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空气隔板分室法并结合15N标记技术,以玉米为宿主植物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intraradices,比较了这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传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的能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吸收传递NH4+-N能力均高于NO3--N;G. intraradices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的能力高于G. mosseae,这可能与两种真菌根外菌丝生长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不同浓度的镉污染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镉污染(Cd2+:180 mg/kg)条件下,Glomus mosseae对黑麦草根系的侵染率仍达到30.23%,对黑麦草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丛枝菌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镉污染对黑麦草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积累的抑制;镉污染显著降低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在重度镉污染时下降幅度最大,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较对照下降37.9%,而接种的黑麦草下降26.7%,接种菌根真菌在中重度镉污染条件下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重度镉污染下接种和不接种的黑麦草根系活力都开始显著下降,但接种植株根系活力下降的幅度小于不接种植株。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的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AMF)对不同水分处理梯度(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 45%和20%)条件下玉米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接种AMF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地上部的生物量,且对玉米地上部、 地下部全磷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叶片水势,增加了玉米叶片脯氨酸、 丙二醛、 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而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接种AMF均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片水势,降低了脯氨酸含量,提高了叶片保护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减少丙二醛的积累,减轻植物叶片膜脂过氧化的伤害。由此说明,接种AMF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的条件下能够与玉米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提高玉米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对芘污染土壤修复及植物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 Glomus etunicatum对三叶草(Trifolium subterraneum L.)和辣椒(Capsicum annuum L.)修复芘污染土壤的影响。供试土样中芘初始浓度为0 ~ 75.18 mg/kg。结果表明,接种AMF可促进供试植物对土壤中芘的吸收,并且显著提高三叶草根的芘含量、根系富集系数、根和茎叶的芘积累量,但对辣椒根和茎叶芘含量、根系富集系数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与植物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度”不同有关。接种AMF土壤中芘的削减率高于普通植物修复,但植物吸收积累对修复的贡献率小于0.2%;因此推测,AM作用下良好的根际环境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提高、进而对土壤中芘降解的促进可能是菌根修复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5.
AM真菌对长寿沙田柚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对长寿沙田柚耐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植株被侵染后,显著提高植株的生长;叶片中SOD、POD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降低,膜透性显著变小,沙田柚苗的耐干旱能力显著提高.3个菌种相比,效应排序为Glomus versiforme<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认为Glomus mosseae是沙田柚耐干旱胁迫菌根化育苗的适宜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 3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菌根共生效应的结果表明 ,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效应不同 ,与接种G .spp处理和未接种对照相比 ,接种G .m和G .i处理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P浓度和吸P量 ,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而接种G .spp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播种后 35d时接种G .m和G .i处理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接种G .spp处理 ,而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且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 ,35d时酶活性最高 ,35~ 5 0d呈迅速下降趋势 ,至 70d时酶活性仍下降且趋于平缓。G .spp酶活性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随生长时间的延长略有起伏。即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时 ,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高的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促进作用较大 ,可提高玉米P营养状况 ;反之则对玉米生长和P营养状况无明显促进作用 ,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出苗后 35d时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是预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效应的有效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caledonium)在不同程度铜污染土壤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土壤施铜量达150mg/kg时,菌根真菌对玉米仍有近55%的侵染率;接种菌根真菌,能显著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菌根玉米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长度,平均较未接种处理分别提高108.4%和58.8%;接种处理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每盆(3株)10.58g,显著高于不施铜的非菌根玉米。这些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对铜污染具有较好的抗性;并且由于菌根的形成,使宿主植物明显地改善了对磷的吸收和运输,并能通过抑制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可溶态铜的浓度等机制,增强宿主植物对铜污染的抗(耐)性。在150mg/kg施铜水平时,与非菌根玉米相比,菌根玉米地上部和根系铜浓度分别降低24.3%和24.1%,吸铜量分别提高了28.2%和60.0%,表明菌根植物对铜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绿肥作为生物肥料,加入土壤后如何提高植物对绿肥利用效率及氮转化效率一直是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使用新鲜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绿肥,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探究利用微生物接种提高植物对绿肥利用效率和促进氮素转化的方法。  方法  本研究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玉米(Zea mays L.)作为供试植物,使用新鲜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绿肥,并接种AMF和DSE。试验设置4个处理:绿肥(L);绿肥 + AMF(L + A);绿肥 + DSE(L + D);绿肥 + DSE + AMF(L + D + A)。  结果  AMF和DSE可以同时定殖玉米植株;接种真菌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株高与生物量,其中L + D处理效果最好,株高与干重的值分别为86.25 cm、41.893 g每盆。L + D处理较其它接菌处理对植物全氮、绿肥的利用效率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最大值分别为585.27 mg、76.50%,且L + D处理下土壤硝氮、铵氮含量、脲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201 g kg?1、0.339 g kg?1以及81.51 μg kg 24 h?1。接种AMF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不接种AMF处理,同时接种AMF和DSE对玉米生长产生一定程度抑制作用。  结论  绿肥接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在植物生物量及营养利用等方面略好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而双接菌处理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协同或竞争关系。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技术提高绿肥在土壤中的利用效率及促进氮素的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对菲芘复合污染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宿主植物为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土样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203.4mg·kg^-1和107.5mg·kg^-1。结果表明,植物增加了土壤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使三叶草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20-60d分别增加19.6%-72.0%和29.7%-90.6%,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3.3%-12.2%和7.8%-34.7%,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接种Glomus mosseae使黑麦草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8.0%-43.1%,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供试的两种AMF对三叶草根际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0d前有显著差异。AM真菌作用的性质与宿主植物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侠  张俊伶 《核农学报》2007,21(2):195-200
本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以Glomus mosseae和Glomus intraradices为接种剂,采用空气隔板分室-半液培系统,在植株收获前48 h向菌丝室供应15N标记的不同形态氮素,探讨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氮素的能力。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15N能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丛枝菌根真菌G.intraradices吸收传递15N的能力高于G.mosseae,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15N的能力为15NH4+>15N-Gln>15N-Gly>15NO3-。根外菌丝吸收传递的15N对植株氮营养的贡献仅为0.004%~0.032%。  相似文献   

11.
