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云南生产上推广品种为材料,种植在云南三个不同生态试点和采用两种栽培方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生产的小麦,品质性状有较大差异,出粉率表面为中、低海拔高于高海拔;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流变学特性等则随不同品种而在不同海拔点表现不一。栽培方式也对小麦的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田麦栽培方式明显优于地麦栽培方式,适当的灌溉和合理的施肥,既可提高产量又可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2.
云南早秋地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粮食生产要实现自求平衡必须重视冬季粮食生产。云南山区、半山区的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云南3/4的小麦都种植在无灌溉和施肥条件的旱地上,基本是雨养农业,但云南冬春干旱少雨,麦熟时又常伴随高温的发生,严重制约云南小麦生产的发展。早秋地麦种植时间较早,能有效利用秋冬丰富的雨热资源,避过或减轻常规地麦面临  相似文献   

3.
以田麦品种云麦47为对照,云南旱地品种云麦42、云麦50、靖麦11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生理生化指标和收获后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叶片水势在田旱2种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水分对植物保水力的影响表现为无规律,田麦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旱地品种强,田麦品种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旱地品种,旱地品种的根数比田麦品种多;旱地品种的株高极显著地高于田麦品种;旱地品种的茎粗极显著地比田麦品种粗;旱地品种茎节数比田麦品种多。  相似文献   

4.
陝西关中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占該地区耕地面积50%左右,产量也較高而稳定。按照生产条件的不同,关中分为灌区和早塬两部分。灌区分布于涇、渭河两岸一、二级阶地,海拔較低,有悠久的灌溉历史,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条件借助灌溉,一般能滿足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强度脆弱区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度和轻微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贵州等地。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小麦的抗旱性是整体的表现。采用几个抗旱性生理指标如水势、保水力、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等,研究了云南近期育成和大面积推广的几个旱地小麦品种的苗期抗旱性,旨在为云南小麦抗旱育种提供参考。通过叶片保水力、叶片水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表明: 云麦42,云麦50,靖麦11都比对照云麦47(田麦品种)抗旱性强,游离脯氨酸则表现为:云麦42抗旱性最强、云麦50次之,对照云麦47第3,靖麦11最差。地上部生物学产量表现为:靖麦11抗旱性最强,云麦47次之,云麦42第3,云麦50最差。  相似文献   

