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砂培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苎麻钾营养诊断问题。描述了苎麻的缺钾症状,分析了钾对苎麻纤维产量的影响以及施钾对苎麻各器官含钾量的影响程度,认为以老叶含钾量作为诊断钾营养丰缺的指标较好,其临界浓度为1.0~2.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油菜硼素吸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及油菜品种之间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7年10—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温室内进行。 试验采用土培。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溧水县傅家边村。土壤质地为中壤土,pH:5.4,热水溶性硼为0.29ppm。供试的三个油菜品种为中油821、宁油8号和中油低芥2号。土壤盆钵为塑料杯。每盆装±1.2公斤(过5mm筛的风干土),并以每公斤土施入NO.15克[Ca  相似文献   

3.
4份柱花草耐铝胁迫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添加外源铝的水培和土培盆栽方法,研究了100 μmol/L Al3+对不同品种柱花草根系生长的影响。水培试验结果表明:短时间营养液培养24 h后,TPRC2001-1根尖和根系铝含量比其它3个柱花草低,西卡柱花草根尖和根系铝含量最高。柱花草的相对根长及根尖苏木精染色均反映出TPRC2001-1受抑制最小且根尖染色程度最浅,TPRC2001-1的细胞膜相对透性最低。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 μmol/L Al(NO3)3长时间处理3个月后,TPRC2001-1地下部和地上部相对生物量均大于100%,而热研2号和西卡柱花草地下部和地上部相对生物量均低于50%。TPRC2001对铝的耐性最强,而西卡柱花草对铝敏感,热研2号和热研13号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选取湖南省当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水稻品种,采用盆栽土培搭配人工遮雨棚进行干旱胁迫试验,通过考察各品种在不同水分环境下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了各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湘丰优9号、岳优9113、岳优6135抗旱性较强,可以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以确定其实际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5.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玉米3414肥效试验方案的要求,2010年8月在广西桂平市白沙镇新龙村实施了秋玉米“3414”肥效小区试验,研究探索秋玉米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并建立同类型土壤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的评价与应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经过两年铁质砖红壤土的剑麻盆栽试验,得出:1.钙镁磷的肥效极显著优于过磷酸钙。2.钙镁磷混土施极显著优于条施。3.过磷酸钙与牛栏肥堆沤后施优于其他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选取安康地区的6个主栽茶树品种,通过人工加硒的水培盆栽和土培盆栽试验,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整株茶树叶片的硒含量,以便从中筛选出聚硒能力强的适栽茶树品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的聚硒能力依次为:龙井43>中茶108>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进一步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土培验证,其聚硒能力依次为:中茶108>龙井43>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结果表明,同一培养条件下,中茶108和龙井43聚硒能力相对较强,紫阳群体种和陕茶1号次之,乌牛早和龙井长叶相对较弱.本研究旨在为聚硒茶树品种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壤和种子带菌是亚麻炭疽病发生的重要因为,本研究通过抑菌试验和盆栽试验对10种杀菌药剂进行了筛选,押菌试验表明双生、山推、炭疽灵押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达到90%;盆栽试验表明双生,炭疽灵防治效果较好,发病率可控制在4.7%以下,有效地降低了亚麻炭疽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利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连作大豆根际真菌类群,结果表明:大豆根际真菌类群主要有10种,以青霉菌、根霉菌和丝核菌占优势。根际真菌类群接种大豆的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青霉菌对大豆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镰刀菌和丝核菌对大豆幼苗根部有寄生作用,是大豆极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且丝核菌致病力强于镰刀菌。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土壤对大豆磷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鸣 《大豆科学》2002,21(1):75-77
试验选用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等类型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常规施肥的磷肥利用率;通过采用氨磷钾最佳比例及用量与叶面喷施液体肥料相结合的方法,使大豆磷肥利用率与常规化肥用量相比在黑土中提高6.25个百分点;在草甸土中提高5.12个百分点;在白浆土中提高5.86个百分点。大豆产量与常规化肥用量相比,分别在黑土、草甸土、白浆土中增产6.73%、9.56%、7.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