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贵州省平塘县为研究对象,以乡镇为评价单元,根据自然-社会-经济(NSE)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权层次相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计算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旨在为平塘县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2011—2013年平塘县各乡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为0.6~0.8,均属于中警,其中卡罗乡、新塘乡、西凉乡、四寨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增大变化趋势,生态安全得到改善;大塘镇、掌布乡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减小变化趋势,生态安全略显退化;平湖镇、苗二河乡、卡蒲乡等呈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生态安全呈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为研究时段,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熵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利用综合安全指数模型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200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整体上逐年提高,其中126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驱动力和响应2个变量的快速提高;官渡区、西山区和红塔区的降低。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异方面,2000—2015年,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和滇东南边界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Ⅳ)的区域提高为较安全(Ⅲ)或安全(Ⅱ),滇中大部分区域安全等级由较安全(Ⅲ)向安全(Ⅱ)发展,昆明周边较少的区域向理想安全(Ⅰ)演变。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评价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警情,基于PSR-EEES模型构建适合研究区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预警状态,并结合GM(1,1)模型预测2026—2032年区域生态安全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综合预警指数从0.255 8增加到0.551 6,生态预警状态由重警转为中警,预警指示灯由橙色变为黄色;2)GM(1,1)预测模型显示,2026—2032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态势进一步好转,生态安全预警值从0.726 2上升到0.891 3,安全状态由较安全转向安全,安全等级从Ⅱ级上调为Ⅳ、Ⅴ级;3)空间上各县生态安全预警状态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南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中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研究显示,近2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绿洲内部各县生态预警状态差异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合安全等级趋向于不安全,不安全县(市、区)增多,东、西部综合安全性低于中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与产出、资源禀赋对忻州市耕地安全均有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忻州市耕地安全的因素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忻州市耕地安全性发展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连通性、绿当量强度、功能连通性三方面入手,采用绿当量计算阻力系数,并利用阻力因子的分级对MCR模型进行修正,模拟生态景观连通性优化廊道,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3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度、人类干扰程度大幅增大,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景观连通性、团聚性减弱,结构连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威胁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流通;中心城区绿当量强度明显下降,3县1市地区的绿当量强度增加;阻力值分布呈4个阻力高值区,阻碍了生态流的流通,可构建2条优化主廊道及2条优化次廊道作为物种迁移和生态流空间扩散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采用DPSIR-KRUSKAL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2010、2012、2014、2016、2018年168个县(市、区)建立土地生态安全DPSIR传导与影响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KRUSKAL进行模糊聚类,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对不同土地生态安全区进行级别划分。结果表明,2018年河北省生态安全区(1级)20个、生态较安全区(2级)21个,生态基本安全区(3级)67个,生态临界区(4级)49个,生态不安全区(5级)11个。2010—2018年河北省168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不断上升。安全等级1级区域增加13个,5级区域减少51个。其中,2010—2012年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邯郸、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62个县(市、区)处于不安全等级,86个县(市、区)处于临界安全或基本安全等级;2014年以后,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由不安全级别向临界级和基本安全级开始迅速变化,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显著提高,安全、...  相似文献   

7.
水土资源的安全程度和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安全,二者对生态格局的演变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轮台县为例,从水土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GIS、RS和其他数据资料的支持下,对研究区1992-2008年16a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已由预警区转至中警区,生态环境整体上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浅山丘陵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09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应用增量趋势判别法从动态变化中识别生态安全变化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升高趋势,从2000年的0.485 1增至2009年的0.577 3,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好转态势,安全等级从Ⅳ级(中警)转为Ⅲ级(预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指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农田旱涝保收率、生物丰度指数8项指标是影响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并针对其提出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市为例,运用PSR模型构建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了16个指标,并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综合指数和评价标准划定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2007—2016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小。2007—2010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2011年安全等级变为较不安全的状态;2012—2015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的不断努力,2016年安全等级变为较安全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兰州市社会经济能够在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中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土地生态压力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切实改善兰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保定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生态压力指数模型,研究了保定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结果表明:1)2002-2012年保定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为3.57%,2002-2003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等级处于很不安全状态,2004年以后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经对2012年保定市区及22个县(市)安全等级进行分区,由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依次为较安全→很不安全→极不安全→较不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长柱十大功劳植物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种植的可行性,以长柱十大功劳2年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2.5)%~(80±2.5)%]和胁迫时间(0~21d)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长柱十大功劳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呈升高趋势,而重度胁迫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MDA含量呈升高趋势。长柱十大功劳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强适应性,表现出一定耐旱潜力,可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植物进行栽培。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0年扬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对研究期内扬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扬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趋好态势,其中,2001—2007年扬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持续上升,从Ⅲ级水平迅速转变为Ⅱ级水平,2008年出现波动性下降,又回到Ⅲ级,2009年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开始好转,变为Ⅱ级;运用模糊集对分析法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客观合理,方法简单、易操作,又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揭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规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在500 m×500 m栅格单元内实现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呈波动式增长,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减,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由剧烈趋于平缓;(2)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警情级别由中警转化为轻警,逐渐向预警区间过渡,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性投入取得成效;(3)区域生态安全警情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市辖区安全水平较低,中部地区、主要流域及林区水平较高,25年间警情综合指数低值分布范围逐渐缩减,高值范围持续扩张,轻警面积逐渐取代中警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监测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田亚平  谢卫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9-1801,1860
根据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运用P-S-R模型建立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对其2001~2010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减小趋势;2001~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为增加趋势,但是在2006~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综合安全指数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但是至2010年仍为临界安全。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区域土地资源状态仍不乐观,在人类的干预和维持下,生态安全受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PSR模型,以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建立3个层次共29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4-2008年曲靖市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4-2008年,压力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3.47上升到2008年的3.64,状态指标呈起伏式上升,2006年比2005年下降0.47个指数点,其余时间段均有上升;响应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5以来上升速度最快,最高上升率达131.72%;生态安全综合指标由2004年的-4.16上升到2008年的4.51,2006年下降至研究时段内最低值-4.44,2006~2007年上升最快,为154.05%,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趋势,各年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排序为2006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  相似文献   

17.
关天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006~2007年有所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关天地区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天水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上升最快,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区次之,西安、铜川市上升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处于波动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作为开发平台,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从农田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健康质量和产出能力4个方面对安徽省的农田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建立安徽省农田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并阐明了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预警级别的设置以及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法等。该研究可以为农田生态安全预警工作提供及时、动态的数据支持,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总演化趋势、速度和后果等安全性预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警源。  相似文献   

19.
张幸  钱谊  张益民  刘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43-13045,13140
以江苏东台海岸带为例,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力"(DPSR)模型,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了江苏东台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收集东台1984、2001和2011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对1984、2001和2011年东台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F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84、2001、2011年的F值分别为3.242、0.279、-3.521,生态安全水平逐年下降,且呈加速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趋势将进一步降低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并反映在状态指标中。  相似文献   

20.
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对1990、2000、2007年3个时段的成都平原湿地资源专题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湿地资源信息包括河流、湖泊、库塘、部分水田等。199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322.58 km~2,200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50.98 km~2,2007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65.67 km~2。整体来看,1990—2007年成都平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0—2000年,以12.84 km~2/a的速率增加,2000—2007年,以2.10 km~2/a的速率增加,由此可见,研究区在2000年前生态环境较好,湿地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而2000年后,湿地面积趋于平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加强。成都平原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干扰,其湿地资源从景观格局到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湿地景观的变化趋势对于湿地恢复与保护政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