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1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著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著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著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著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著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在32P传递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五室方法研究了不同收获期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在32P传递中的作用及其对受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证实32P可以通过菌丝桥在三叶草根系间传递,三个收获期32P的传递量无显著差异;供体和受体植株根间形成的菌丝桥对受体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在10周时才表现出来。本文对影响植株间菌丝桥传递转移32P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玉米根间菌丝桥对磷的传递作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VA 菌根真菌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种菌根真菌,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在低肥力等营养逆境条件下,VA 菌根庞大的根外菌丝可从土壤中吸收多种矿质养分,从而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VA 菌根菌侵染一株植物后可以继续侵染另一株植物,从而在两株植物间形成由菌丝构成的株间桥梁。近年来,菌丝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菌丝桥在系统养分传递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植物通过菌丝桥联结形成的地下网络对保持和利用土壤养分资源、维持植物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侠  张俊伶 《核农学报》2007,21(2):195-200
本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以Glomus mosseae和Glomus intraradices为接种剂,采用空气隔板分室-半液培系统,在植株收获前48 h向菌丝室供应15N标记的不同形态氮素,探讨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氮素的能力。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15N能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丛枝菌根真菌G.intraradices吸收传递15N的能力高于G.mosseae,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15N的能力为15NH4+>15N-Gln>15N-Gly>15NO3-。根外菌丝吸收传递的15N对植株氮营养的贡献仅为0.004%~0.032%。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空气隔板分室法并结合15N标记技术,以玉米为宿主植物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intraradices,比较了这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传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的能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吸收传递NH4+-N能力均高于NO3--N;G. intraradices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的能力高于G. mosseae,这可能与两种真菌根外菌丝生长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玉米叶片蛋白对AM菌根接种和(或)砷胁迫的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接种菌根与砷胁迫条件下玉米叶片组织相关蛋白质的变化。【方法】以玉米植株叶片为材料,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研究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对丛枝菌根(AM菌根)接种和(或)砷胁迫的应答。【结果】经软件分析并搜索NCBInr数据库,结果显示,砷胁迫植株叶片中有7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其中有3个未知蛋白,其余4个分别为2-phosphoglycerate kinase、oxidoreductase、MAP3K delta-1 protein kinase和Os06g0262800。接种且加砷处理植株叶片中有11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有4个未知蛋白,其余蛋白分别为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3-1、putative M protein、SNF1-related protein kinase 2.2、ATP synthase CF1 beta subunit、ATP synthase CF1 alpha subunit、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0、 MAP kinase kinase和MEI1 protein。【结论】菌根接种促进加砷处理玉米植株生长,并显著降低玉米植株地下部砷浓度。玉米植株叶片蛋白表达量及种类的变化,表明砷胁迫条件下菌根接种有可能激发与植物生长、养分吸收以及抗性有关的蛋白产生应答,有助于提高玉米对砷毒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9.
五室隔板法研究三叶草根间菌丝桥磷传递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对32P的传递作用。结果表明,菌根侵染供体植株根系之后,可以穿过隔板再度侵染受体植株的根系,从而形成植株根系之间的菌丝桥。这一菌丝桥将施用在供体植株的32P运输到受体植株。表明五室隔板法可以在排除其他养分传递途径的情况下用以研究三叶草植株根间菌丝桥在32P传递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麦草/红三叶草根系间菌丝桥传递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五室分隔法研究了黑麦草体内的32P通过根间菌丝桥向受体红三叶草的传递作用。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在黑麦草和红三叶草根系之间形成菌丝桥,并把黑麦草体内的32P传递给红三叶草,其传递量随受体红三叶草的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