不同形态氮素对樱桃番茄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基质营养液共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施对樱桃番茄果实解剖结构、果实生长以及发育过程中与品质有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全硝(100% NO3-)处理相比,铵硝配施(75% NO3-∶25% NH4+)处理下果实表皮细胞形状更加规则,排列紧密,且角质层覆盖均匀;全铵(100% NH4+)处理的果实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其角质层厚度在幼果期和绿熟期显著低于另两个处理,在成熟期显著增加。2)全硝和铵硝配施处理果实单果重变化一致,成熟期铵硝配施处理单果重略高。花后14 d全铵处理显著降低单果重,抑制植株生长,并缩短生育时期。3)氮素形态显著影响果实发育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全硝呈持续下降趋势,铵硝配施先下降后升高又持续下降,全铵则呈W型。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果实总糖含量均先升后降,于花后21 d达到高峰,此时全铵处理的总糖显著高于另两个处理。全硝及铵硝配施处理下可滴定酸度呈单峰曲线,花后28 d达到最高值;全铵处理在花后7 d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草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草莓苗期土壤硝态氮的比例,硝铵比值大于尿素处理,同时有机肥处理硝铵比值从苗期至盛花期呈下降趋势,但尿素处理则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而花序现蕾期土壤硝铵比的降低,有利于植株花蕾的形成,因此土壤硝铵比值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在等量施用氮素养分的条件下,施用有机肥料均较尿素更能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和增加草莓产量。施用有机肥对草莓品质的改善作用也优于尿素,果实中糖/酸比值较无肥区提高23.7%-28.7%,较尿素区提高16.5%-21.2%。  相似文献   

13.
菌根对紫色土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与植物系统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AMF接种状况[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etunicatum(GE)]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M处理下的间作玉米根系侵染率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GE处理则在塑料膜分隔处理下对玉米的侵染率最高。接种不同AMF对间作玉米促生效果不同,GM和GE处理在不同根系分隔情况下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与未接种处理相比,GM处理能使玉米生物量、株高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根系不分隔处理下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GE处理能使植株生物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尼龙网分隔处理下的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根系分隔处理下普遍小于不分隔处理,但根系生物量的大小情况则刚好相反。另外,无论何种接种状况,玉米根系磷含量及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著较高。而根系磷吸收效率则以接种G.mosseae且不分隔根系处理显著高于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以接种G.etunicatum与尼龙网分隔根系组合处理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若应用于滇池流域,可望有效控制坡耕地土壤磷素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和硝酸钙5种氮肥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种类、肥料用量以及肥料种类与用量的交互作用对茶叶主要品质指标(可溶性糖除外)的影响极显著;不论施用何种氮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都有极显著的增加;各种氮肥用量为4g/盆时,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较高;与施用其他种类的氮肥相比,尿素能极显著地提高茶叶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施用硝态氮将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但随着硝态氮用量的增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茶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综合考虑春夏秋三季茶叶的品质,若单施一种氮肥,尿素最为合适,施用量为8g/盆左右。  相似文献   

15.
