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注射细菌诱导昆虫产生抗菌物质,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Hoffmann(1981)用阴沟肠杆菌注射诱导天蚕蛹、樗蚕蛹、烟草天蛾蛹,均能产生抗菌物质。黄自然等(1981)用大肠杆菌注射诱导柞蚕蛹同样产生抗菌肽。大森和则(1978)用福尔马林处理的细  相似文献   

2.
注射大肠杆菌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抗菌物质的某些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1981年,作者等报道了注射大肠杆菌于滞育的柞蚕蛹诱导血淋巴产生某些抗菌物质,能抑制包括病原细菌苏芸金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等10种细菌。1981年,Steiner等从大肠杆菌免疫的天蚕蛹血淋巴中分离到溶菌酶、天蚕素A及B(Cecropin A、B),对后者进行了氨基酸的一级结构分析。1981年,大森等用福尔马林钝化的大肠杆菌疫苗注射于五龄家蚕,诱导血淋巴产生  相似文献   

3.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柞蚕肠道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试验.并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D31)的诱导活性进行了比较;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上述诱导源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初步表明:1.柞蚕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均能诱导柞蚕滞育蛹产生抗菌物质,但其活性差异显著,2.上述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不同组份的相对量和活性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3.同一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不同组份不是同时产生的.也不是同时消失的.  相似文献   

5.
一、蚕抗菌肽1.黄自然 王少颐 J 98l注射大肠杆菌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抗苗物质华南农学院学报2(1): 65—682.黄自然198l昆虫免疫研究的进展国外科技 (4):37—393.黄自然祁国荣屈贤铭1982蚕体防御机理的进展 国外农学…蚕业 (4):5—64.黄自然周奇卢蕴良祁国荣1982蚕业科学8(4):227—2295.钟文彪黄自然 卢蕴良等 1982聚肌胞核苷酸及2’,5’一寡腺苷酸诱导家蚕对细胞质多角体病 毒抑制作用的研究科学通报 27(12):76l一-7636.周奇黄自然 ,0蕴良等1983柞蚕蛹抗菌物质的诱导源的研究华南农学院学报.1(4):l- 77.祁国荣 固奇 屈贤铭等 1983超声波…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体腔注射柞蚕空胴病病原菌——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能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以柞蚕链球菌为诱导源,对29个柞蚕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滞育蛹的诱导试验表明:不同化性和不同品种之间诱导抗菌物质活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不同柞蚕品种滞育蛹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的产生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以及在体内持续时间的长短均有较大差异;(3)对五个不同类型的柞蚕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滞育蛹的诱导血淋巴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谱的比较,初步表明,五个不同类型的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组份基本相同,但一化性品种的P9A和P9B的相对活性略高于二化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对家蚕滞育蛹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家蚕品种滞育蛹之间的抗菌肽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蚕滞育蛹血淋巴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耐酸性。诱导雄蛹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活性要高于雌蛹,家蚕滞育蛹对柞蚕链球菌(1212)的抵御性较其他诱导源强,不同品种家蚕滞育蛹诱导后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品种的特有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诱导源对柞蚕滞育蛹酯酶蛋白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楚 《蚕业科学》2001,27(4):287-292
用不同的诱导源如E .coliK12 D31、TritonX 10 0、脂多糖 (LPS)及其混合物诱导柞蚕滞育蛹 ,并以SDS PAGE和A4 50nm处蛋白吸收值作为测定指标 ,研究其血液上清液脂酶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SDS PAGE凝胶上可观察到不同的诱导源诱导的新酯酶蛋白 ,同时也导致酯酶蛋白吸收值的不规则变化。单位体积的氨基酸浓度表明有些氨基酸在酯酶蛋白和抗菌肽蛋白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亮氨酸是抗菌肽组成中最重要的组分 ,但是在柞蚕滞育蛹免疫血液中含量并不高。证明诱导产物不仅仅是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肽 ,也包括酯酶在内的其他蛋白  相似文献   

