荫70%遮荫≈全光照,表明略耐荫且不喜光;海南大头茶(Gordonia hainanensis)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为,50%遮荫70%遮荫全光照,也是略耐荫不喜光;而粗毛石笔木(Tutcheria hirta)和越南抱茎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为,70%遮荫50%遮荫,耐荫性较好忌全光照。遮荫下的成活率(除张氏红山茶成活率100%外)和生长量均比全光照下的高。总之,全光照下不利于6种山茶科植物的苗木存活和生长量增长,50%和70%遮荫能不同程度地提高6种山茶科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量,表明山茶属植物为中性至偏耐荫植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为陕西优质乌龙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阳群体种茶树鲜叶为试材,按驻芽大(A1)、中(A2)、小(A3)开面3、4叶标准采摘,分别进行轻摇(B1)和重摇(B2)处理;以铁观音品种茶树鲜叶为对照(CK),按驻芽中开面3、4叶标准采摘,进行重摇(B2)处理,分析比较各处理鲜叶和毛茶的内含成分,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对CK和A3B2处理茶样进行香气物质分析。【结果】各采摘标准的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以A3最丰富,A1最差;毛茶各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重摇较轻摇大,感观审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CK(93.625)>A3B2(93.025)>A2B1(91.475)>A3B1(90.000)>A2B2(87.025)>A1B1(84.500)>A1B2(82.100),其中A3B2与CK品质差异不显著;CK和A3B2处理2种茶样中共鉴定出28种乌龙茶香气组分,其中CK茶叶有28种,A3B2处理茶样有24种,在香气总量上二者差异不明显。【结论】鲜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影响显著,其中以小开面采摘、按重做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典型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最好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的起源,同世界上其它物种的起源一样,是在人类发现和利用茶之前。茶树起源后,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后,人类才发现和利用茶,并且再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属,茶种植物,植物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ea。山茶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种群,它产生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茶树是山茶属中比较原始的种,是从山茶属里分化出来的一个种,据专家们考证,地球上出现茶树这种植物已有六千万年至七千万年的历史。古地质变化表明,约在2亿万年以…  相似文献   

18.
茶树属山茶目,山茶科,茶属,茶种.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茶叶已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茶叶产区日益扩大,茶的种类逐渐增多,目前,瓮安县扩种到0.5万公顷.  相似文献   

19.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物种丰富、经济效益较高的属。分类学上对山茶属的亚属、组以及种的划分争议较大,著名的3大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分别由Sealy、张宏达和闵天禄提出。DNA条形码技术是指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片段扩增、测序发现其碱基变化规律的技术手段,在分类学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选取trn H-psb A和mat K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山茶属不同植物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分别得到了ttrn H-psb A序列和mat K序列各61条,山茶属mat K序列相似度极高(98.40%),物种分辨率较低。trn H-psb A的属间物种分辨能力达到100%,而在山茶属内物种分辨率仅为13.11%。结果表明:trn H-psb A序列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属间的植物,但种间分类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茶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茶业一直是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某乃解。”以上传说反映是早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吃茶叶,茶叶有解毒的功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并有优质产品进贡朝廷。最早将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