运用对通州区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不还田)﹥冬小麦—大豆﹥玉米—玉米。在大田作物生产中,应进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增加地面覆盖度、轮作中加入有固氮能力的豆科作物、注重与根系发达或深根作物进行轮作,能有效地提取利用土壤深层NO3--N,并能有效减少氮肥向土壤下层的淋洗。蔬菜生产田0—2 m土壤含有较高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达1935.03 kg/hm2和201.8 kg/hm2,因此,应通过减少氮肥投入量,优化轮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对深层土壤NO3--N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尿素涂层后施用于水田土壤其渗出液NO3--N和NH4+-N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涂层尿素相比,施用尿素涂层可使氮素释放变得平缓,土壤渗出液中NH4+-N和NO3--N浓度明显降低,有利于水稻生长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等氮量条件下,施用涂层尿素处理的土壤渗出液中的NH4+-N浓度明显低于未涂层尿素处理,且尿素用量越低这一差异越明显,而土壤渗出液中的NO3--N浓度施入土壤后前10天涂层尿素低于未涂层尿素处理,而至第18天则表现出高于未涂层尿素处理的趋势;涂层处理土壤渗出液NO3--N和NH4+-N之和大都小于未涂层处理。  相似文献   

17.
可变电荷与恒电荷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variable-charge (VC) and a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 (PC) were selected to study nitrate (NO3--N) and ammonium (NH4+-N) leaching with N isotopes for one consecutive year. An irrigation and intermittent drainage pattern was adopted to mimic natural occurrence of rainfall during the upland crop seas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 during the flooded rice season. Treatments to each soil type were no-N controls (CK), 15N-labeled (NH4)2SO4 (NS) and milk vetch (NV) applied at a rate equivalent to 238 kg N ha–1 to unplanted lysimeters, totaling six treatments replicated in triplicat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type dominated N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PC, NO3--N accounted for 78% of the total leached inorganic N; NS was prone to leach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NV, being 8.2% and 2.4% of added 15N respectively; and > 85% of leached NO3--N came from native N in the soil. In the case of VC, NH4+-N made up to 92% of the total inorganic N in leachate. Moreover, NH4+-N leaching was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whole incubation, and was particularly high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NO3--N leaching in VC occurred later at a lower rate compared to that in PC.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NO3--N leaching during the drained season in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s and NH4+-N leaching in variable-charge soil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降雨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l~-,NO_3~-N,Na~+,K~+,Ca2-,Mg~(2+)等进行测定,以研究4个林龄之间降水化学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的含量最高,Na~+含量最低,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Ca~(2+)>Cl~->K~+>NO_3~--N>Mg~(2+)>Na~+,各元素在林外降雨中的季节变化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的是Cl~-;穿透雨中NO_3~--N,Ca~(2+)含量在25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Cl~-,Mg~(2+)含量在38 a中最低,而Na~+,K~+含量在56 a中最低;树干茎流中Cl~-,NO_3~--N,K~+含量在38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而Na~+,Ca~(2+),Mg~(2+)含量在56 a中最低;枯透水中Cl~-,NO_3~--N,Na~+,K~+含量在25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Mg~(2+)含量在38 a中最低,而Ca~(2+)含量在56 a中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多数陆生植物共生,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尤其是磷。解磷细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SB)可以活化土壤中难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本研究采用苯菌灵对田间低磷土壤中土著AM真菌进行灭菌,并接种外源AM真菌(Glomusversiforme,G.v)和PSB(Pseudomonassp.),研究AM真菌和PSB接种对不同生育期玉米生长、磷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苯菌灵能够有效地抑制土著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未施用苯菌灵处理中土著AM真菌促进了玉米前期和收获期的生长,提高了玉米吸磷量;接种Pseudomonas sp.促进了玉米六叶期根系的生长;接种外源AM真菌G.v促进了玉米六叶期和收获期地上部的生长,但降低了玉米产量。双接种Pseudomonas sp.和G.v对玉米生长、吸磷量和产量未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四种AM真菌接种剂的田间效应及其分子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灭菌土壤生产了 4种AM真菌接种剂。在盆栽条件下测试了接种剂的质量 ,结果显示 ,4种接种剂促进玉米生长效果明显 ,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p <0 .0 1 ) ;以MPN试验检测了接种剂的侵染能力 ,结果表明每克接种剂中真菌的繁殖体数在 95~ 1 4 0 0之间。将AM真菌的预接种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营养钵育苗技术相结合 ,进行了玉米的田间试验 ,结果显示 ,玉米根系的AM真菌感染率早期增长较快 ,然后趋于平稳 ;AM真菌接种剂A(Glomusconstrictum)、C (Glomus三种菌混合 )和D (G .intraradices)对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p <0 .0 5 ) ;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和磷含量也高于对照。运用特异性分子探针和nest ed PCR技术 ,从田间接种AM真菌Glomusintraradices和G .mosseae的玉米根样中粗提DNA进行特异性扩增 ,成功地从感染根段中检测到特定的接种AM真菌。本工作从分子水平为评价高效AM真菌的应用潜力、研究AM真菌之间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