7.
粮食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的温饱,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云南地处高原,地表缺水,农业灌溉条件差,自然资源组合状况较弱,生态环境脆弱,其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马铃薯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云麦49(原编号012-2)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多年杂交选育而出的田麦新品种,组合为953-3317/33170。该品种于1999年至2001年由田麦选种圃提供参加产量鉴定试验,因田间表现突出,被提升参加2001年至2003年品种比较试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研究了黑龙港地区利用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盐分运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产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4 g/L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较淡水灌溉减产8.87%和7.16%;在0~40 cm作物主要根层,矿化度〉4 g/L的咸水灌溉土壤盐分增加幅度较大,增加值为2.13~2.56 g/kg,而〈4 g/L的咸水灌溉土壤盐分一直都〈2 g/kg。在黑龙港地区利用微咸水直接灌溉时,咸水矿化度一般不宜超过4 g/L。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条件对小麦节水品种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8个小麦节水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中灌3水处理与灌4水处理相比,8个小麦品种的灌溉水量平均减少1050m3/hm2,而产量均无任何下降,平均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54kg/m3。影响小麦灌1水条件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小麦本身在水分胁迫后穗粒数是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丰县年降水量约780毫米左右,其中在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是200~220毫米,仅为小麦需水量(400~500毫米)的一半,因此必须进行灌溉才能满足小麦高产的需要。1980年前后,丰县100万亩小麦中的30万亩产量超过350公斤/亩的高产田,就是按常规方法浇水3~4次、用水400~450毫米(降水和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沼液灌溉模式,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并运用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气体排放强度(GHGI)对小麦-玉米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估算。研究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中,以清/沼比2∶1配比的沼液灌溉,小麦灌3次,玉米灌溉1次的处理(T3)和小麦灌溉4次,玉米灌溉1次的处理(T4)与常规施肥(CF)相比,GWP连续两年没有显著性差异,T3、T4和CF在2016年的GWP为2 990.82±285.00、3 235.48±307.05、3 047.35±315.11;T3、T4和CF在2017年的GWP为2 865.61±296.44、3 069.10±318.44和2 741.70±284.37。但小麦季灌溉1次,玉米灌溉1次处理(T1)和与小麦灌溉2次,玉米灌溉1次的处理(T2)的GWP比CF处理相比显著降低。T1和T2处理在2016年和2017年的GWP分别为2 578.57±279.39、2 586.13±263.01;2 702.59±300.75、2 733.19±260.81,T1和T2处理2016年比CF处理降低了15.38%和11.31%;2017年比CF处理降低了5.67%和0.31%。针对产量进行分析,T2、T3、T4和CF处理连续两年差异性不显著,其中T4处理在2016年产量比CF处理提高了4.12%。T3、T4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与常规施肥处理(CF)连续两年差异性不显著,2016年T1和T2处理与CF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0.56%,2017年T2处理和CF处理相比差异性不显著。综合考虑GWP与作物产量的因素,T2处理(小麦季2∶1沼液灌溉2次,玉米季2∶1沼液灌溉1次,施氮量为315 kg·hm~(-2))为最优选择,所以T2处理是可以替代化肥且较合理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灌水模式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本地区只浇一水产量为350 kg/亩,比浇2水和3水减产显著,不同的浇三水模式以造墒水保苗效果更好。灌水对小麦最终成穗相关不密切,但是对穗粒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对株高和生育时期影响显著。本地区三水的灌溉为不充分灌溉,小麦需要的水分除3次灌溉补充180方水外,还需要从土壤中吸取110 mm的土壤存水。小麦生产的水分效益在0.85~0.88 kg/mm,二水的效益最高,但产量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以济麦20和泰农18为试材,研究设置组装包括种植密度、播期、氮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在内的低播量精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T2)、中播量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3)和高播量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4)4个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T1~T4处理呈渐增趋势,而穗粒数和粒重则相反;各处理中以T2产量最高,但与T1无显著差异,以T4产量最低,T3居中。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间,以T2处理品质最优,但各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对于济麦20而言,T2处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而有利于优质的形成,但对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等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对于泰农18而言,主要是影响其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而对于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体系有利于协同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设全生育期不灌溉、小麦拔节期灌溉1次与小麦拔节期、小麦灌浆期、玉米开花期灌溉3次共3个水分供应水平处理,测定花后各处理土壤与植株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补充灌溉分别提高了小麦花后、玉米花后0~60 cm土层与植株的水分含量,灌溉使小麦与玉米植株营养体的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加而籽粒干物质积累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黑龙港流域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春后采用微喷条件下不同灌水次数对小麦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品种、相同管理条件下,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春1水、春2水对提高小麦产量有着积极作用。从不同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看,不同灌溉量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春季不灌水产量最低,春灌2水产量最高,各灌溉模式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A4普通大田灌水模式产量略低于A2,就浇水量而言,春2水A2相较于普通的畦灌和大水漫灌A4减少了70 m3/亩的用水量,微喷在节水的同时还可以保住产量,达到了提高用水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在灌溉区沟垄集雨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种植(R)和传统平作(F)2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置0 m3/hm~2(N)、400m3/hm~2(L)、1 200m3/hm~2(M)和2 000m3/hm~2(H)4种灌水量。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下沟垄集雨种植0~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小麦生长前期较平作高,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0~10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拔节期、开花期较平作种植高,其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各处理的总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RHFHRMFMRLFLRNFN。沟垄集雨种植能促进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小麦全生育季不灌溉、灌溉量为400、1 200和2 000m~3/hm~2的情况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产量分别较平作相同灌溉量处理高41.52%、70.00%、27.54%和14.35%。同时在8个处理中RM、R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发挥沟垄集雨种植蓄水保墒以及改善水分分配的作用能够在灌溉农区小麦生产上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云麦48”(原编号“992-17”)系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通过杂交选育出的田麦新品种。组合为79213-194/92B-4074,于1998年提供参加产量鉴定试验,1999年提供参加品比试验,2001~2003年参加省区试验。在多年试验示范中该品种株形紧凑,株高适中;大穗大粒,千粒重高;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种,可在全省的大部分田麦地区种植。该品种于2004年进行田间现场鉴评,同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2001~2003年在云南省进行田麦良种区域试验。试验统一采用随机…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国审小麦邯麦13号最佳灌溉次数及对应最佳灌溉模式,设计三个主处理:2水(限水栽培)、3水(节水栽培)和4水(高产栽培);三个灌水时期副处理:均设3种水分运筹模式,研究灌溉次数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麦13小麦产量受灌水次数影响较大,产量潜力也较大,适宜在中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保证足墒播种基础上,限水灌溉条件下最佳灌溉时期为拔节水,节水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拔节水+扬花水,高产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为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灌期浆光合特性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作小麦灌浆期的肥水组合以灌溉量370m3/亩、N肥28kg/亩,370m3/亩、42kg/亩和450m3/亩、28kg/亩这3个肥水组合的光合特性表现较为突出。不同的水肥处理其中,370m3/亩的灌溉水平与其他肥料水平相结合或28kg/亩(N肥)的肥料水平与其他灌溉水平相配合具有一定的节水性且光合特性也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