9.
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转入根癌农杆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热空气、大肠杆菌K_(12)D_(31)诱导柞蚕蛹(Antheraea pernyi)血淋巴溶菌酶活力提高的最适条件以及从柞蚕蛹免疫血淋巴中提取溶菌酶.以Sephadex G-50和CM-Sepharose柱层析法从柞蚕蛹免疫血淋巴中提取溶菌酶,并首次获得柞蚕蛹溶菌酶结晶,溶菌酶制剂比活力达到57353单位/mg蛋白,提高了257倍,总活力回收79.2%.首次应用选择性热变性,等电点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包被甲壳素-纤维素亲和层析等分离技术从柞蚕蛹免疫血淋巴中提取溶菌酶.溶菌酸制剂比活力达25 375单位/mg蛋白,提高了140倍,活力回收51%.用15%、pH4.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3.0-100%.pH6.7-8.9SDS-PAGE鉴定了酶制剂的纯度,并测定了柞蚕蛹溶菌酶的部分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11.
抗菌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免疫细胞、内脏黏膜、皮肤以及植物的花、果、叶中。早在1972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1]首次用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Hyatophora cecropia),从其血淋巴中分离得到天蚕素抗菌肽。随后Boman等[2]又进一步测定了天蚕素抗菌肽A和B的一级结构,随后天蚕素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并且其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到目前为止,天蚕素抗菌肽共[3]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验,得出了高效率的中国柞蚕蛹抗菌肽D的分离提纯方法。据报道,抗菌肽D的热稳定性较好,而且其等电点有别于其他的杂蛋白,因而,本文用选择性热变性作为抗菌肽D分离提纯的第一步,选择性热变性的最优条件是:PH4.2的诱导血淋巴在90℃水浴加热5’;然后把PH值从4.0调到8.0,大量杂蛋白沉淀  相似文献   

13.
黄自然 《广东蚕业》2002,36(2):43-46
1.前言昆虫抗菌肽(Cecropin)是瑞典科学家Boman H G等首先发现。从果蝇及惜古比天蚕中分离到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从Cecropia的种名中引申而来。国际上已先后分离到数以百计的抗菌肽。1981,黄自然等从中国柞蚕蛹中分离到抗菌肽。为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携带柞蚕抗菌肽基因转入桑树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载体转入桑树叶盘,获得基因转化工程苗。柞蚕抗菌肽对桑树青枯病假单孢菌有明显杀菌作用。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基因导入农杆菌感染桑树叶盘并诱导成苗。经卡那霉素筛选,胭脂碱电泳检测及抗菌肽基因探针进行印迹点杂交,确认抗菌肽基因转化桑苗成功,为培育抗青枯病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柞蚕蛹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抑菌活性,试验将柞蚕蛹作为材料,利用水提取法提取柞蚕蛹多糖,并用滤纸片法检测柞蚕蛹多糖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柞蚕蛹多糖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5 g/mL,时间3.16 h,温度75℃,进行3次重复试验,所得柞蚕蛹多糖平均提取率为1.38%。柞蚕蛹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 [关键词]柞蚕蛹|多糖|提取|响应面|抑菌  相似文献   

16.
<正>抗菌肽作为一种高效的防治药物和天然生物制剂,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以代替抗生素应用在生猪生产中,减少肉制品药物残留。抗菌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1980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肠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抗菌肽分子量在2 000~7 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具有如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国内研究者首次从中国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血淋巴中分离出抗菌肽,测定其序列约37个氨基酸残基。之后又设计合成了柞蚕抗菌肽D、AD及CAD,并且在酿酒酵母、毕赤酵母及芽孢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及建立先进的发酵工艺流程后生产的蚕抗菌肽产品质量稳定。目前国内已有广东、河南、山东及湖北等省的多家生产蚕抗菌肽的企业,产品已应用于农业、养殖业、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例如:蚕抗菌肽代替抗生素作为安全、无药物残留、不污染环境的绿色饲料添加剂用于饲养肉鸡、肉猪及对虾等,能有效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增加体质量,降低料肉比;将蚕抗菌肽基因转化作物培育抗病品种,其中转入抗菌肽基因的抗青枯病辣椒品种已在广东、广西2个省(区)推广应用。今后需要进一步通过建立先进、高效的蛋白质重组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完善蚕抗菌肽产业化开发应用过程的相关标准、法规,努力推进蚕抗菌肽这一绿色生物制品发挥其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波  刘明 《北方牧业》2009,(13):9-9
<正>1抗菌肽概述抗菌肽是一类不易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新型抗感染多肽。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抗菌肽是天蚕素,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Boman等用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  相似文献   

19.
柞蚕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又能抑制病毒,对某些肿癌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的教授及其研究组成员,经多年努力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995年“柞蚕抗菌肽、溶菌酶的诱导、提取及基因工程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级奖。“溶菌酶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制药厂进行中试。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20.
晏家友 《养猪》2011,(4):21-22
1980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用阴沟肠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定名为天蚕素(cecropins),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1种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随后,人们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中都分离得到抗菌肽,还通过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人工合成大量的抗菌肽。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